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987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铁路的延伸和出现,促进了内地资源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的面貌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4.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

1840年之前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经济时期

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时期

第二阶段:

1949—1980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1980—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第二个阶段的时间短暂,但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变化的速度与规模都是第一个阶段所无法比拟的。

第一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840年之前)

(一)古代农业生产中心的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人类活动地域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标志着产业布局的发展和变化。

(二)古都的迁移:

我国古都多次变化,从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开封--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北京,这一历史顺序即标志着我国政治中心的转移,更标志经济重心的转移,也是我国古代产业布局变化的重要标志。

(三)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存在明显的民族、地区差异性: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各民族发展历史不同,各民族地区的产业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极不相同,产业布局的地域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1.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生产活动主要以牧业为主,兼有渔业、耕种及狩猎等经营。

2.汉族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及内地平原和盆地。

地区面积大,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自然条件整体比较优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尤其是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均为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尽管在这一时期地域经济差异如此明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全国各地产业的共同特点,商品经济不发达,自产自销为主。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1840--1949)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业发展和布局进入了新的阶段。

正如毛泽东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产业在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然出现了现代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农业商品化也加深了,但发展速度迟缓,对外依赖性极大,产业结构极不协调,再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产业发展很不稳定。

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发展迟缓:

1.工业——现代工业发展极为迟缓:

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在沿海和少数内陆城市出现了机械、煤矿、冶铁、石油、印刷、造纸、织布等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帝国主义靠租借、通航、修铁路等特权,纷纷在沿海及内河港口投资设厂,控制我国的现代工业,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建立了一些工矿企业。

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内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等影响,现代工业发展极为迟缓,如1949年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仅占世界1.98%以外,其余只占1%以下。

2.农业:

我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农业商品化地区,如棉花、大豆、烟草、茶叶等,但由于受国际资本主要市场竞争的影响,生产极不稳定;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粮食生产低而不稳,194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斤,每年都需要进口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

3.交通:

现代化交通运输发展缓慢。

从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条铁路----淞沪,到1949年的73年中,全国只修建了2.18万千米铁路,平均每年修筑不到300千米,。

内河通航里程仅7.36万千米,有一半以上的县不通汽车。

民航航线仅1万千米左右。

原始的木船、牛车、马车、手推车,甚至肩挑背驮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主要运输方式。

4.城市:

现代工业和港口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上海、大连、青岛、沈阳等城市有较快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城市化水平极低,仅为10.6%。

(二)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旧中国产业的对外依赖性,首先表现在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命脉的控制。

1944年,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所以的工业部门。

农业也是如此,帝国主义对我国农业进行掠夺性和强制性种植。

现代交通运输业,一开始就处于外资的控制之下。

其次,我国产业发展也表现为对资本主义市场的依附。

如帝国主要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场,每年进口的工业产品,从洋钉、洋火(火柴)洋布到机械设备无一不有;

同时中国有是帝国主要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的劳动市场,中国经济受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严重束缚。

(三)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旧中国产业结构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工农业之间、农轻重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失调。

1.工农业之间

工农业之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很大比重,作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工业十分薄弱。

1949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占70%,工业仅占30%。

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73.6%,重工业仅占26.4%。

农、轻、重三者的比例关系为70:

22:

8。

这种比例关系说明,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2.农业内部结构也极不协调。

从农业看,尽管我国有面积广大的山地,草原和辽阔的江河湖海水面,但在农业的部门结构中,林,牧、渔、副业的比重很小,仅占1/10土地面积的耕地产值,种植业则占农业的极大比重。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2.5%,牧、林、渔、副业各占12.4%、6%、0.2%和12.4%。

在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自给性为主,商品作物不发达;

在林业中以采伐为主;

人工造林很少;

在牧业中以农家饲养为主,草原养畜业落后;

在渔业中以天然捕捞为主,人工养殖较少;

结构也是不协调的。

3.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协调:

