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277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体上,上述的传统配送模式和新兴的智能化配送模式可以分别形象称作“点对点”模式和“中心辐射”模式。

“点对点”模式是指由快递人员将顾客在网上购买的物送达约定地点“,其相应的人力成本较高,运营效率难以有保证,对应的服务质量也难有较好的保证,实际快递物流活动中,顾客投诉频率高,信任急剧下降,顾客满意度亟需提高;

“中心辐射”模式是指所有顾客在网购物品到达最后一公里范围后,在自助提货点接收相应的物品,区别与“点对点”模式中通过快递员面对面交接快递物品给顾客的模式,它是基于信息化的智能型配送模式,较高程度的信息化水平使得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中人力成本、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等有较强的控制,对应的信任和顾客满意度也会有一定的保证。

在整个“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活动中,顾客的服务质量体验及评价对物流快递公司提供的综合配送服务质量十分敏感,而服务质量在“信任”这一中介因素的传导及影响下,对最终的顾客满意度有关键的影响作用。

总之,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顾客端的数据积累能给物流过程的采购、营销、仓储等各个环节带来运作依据,使得物流快递企业的服务角色转被动为主动,能站在顾客角度挖掘其服务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结果。

总之,在保证了优质的“最后一公里”服务质量情况下,一方面,企业在今后的商业经营中,能获益颇丰,另一方面,物流领域的快递之路也会变得畅通无阻,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城市功能会十分明显。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最后一公里”背景下的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心辐射”模式与传统模式“点对点”模式的优势之处,得出适用于“中心辐射”模式的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内容,并分析了信任作为中介变量,对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关系的深入影响作用,为“最后一公里”中的服务质量症结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建议。

1.3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物流配送领域无法满足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环节中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而展开的研究。

总体来看研究内容为:

分析“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中所面临的问题;

接着对“中心辐射”模式的涵义和流程概述;

再对“最后一公里”中的服务质量这一核心概念的涵义、组成因素、影响因素等进行阐述;

结合本文的研究核心问题和借鉴SERVQUAL模型,得出有形性、移情性、响应性这三者构成文中的“服务质量”;

并提出在“中心辐射”模式下,“自助服务的便利性”、“交互媒介的丰富性”这两个方面是其影响因素。

具体来说,本文研究内容如下:

(1)“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服务质量模型的建立。

通过第一、二章的内容,在考虑服务质量影响因素、顾客满意度、中介变量“信任”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模型,并对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一进行逻辑假设。

(2)数据收集及实证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运用smartpls2.0进行数据分析,来验证逻辑假设是否成立。

(3)“最后一公里”配送中服务质量改善的建议。

企业经营者不仅要关注信任对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深远影响,也要关注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中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由以上研究内容,可得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技术路线图

Fig.1.1Technologyroutediagram

对图1.1中所展示的技术路线进行解释说明:

1)研究主题是“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2)“理论基础”部分对“最后一公里”现状、“中心辐射”模式以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概述;

3)“分析模型”部分是结合前面理论内容,构建相应的模型。

1.4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构建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对实证分析讨论,既进行了服务质量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也能为企业经营中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供方案。

具体分为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纵观国内国外的服务质量领域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大体分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1)有关服务质量本身的研究,即服务质量的组成因素,例如可靠性、移情性等的维度演变及相关联系;

2)有关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研究。

然而,探讨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服务质量本身、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这三个大的方面结合的整体研究较少,这三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且构成一个整体的模型,相互之间也有敏感的传导作用,本文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大背景出发,进而聚焦到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这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虽然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各个类型的公司纷纷涌现,但对应的行业市场份额的抢夺力度也越来越大,聚焦到物流快递公司来说,“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是其各个公司强有力的竞争法宝,更是关键所在。

具体来讲,分为两点:

1)电商业务规模的扩大,使得最终顾客选择的服务方或者服务范围更广,对应的后果是,顾客在服务体验不满意后,可以以较小的边际成本更换服务方或者服务对象。

2)顾客的服务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后,相应的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变高,如果当较多的顾客抱怨或投诉出现较多且没有及时良好的处理,会导致大量的顾客流失,也会使得经营效益大大缩水。

