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960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室内设计师必读之经典理论教程之四Word文件下载.docx

2.物体色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颇大,有人认为有固有色,有人认为没有。

主张没有的人说:

没有光什么物体也不具备颜色,物体之所

以有色,是因为不同物质对七色光中不同的色光吸收或反射不同,所以呈现色彩不同。

他们又说:

绿叶这种物质能反射绿光吸

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绿的,红花这种东西是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红的。

而主张有固有色的人说:

为什么红花照上红光会显得更红,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红色素,它的红色已饱和,所以全部反射出来,而将红光照到绿叶上,

绿叶会变成黑色,这是因为绿叶中没有红色素,它全部吸收,自然会成为黑色的,而白色纸上任何色素都不具备,照上任何色

光它大部分都反射出来。

另外白色的棉花因为它不具备任何色素,所以反射全色光,当染上红色素后,其质地没有多大变化,

因而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

为了免其争论,我们称它是物体色,但要说明物体之所以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不同物体反射不同色光,为什么?

因为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反光曲律,这种曲律,人们称为色素。

比如说,红色物体,它的曲

律能反射红光,也就是说它的曲律是能反射640~750纳米的电磁波,如果红光照到上面,即可产生同步共振的效应,使红光反

射回来,只有一部分红光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

所以我们看到它为红色,也称该物体反射红光。

如果是其他色光照到上面,因

为曲律不同而产生波长的干扰作用,所产生的干扰波不一定是多少,如果是550~600纳米的黄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会产生

类似600~640纳米的干扰波,即类橙色,这就是所谓黄光被吸收。

如果是480~550纳米波长的绿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产生

较为紊乱的干扰波,这种干扰波大部分不在可视光波之内,仅有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产生视知觉,我们说这种绿光波吸收而产生

黑灰色的视知觉。

如果是白色光照在红色物体上面,只有白光中640~750纳米的光波产生同步共振,其余的光波产生干扰,我

们说,这是红光被反射出来,而其余光波被吸收。

能反射不同波长的物体,因为其曲律不同而对不同色光产生同步共振,我们

称它能反射不同色光。

如果是黑色物体,它不能纯净地反射某种色光,也就是说:

不能使任何一种色光同步共振,只能反射干

扰后的混合型较杂乱的电磁波,所以我们称它为黑色吸光体。

黑色之所以吸光,就是因为色光照到它上面不能产生同步共振的

返回,所有不同波长电磁波被干扰,干扰后即将光能消耗在干扰之中,产生热量,这就是黑色吸光的作用。

而白色物体能将七

色光的电磁波大部分同步共振地反射回来,仅有一小部分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所以,我们称它反光率高,有凉爽感。

这就是物体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另外,我们知道,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因而它同样具备电磁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这又是与色光相同的物体色反

射相同色光的又一原因之所在。

任何物体对光都具有吸收、透射、反射、折射的作用。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也最强。

比如说:

清晨的太阳为什么是红的?

这是因为清晨的太阳光要照到我

们身上需穿过比中午几乎厚三倍的大气层,而且清晨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子。

阳光穿过它时,其他色光许多被吸收、折射或

反射了,只有红光以巨大的穿透力,顽强地穿过大气层、水蒸气来到地面,在此其间,大部分蓝紫色光都被折射在大气层及水

蒸气里,而到达地面上的太阳光大部分是红橙色,所以太阳看上去是红的。

在卫星上看天空本来是漆黑一团,但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蓝色的呢?

这就是因为太阳光照到地球上,其中蓝紫色的光

因其穿透性最弱而被空气吸收、折射、反射了,这些蓝光散布在空气中,看上去自然是蓝的。

而海水为什么是绿的呢?

水不是

无色透明的吗?

这也是因为阳光照入水中,大部分青绿色光折射在水中,所以看上去海水是青绿色的。

在空气污染极少的天

山,我们发现,近山是绿树,中景山是青蓝色,而远景山则是蓝紫色,故人称“青山绿水”。

由于以上原因,我们绘画中就出

现了“色彩的透视”,即:

近暖、远冷,近实、远虚,近纯、远灰,此处暂不多赘

第二节色彩的分类与特性

我国古代把黑、白、玄(偏红的黑)称为色,把青、黄、赤称为彩,合称色彩。

现代色彩学,也可以说是西洋色彩学也把色彩分为两大类:

