《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859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积单位》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

土豆占的地方大"

生活经验,发展为"

土豆占的空间大"

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

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

,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

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

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

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小实验。

1.1.1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

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

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

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

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认识体积单位。

2.2.1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

比一比"

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

1立方米"

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

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

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

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

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

1、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

学生准备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米尺1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单位:

老师身高155()教室的面积为48()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师: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是什么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厘米的长度1平方厘米的大小。

2、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体积,你们还记得什么是体积吗?

那么体积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二、教学新课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

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

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

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

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

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

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

(粉笔盒、菠萝等)

拼(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

(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

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三、巩固练习,提升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

(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把椅子高90()。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手,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

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

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体验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比较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

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

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

3、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

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

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4、注意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在让学生感受每个体积单位有多大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有的提到我的一个指头头大约是1立方厘米,我随机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追问道:

你们每个手指大约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在例举1立方分米时,学生说粉笔盒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买的烤红薯大约1立方分米等等。

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亲自让同学们站到里边看一看,然后分组搭1立方米的框架。

通过例举与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