1949年重工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6.4%,其中主要是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初步加工工业,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机器制造工业产值则微乎其微,如汽车、拖拉机、手表等产品都不能制造,仅能为进口机器的装配和维修服务;

钢铁工业中,采矿能力大于炼铁能力,炼铁能力大于炼钢能力,炼钢能力又大于轧钢能力;

有色金属工业也是采矿能力大,冶炼能力小、水平低;

纺织

工业中也存在纺、织、印染等环节之间的不平衡。

(四)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旧中国产业的分布是在特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产业分布出现了先进的沿海与落后的内地的悬殊对比。

1840年以前,我国产业的分布虽然也存在地域差异,但整体上均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这些差异仍属“大同”中的“小异”。

1840年以后,产业分布经过100多年的变化,已经使沿海与内地出现小异变得极为悬殊。

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

1.旧中国产业布局最基本的特点:

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高度农业商品化地区,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

内地仅是在有铁路伸入或有大型水运干线的地方出现个别的工矿点或局部的农业商品化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基本上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阶段。

2.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1)沿海:

旧中国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内又集中在几个外国资本控制的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这也是旧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之一。

在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我国东北形成了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大连等城市的南部工业区。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无锡、镇江、南京、南通、杭州等城市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轻工业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占全国半数以上的纺织、面粉、卷烟、火柴、蛋品加工等工业。

在华北,以天津为中心,包括北京、塘沽、唐山、秦皇岛的北宁铁路沿线;

以青岛为中心,包括博山、潍坊、济南的胶济铁路沿线,也都建立了纺织、食持、煤炭、铁矿等企业,初步形成两个工业地带。

南部沿海的广州一直是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是丝织业和手工业工艺品的制造中心。

(2)内地:

仅有武汉、重庆、太原、昆明等几处规模不大的工业城市,以冶金,机械和纺织为主;

另外,有一些孤立的矿山,如云南的个旧锡矿,湖南水口山银铅矿,山西大同和平定的煤矿,河北龙烟铁矿,黑龙江的鹤岗和鸡西等煤矿。

3.交通布局的不平衡性

(1)铁路:

到1949年,旧中国修筑了2.18万千米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从各地区来看,除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铁路网外,华北地区仅有部分铁路干线,华东、华中、华南地区铁路干线尚未完备,福建是沿海唯一没有铁路的省区。

西部的四川、贯州、西藏、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7个省区没有铁路,这7个省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

(2)水运:

不仅海运集中在东部沿海,而且河运因受流量流向控制;

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中下游为主,其次为松花江与辽河。

4.农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受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发展的社会历史诸条件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布局形成了东部以种植业为主和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两大基本地带,中间则是半农半牧的过渡带。

农业生态环境的宏观地域差异,严格地控制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控制着农业的大地带分异。

(1)农业生态环境的宏观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是温暖湿润的各大河流城中、下游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土地肥沃,适合于农耕业;

面向海洋,河湖水面广阔,水源丰富,既有渔业和灌溉之利,又有航运之便,有发展大农业和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是气候偏于干寒的高原和山地,有的地方热量不足,有的地方没有灌溉水源就不能发展农业;

深居内陆,水源珍贵,没有航运之便,发展大农业的综合条件不如东部,虽也有分散、孤立的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以草原牧业为主。

上述农业生态环境的宏观地域差异,严格地控制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控制着农业的大地带分异:

(2)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帝国主义的掠夺性影响下,通过铁路和内河航道,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市场,逐步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棉花、东北的大豆和甜菜、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桑蚕、粤闽台的甘蔗、江南丘陵的茶叶;

岭南川南的亚热带水果、辽东半岛的苹果、鲁豫的烟草等商品化较高的农业专业化地域;

而这些专业化地区,也是城市较多的地区,是我国商品粮的重要销售市场。

西部地区——农牧经济受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较少、较间接,专业化的程度相当低,牧民以牲畜的皮张和肉、毛换取粮盐布匹,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这里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十分不便;