1.无彩色系

无彩色系是指黑和白。

试将纯黑逐渐加白,使其由黑、深灰、中灰、浅灰直到纯白,分为11个阶梯,成为明度渐变,做成一个

明度色标(也可用于有彩色系),凡明度在0°

~3°

的色彩称为低调色,4°

~6°

的色彩称为中调色,7°

~10°

的色彩称为高

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3°

以内的对比称明度的弱对比,又称短对比。

~5°

的对比称为中对比,又

称中调对比。

以外的对比称为强对比,又称长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大,作用也最大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和另外色的对比属长调对比,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用

这种办法可以把明度对比大体划分为高短调、高中调、高中短调、高中长调、高长调、中短调、中中调、中高短调、中低短

调、中长调、中高长调、中低长调、低短调、低长调、低中调、最长调等16种:

一般来说,高调明快,低调朴素,明度对比较强时光感强,形象的清晰程度高;

明度对比弱时光感弱,不明朗、模糊不清。

度对比太强时,如最长调,有生硬、空洞、眩目、简单化等感觉,而且有恐怖感。

2.有彩色系

有彩色系有三个基本特征:

色相、纯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色彩的三要素、三属性或三特征。

(1)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

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眼睛的色彩感觉也不同,

每种波长色光的被感觉就是一种色相。

依色散可分出色相的序列关系,即红、绿、蓝(蓝紫)三原色加间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

并可在色相环中细

分为

(2)纯度:

纯度是指色光波长的单纯程度,也有称之为艳度、彩度、鲜度或饱和度。

在七色相中各有其纯度,七色光混合即成

白光,七色颜料混合成为深灰色;

黑白灰属无彩色系,即没有彩度,任何一种单纯的颜色,倘若加入无彩色系任何一色的混合

即可降低它的纯度。

在七色中除各有各自的最高纯度外,它们之间也有纯度高低之分。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并列的色散序列色相

带,将各色同样等量加灰,使其渐渐变为纯灰,通过实验可以明确看到红色最难,青绿色最容易,这就说明红色纯度最高,而

青绿色纯度最低。

(3)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

对物体色来说,除了称明度之外,还可称亮度、深浅程度

等。

无论投照光还是反射光,在同一波长中,光波的振幅愈宽,色光的明亮度愈高。

在不同波长中,振幅比波长的比数越大,明亮

知觉度就越高。

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物体,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也就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

混入白色愈多,

亮度提高愈多。

黑色颜料属于反射率极低的物体。

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

稍混一些,反射率就明

显地降下来,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

混入黑色愈多,明度降低愈多。

灰色属于反射率95%以下与10%以上的色彩,即属中

等明度的色彩,黑白与不同明度的灰色,可以构成有秩序的明度序列。

不同色相的光的振幅不同。

红色振幅虽宽,但波长也长;

黄色虽然振幅与红色相当,但它的波长短。

红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

小于黄色的振幅比波长的比数。

所以红色较黄色明度要弱。

我们可以将色散带展开,即:

紫红、红、橙红、橙、橙黄、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蓝紫、紫、紫红。

使紫红居

两端,黄色居中央,向上逐渐加白,可以发现,黄色很快就可变成纯白,而紫色最慢变为纯白。

向下逐渐加黑,紫色很快即可

变为纯黑,其次为青色,而黄色最慢才变为纯黑。

整个表变为W形,这说明黄色明度最强,而紫色最弱,其余类推。

这种现象,通过电脑色谱即可明晰分辨,原理是:

太阳光投射到大地上的七色色光中,实际上仅靠其中红、绿、紫这三原色即

可混合出自然界所有颜色。

而这三原色中的绿色色光占50%,其余两色红光与紫光,约各占25%。

但因为紫光光波短,穿透空

气时形成的角度大,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蓝紫色光被反复折射在大气层中,这就形成了蓝色天空。

而红光光波是可见光

波中最长的光波,在它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形成的角度小,大部分红色光波都能到达地面。

所以,实际上到达地面的色光中

红光比紫光要多。

黄光是由绿光与红光加光混合而成。

我们知道,加光混合后新产生的光,要比原两种光的任何一种都亮。

原因是:

640~750纳米光波的红光与480~550纳米光波的绿光相混合时形成新的干扰波形,这些波形以不同色相呈现出来,那

就是600~640纳米的橙红光,580~600纳米的橙色光,560~580纳米的黄色光,530~560纳米的黄绿色光等。

而这些新产生的

波形,尤其是黄色光和黄绿色光,它们的振幅与波长之比,较红光和绿光的振幅与波长的比数都大。

这就是混合后的加色光要

比混合前任何一种原色光亮的原因。

所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青光,也是由绿光与紫光加光混合而成,所以它也比混合前的任

