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958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历史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应朝鲜政府的请求。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英雄人物:

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

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

  ⒊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

  ⒋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⒈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②土改总政策是: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③基本内容: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

④意义:

彻底废除了中国XX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政策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③结果: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⑴背景:

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

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

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⑴制定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经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

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①大跃进:

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口号: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结果: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一大二公”,政社合一。

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⑵失误原因: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急于求成。

  ⑶教训:

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

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

“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

③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⒉农村的改革: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

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意义: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⒊乡镇企业的崛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的改革:

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

目标:

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

作用:

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⒌民营企业的勃兴:

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作用和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三个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

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XX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

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⒈法制建设的任务:

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①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②管理: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

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⑴构想:

1984年,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⑵实践:

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为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

建立目的:

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建设。

  ⒉科技强军:

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

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

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

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

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会见,与周恩来会谈。

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