没有铁路与航运,公路也不多,内蒙古、新疆的骆驼和西藏的耗牛仍是当地主要运输工具,土地虽广,但人烟稀少,地区间交换的牧业产品的数量极少,基本上仍处在落后的原始牧业经济状态。

(3)东部与西部或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不平衡原因分析

东部与西部或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不平衡,以及生产地域类型的分异,有着多方面的成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政治、民族以及历史等等许多方面。

自然——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自然地理位置对旧中国产业布局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且是比较恒定的,只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或人口增长与移动,才能展示一定的变化,如耕地的扩大,牧区变为农业区,矿产被开发等等。

不论如何变化,中国自然环境对中国产业布局的客观控制作用始终存在。

社会——但从旧中国近百多年的产业布局变化来观察,社会人文的原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主要是以沿海地区为桥头堡和根据地,同时对外依附性极大的中国资产阶级也主要以沿海地区为活动中心,开商埠、建工厂、修铁路、发展商品化农业区,这就形成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

历史——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经济上掠夺和政治上压迫的政策,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工常发展,因而更加重了产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产业布局畸形状态,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任务。

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至今已走过了60的历程。

在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明显变化。

但是,走过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一些战略性失误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布局的改善。

一、新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回顾

(一)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回顾一下各时间阶段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1949—1952---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从1949年到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仅用3年时间,工农业生产都达到或超过1949年前的最高水平,修复了中断多年的铁路交通,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3.8%,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地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2年的43.1%。

2.1953—1957“一五”年计划时期

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是我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计划经济的开端,并胜利地超额完成任务,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前最高水平年增长了一倍到四五倍以上,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53.2%;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43.1%上升到56.5%。

3.1958—1962“二五”计划时期及1963—1965“3年调整”

1958年到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受浮夸、冒进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起落不稳的局面。

因此,在"

二五"

计划之后,又用了3年时间(1963年-1965年)进行调整、巩固与提高,这8年中,虽曾受到干扰,但从整体上看仍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了80%,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6.5%上升到62.7%。

4.1966—1975“三五”、“四五”时期

1966年到1975年为"

三五"

、"

四五"

时期,自1966年到1975年为"

时期,也是十年动乱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曲折徘徊的道路上前进的,1971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了约一倍,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2.7%上升到69.9%。

5.1976—1995“五五、六五、七五、八五”时期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起步并发展的新时期,由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有了成倍的增长,其中一些重要产品居世界前列。

(表5-1,5-2).

(二)产业结构变化表现

1.总体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已经由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很不发达,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现代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新体系。

2.按三种产业来看:

第一产业相对地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高,1995年,第一产业占20.6%,第二产业占48.2%,第三产业占31.1%。

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根本变化,1949年--1995年,工业产值已由30%上升到82%,农业产值由70%下降为18%。

3.工业:

轻重工业的关系,也由原来以轻工业为主,达到基本持平的地位,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

4.农业:

粮食作物栽培为主的单一性农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全面增长的情况下,作物栽培业的产值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渔副业的产值比重普遍提高。

尤以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比重变化更为明显。

5.交通:

在交通运输方面,由于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项交通运输建设的进展,不仅线路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运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1949年到1995年铁路运营里程由2.18万千米上升到5.46万千米,铁路货运量由5589万吨上升到165855万吨;

公路里程由8.07万千米上升到115.7万千米,公路货运量由7963万吨上升到940387万吨;

水运内河航道里程由7.36万千米上升到11.06万千米;

远洋运输发展较快,水运货运量由2543万吨上升到113194万吨;

管道运输从无到有,1958能年开始建管道线路,1990年已有1.72万千米,运量已达15274亿吨;

民用航空线路已由1950年的1.14万千米增加到112.9万千米,民航货运量也由2.4万吨增长到101万吨,管道和航空的增加速度也很快。

二、新中国产业布局的明显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已有明显改善。

根据产业布局变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49年-1965年

1.1950年-1952年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年-1952年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因战争而濒于破产的工农业生产,产业布局虽无重大变化,但却为后来第一个五年计划产业布局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在内地交通不便的地区,新建了四川的成渝铁路,甘肃的天兰铁路,广西的来睦铁路,为产业布局的西移创造了一定条件。