何一种原色光要亮。

这是加光混合的原理。

再看减光混合:

黄光=白光-紫光(减去一种原色光)

绿光=白光-红光-紫光(减去两种原色光)

青光=白光-红光(减去一种原色光)

紫光=白光-红光-绿光(减去两种原色光)

红光=白光-绿光-紫光(减去两种原色光)

这样,就形成带形色谱的“W”型,这各色的明亮次序按“W”型排列为:

紫<红<橙<黄>黄绿>绿<青绿<青>青蓝>蓝紫

>紫。

第三节色彩的表示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方便地运用色彩,必须将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排列起来。

历史上曾有许多色彩学家作过努力和研

究。

1.牛顿色相环

这是较为科学的早期表示方法。

后来人们把太阳七色概括为六色,并把它们圈起来,头尾相接,变成六色色环,在三原色与三

间色中十分明确的区分开来。

红、黄、蓝三原色是由一个正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当时误将黄色认为原色,如今只认作减光混合)。

而橙、绿、紫也正处

于一个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所指处。

三原色中任何一种原色都是其他两种原色之间色的补色;

也可以说,三间色中任何一种间色都是其他两种间色之原色的补色。

2.色立体

色立体是借助于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

如果我们借助地球仪为模型,色彩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位置和结构

来表示:

赤道部分表示纯色相环;

南北两极连成的中心轴为无彩色系的明度序列,南极为黑,用S表示,北极为白,用N表示,

球心为正灰;

南半球为深色系,北半球为明色系;

球的表面为清色系;

球内为含灰色系(浊色系);

球表面任何一个到球中心

轴的垂直线上,表示着纯度序列;

与中心轴相垂直的圆直径两端表示补色关系。

但事实上如果以图5的色彩明度序列表将球包裹

起来,可以发现纯度最大的黄色不在赤道上,而是偏向N,其次为青色。

纯度最大的紫色也不在赤道上,而是偏向S,这样就构

成一个波浪起伏式偏赤道的色球仪。

色立体的用途

(1)色立体相当于一本“配色字典”。

每个人都有主观色调,在色彩使用上会局限于某个部分。

色立体色谱为你提供了几乎全

部色彩体系,它会帮助你丰富色彩词汇,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2)由于各种色彩在色立体中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色相秩序、纯度秩序、明度秩序都组织得非常严密。

它指示着色彩的分

类、对比、调和的一些规律。

(3)如果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色立体谱,这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将带来很大的方便。

只要知道某种色标号,就可在色谱中迅速

而正确地找到它。

但是色谱也具有若干不可避免的缺点。

首先,色谱只能用自己的色料制作,但色料不仅受生产技术的限制,

在理论上限制也很大,据色彩学家分析,还不可能用现有的色料印刷出所有的颜色来;

其次,印刷的颜色也不可能长期保存不

变色。

在实用美术中,色立体只能作为配色的工具,科学的工具毕竟不能代替艺术创作。

奥斯特华德色立体

奥斯特华德是德国化学家,他对染料化学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曾经得过诺贝尔奖金。

1921年他出版了一本《奥斯特华德色彩图

示》,后被称为奥氏色立体。

他将各个明度从0.891-0.035分成8份,分别用a、c、e、g、i、l、n、p表示,每个字母分别含白

量和黑量(他这种分法是以韦伯的比率为依据的)。

以明暗系列为垂直中心轴,并以此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其顶点为纯色,

上端为明色,下端为暗色,位于三角中间部分为含灰色。

各个色的比例为:

纯色量+白+黑=100%。

奥氏运动空间的方法是将纯

色、白色、黑色按不同比例分别在旋转盘上涂成扇形,旋转混合,得出混合各种所需的色光,然后再以颜料凭感觉复制。

奥氏色立体的色相环由24色组成,色相环直径两端的色互为补色,以黄、橙、红、紫、青紫(群青)、青(绿蓝)、绿(海

绿)、黄绿(叶绿)为8个主色,各主色再分三等分组成24色相环,并用1~24的数字表示。

每个色都有色相号/含白量/含黑

量。

如8ga表示:

8号色(红色),g是含白量,由表查得22;

a是含黑量,查得是11,结论是浅红色。

他将每片颜色订在一起,形成一个陀螺状的色立体。

孟塞尔色立体

孟塞尔是美国的色彩学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美国早在1915年就出版过《孟塞尔颜色图谱》,1929年和1943年又分别经

美国国家标准局和美国光学会修订出版《孟塞尔颜色图册》。

最新版本的颜色图册包括两套样品,一套有光泽,一套无光泽。

有光泽色谱共包括1450块颜色,附有一套黑白的37块中性灰色,无光泽色谱有1150块颜色,附有32块中性灰色。

每块大约1.8×

2.1厘米。

孟氏色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颜色的视知觉特点所制定的标色系统。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该标色系统作为颜色的

分类和标定的办法。

孟氏色立体的中心轴无彩色系从白到黑分为11个等级,其色相环主要有10个色相组成:

红(R)、黄

(Y)、绿(G)、蓝(B)、紫(P)以及它们相互的间色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

R

与RP间为RP+R,RP与P间为P+RP,P与PB间为PB+P,PB与B间为B+PB,B与BG间为BG+B,BG与G间为G+BG,G与GY间为GY+G,GY与Y间

为Y+GY,Y与YR间为YR+Y,YR与R间为R+YR。

为了作更细的划分,每个色相又分成10个等级。

每5种主要色相和中间色相的等级定

为5,每种色相都分出2.5、5、7.5、10四个色阶,全图册共分40个色相任何颜色都用色相/明度/纯度(即H/V/G)表示,如

5R/4/14表示色相为第5号红色,明度为4,纯度为14,该色为中间明度,纯度为最高的红。

(日本1978年12月出版了一套颜色样

卡,称新日本颜色系,包括5000块颜色,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多的颜色图谱。

它也按孟塞尔色彩图谱命名,但考虑到孟氏色立体

中的40个色相,不能满足实际上的需要,尤其是在R到Y和PB区间。

因而又增加了1.25R,6.25R,1.25YR,3.75YR,8.75YR,

6.25Y,3.75PB,6.25PB等8个色相,总共48个色相,光值即明度,分为10个等级,每个等级为0.5,即由1~9.5,纯度分14个等

级,每级差为1,即由1~14。

思考题:

试析光与色的关系:

①何为物体色?

试析物体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简述物体所以能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②色彩有哪两类?

它们各有哪些特征?

何为色彩三要素?

③何谓色立体?

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华德色立体有哪些异同?

它们有何实用价值?

作业:

①作黑白明度推移11阶梯序列表。

②按无彩色系明度等级比例任意构成明度对比9个色调。

③制作色相序列,明度序列,纯度序列(可构成在一张图内),要求渐次均匀。

(参见彩图19~23;

36~37)

第四节色彩混合

1.三原色(三基色)

何谓三原色?

就是说三色中的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他色可由这三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这三

个独立的色称之为三原色(或三基色)。

牛顿用三棱镜将白色阳光分解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这七种色光的混合又得白光,因此他认定这七种色

光为原色。

后来物理学家大卫?

鲁伯特进一步发现染料原色只是红、黄、蓝三色,其他颜色都可以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的这种理论被法国染料学家席弗通过各种染料配合试验所证实。

从此,这种三原色理论被人们所公认。

1802年生理学家汤麦斯?

杨根据人眼的视觉生理特征提出了新的三原色理论。

他认为色光的三原色并非红、黄、蓝,而是红、绿、紫。

这种理论又被物

理学家马克思韦尔证实。

他通过物理试验,将红光和绿光混合,这时出现黄光,然后掺入一定比例的紫光,结果出现了白光。

此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色光和颜料的原色及其混合规律是有区别的。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

是红(品红)、黄(柠檬黄)、青(湖蓝)。

色光混合变亮,称之谓加色混合。

颜料混合变暗,称之谓减色混合。

2.加色混合

从物理光学试验中得出:

红、绿、蓝(蓝紫)三种色光是其他色光所混合不出来的。

而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的混合几乎可以

得出自然界所有的颜色。

所以红、绿、蓝(蓝紫)是加色混合最理想的色光三原色。

加色混合可得出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

紫光=品红光;

蓝紫光+绿光=青光;

红光+绿光+蓝紫光=白光。

如果改变三原色的混合比例,还可得到其他不同的颜色。

如红光

与不同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橙、黄、黄绿等色;

红光与不同比例的蓝紫光混合可以得出品红、红紫、紫红蓝;