2.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实施对我国产业布局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五”计划中详细确定了我国产业布局的战略布署:

(1)在工业布局方面:

要逐步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地区,并使工业的布局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逐步地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这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在"

一五"

时期,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等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础(还包括抚顺、阜新相鹤岗的煤炭工业,本溪的钢铁工业,沈阳的机器制造工业,吉林的电力工业等)进行了必要的改造,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支援了新工业基地的建设。

另一方面则积极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等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重点是开始建设分别似包钢、武钢为中心的两个新的工业基地;

同时在西南也开始一部分工业建设,并积极准备新工业基地建设的各种条件。

“一五”时期,轻工业的分布也有了部分的改变,尤以棉纺织工业,在接近原料产区和消费地区的内地,新建了一批棉纺织厂。

根据上述部署,在五年内开始建设的900多个工业建设项目中,约有36.5%分布在沿海地区,63.5%分布在内地,这就为改变沿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创造了条件。

(2)在交通建设方面:

除加强和改造现有铁路,增修复线,开始新建武汉长江大桥外,还开始新建兰新、宝成、集二、包兰、鹰厦、黎湛、丰沙、兰烟等铁路。

这些新建铁路的8l姑以上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地区,对加强沿海地区与西南、西北地区的联系起了重要作用。

工业与交通布局的变化,也引导一批新工业城市的出现,使原有一些以消费性为主的城市向生产型为主的城市转化,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

(3)农业:

各种农作物的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各地区作物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棉花的分布,稳定了长江流域老棉区,着重扩大了黄河下游棉区。

烤烟、甘蔗、甜菜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增加。

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的棉纺织工业,闽粤沿海地带的甘蔗制糖工业;

黑龙江、吉林两省的甜菜制糖工业都是适应这些经济作物产区的扩大而建立起来的。

“一五”时期我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虽然是显著的,但由于原有工业基础差,资源状况不清,交通不便;

仅在建设条件比较完备的吉林;

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湖北、四川等内地省区开始了部分建设。

2.1958年-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

“二五”时期,进一步确定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方针。

据此,继续进行了华中和内蒙古两地区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基地的建设,并继续加强了东北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和加强华东、华北、华南各地区近海城市的工业,发挥其支援内地建设的作用。

随着工业建设规模的增大和空间布局的扩展,“二五”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全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地方工业体系问题。

从全国出发,无论是作为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或是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说,建立完整的部门齐全的结构协调的工业体系,是有条件的,也是必要的;

同样,作为一些大的地区来说,建立一些跨省区的大经济协作区,建成各具特点、水平不同的工业体系,也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曾经设立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经济协作区,虽然划分方法不完全得当,性质、作用不甚清楚,但对我国产业布局的地域结构的形成是有一定意义的。

(2)在农业布局方面:

“二五”期间公布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粮食分地区每亩达到的“四、五、八”(百斤)三类地区,棉花生产每亩的“四、六、八、十”(十斤)以及油料、糖料、茶叶、烤烟、果类、药材、蔬菜、热带和亚热带作物、畜牧业、林业;

水产业的发展要求;

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开荒扩大耕地,发展山地经济等项内容;

对我国农业的合理布局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3)在交通建设方面:

“二五”时期我国又新建和续建了通向内地的一些铁路干线,其中主要有兰新、川黔、包兰、成昆、黔滇、湘黔等干线,以及东北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内的铁路线,进一步加强了西部地区铁路干线网的形成。

但是,“二五”计划的执行期间,出现了急于求成,浮夸冒进的倾向,阻碍了“二五”计划的实施;

比例关系失调,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建设速度急起急落,也限制了产业布局的合理发展,出现三年困难时期。

因此,在“二五”时期之后,不得不用三年(1963年-1965年)时间进行调整。

总之,在1949年-1965年的16年中,前边是三年恢复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