紫光与不同

比例的绿光混合可以得出:

绿蓝、青、青绿。

如果蓝紫、绿、红三种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出更多的颜色,一切颜色都可通

过加色混合得出。

由于加色混合是色光的混合,因此随着不同色光混合量的增加,色光的明度也渐加强。

所以也叫加光混合,

当全色光混合时则可趋于白色光,它较任何色光都明亮。

加色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是一种视觉混合。

彩色电视的色彩影像就是应用加色混合原理设计的,彩色景象被分解成红、绿、蓝紫三基色,并分别转变为电信号加以传送,

最后在银屏上重新由三基色混合成彩色影像。

①如前所述,所有色物体(包括颜料)之所以能显色,是因为物体对色谱中色光

选择吸收和反射所致。

②“吸收”的部分色光,也就是减去的部分色光。

印染染料,绘画颜料、印刷油墨等各色的混合或重

叠,都属减色混合。

当两种以上的色料相混或重叠时,相当于照在上面的白光中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其剩余部分的反射光

混合结果就是色料混合和重叠产生的颜色。

色料混合种类愈多,白光中被减去吸收光愈多,相应的反射光量也愈少,最后将趋

近于黑浊色。

这就是减色混合。

过去习惯地把大红、中黄、普蓝称为颜色的三原色,从色彩学上讲,这个概念是不确切的。

理想的色料三原色应当是品红(明

亮的玫红)、黄(柠黄)、青(湖蓝),因为品红、黄、青混色的范围要比大红、中黄、普蓝宽得多,用减色混合法可得出:

品红+黄=红(白光-绿光-蓝光);

青+黄=绿(白光-红光-蓝光);

青+品红=蓝(白光-红光-绿光);

品红+青+黄=黑(白光-绿光-红光-蓝光)。

从以上两组叠色混色图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加色混合的三原色,恰是减色混合的三间色,而减色混合的三原色又恰是加色混

合的三间色。

根据减色混合的原理,品红、黄、青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从理论上讲可以混合出一切颜色。

因此,品红、黄、青三原色在色彩

学上称为一次色;

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所得的色称为二次色,即间色,两种不同间色相混所得色称为第三次色,也称复色。

4.空间混合

空间混合是指各种颜色的反射光快速地先后刺激或同时刺激人眼。

我们说的先后,是指光在人眼中留下的印象在视觉中混合,

或同时或几乎同时将信息传入人的大脑皮层,因此人们的感觉是混合型的。

其试验,可取一圆盘,一半红、一半绿,当高速旋

转后,可以看到盘中色是金黄③。

若一半红、一半蓝,当盘高速旋转后,可得蓝紫,彩色电视就是这个原理,实际上荧屏上有

许多比例不同的红、绿、蓝紫小色点,但因为过于细小,人眼不易分辨,待传到人的眼中时,印象已在空中混合了,故称空间

混合。

点彩派也是利用这种原理,电子分色套色印刷也是这个原理。

空间混合,也可称并列混合、色彩的并置,其明度是被混

合色的平均明度,因此也称为中间混合、中性混合。

色彩的空间混合有下列规律:

1.凡互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的空间混合,可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灰。

红与青绿的混合可得到灰、红灰、

绿灰;

2.非补色关系的色彩空间混合时,产生二色的中间色。

红与青混合,可得到红紫、紫、青紫;

3.有彩色系色与无彩色系色混合时,也产生二色的中间色,如:

红与白混合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浅红。

红与灰的混合,得到

不同程度的红灰;

4.色彩在空间混合时所得到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中间明度;

5.色彩并置产生空间混合是有条件的。

a、混合之色应是细点或细线,同时要求密集状,点与线愈密,混合的效果愈明显。

点的大小,必须在一定的视觉距离之外,才能产生混合。

一般为1000倍以外,否则很难达到混合效果。

空间混合有三大特点:

(1)近看色彩丰富,远看色调统一。

在不同视觉距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效果;

(2)色彩有颤动感、闪烁感,适于表现光感,印象派画家贯用这种手法;

(3)如果变化各种色彩的比例,少套色可以得到多套色的效果,电子分色印刷就是利用这种原理。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所谓减色混合,实际也是空间混合的一种形式,因为色料是由许多细小色微粒组成,只不过分子染料较

颗粒颜料更细微些罢了。

无论是染料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也都是由不同色料混合的颜色,只不过我们肉眼分辨不出,但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面一望便知,其规律是相同的。

所以,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