因此,“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质量无论对顾客体验评价还是物流快递公司,甚至整个物流行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在“最后一公里”背景下的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善对策势在必行,这是本文的实践意义。

1.5理论背景与相关文献

1.5.1“最后一公里”概述

(1)“最后一公里”的涵义

“最后一公里”,是物流领域末端配送的形象描述,它的英文名称为“thelastmile”,这里的“一公里”是虚指的距离,主要强调了这段距离配送对整个运输环节的关键性,聚焦到这“一公里”距离,也反映了末端配送环节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

在理论研究中,有关“最后一公里”基本涵义的探讨比较丰富,相应的内容如表1.1所示:

表1.1“最后一公里”的基本涵义

Tab.1.1Thedefinitionofthelastmile

作者

描述

林岳[5]

是指电商的最后一个环节

刘永锋[6]

是指快递员将货物直接配送到顾客手中的过程

杨聚平,等[7]

是指把最终顾客接收到物品的物流过程

刘丹[8]

是指以顾客收到网购商品,来标志企业环节到顾客环节的物流活动完成

石章强、张军[9]

是指网购商品经快递分发点送至顾客手中的过程

艾萨德、史莱[10]

是供应链运营终端环节,经中间转换站配送至末端位置,从而连接顾客

对于本文中“最后一公里”的基本定义,可以从物流配送角度出发来理解,即“最后一公里”是指物品经过生产、包装、分拣、运输等物流步骤后,在最后一个环节的物流配送活动,它是供应链整个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物流快递公司的末端工作人员(快递员)或者终端自助设备来服务顾客,与顾客进行直接的物流活动。

具体是物品指从分拣中转站流出开始计算,经一定时间的物流运输后,到物品被顾客成功接收的这段运输距离,简称为thelastmile(最后一公里)。

(2)“最后一公里”的发展现状

“最后一公里”的发展过程中虽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经营模式比较丰富,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基本经营模式,第一种是电商企业自营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如京东、唯品会、当当等企业;

第二种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比如顺丰、中通、圆通等专业的物流公司;

最后一种是第四方物流公司,比较流行的是菜鸟驿站等经营模式。

当下行业内,不同种类的配送模式使得企业和顾客受益颇多,从企业角度来说,多样化的服务产品的竞争,使得自己的经营业务不断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改革,从顾客角度来说,较多的服务方式选择的主动权,使得在“最后一公里”的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

然而,“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中,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薄弱,使得整体实力远不及国外的发展,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服务自助智能程度低

物流服务人员必须长时间等待顾客需求信息的发出,并要求能及时的完成工作任务,一方面对于物流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被动性比较差,另一方面,对于顾客来说被动性也显得十分明显,时间段的要求比较高,可能很多时候与自己其他重要事情发生时间冲突。

物流物品的破坏率高,会导致快递员的物品配送时效性降低,这是顾客会进行投诉和服务抱怨,直接影响到快递员的业务业绩和工作开展,使得快递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态度也收到损害,进而恶性循环,服务自助无从谈起。

以上恶性循环的根源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快递公司对快递员实施的计件工资制会使得快递员工作被动性高,可能一味的业绩压力使得忽略顾客服务质量,使得物流物品的完整性和配送及时性无法保证;

另一方面,简陋的物流配送工具,譬如简易三轮车,极小的车厢体积使得物流物品挤压,破坏物流完整性的概率极高,且站在快递员角度,工作环境安全性比较糟糕,各类隐患问题十分突出。

2)配送信息的可追溯性差

我国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人海作战阶段,即主要是快递员和顾客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接,各类信息化工具运用较少或初级。

并且,快递公司的人力成本控制较为紧张,一般一个大的终端站点只配备一名工作人员,在货物量大的情境下,快递员对于顾客货物的及时跟踪和查询处于瘫痪状态,很多时候,在顾客亲自进行投诉后,才知道快递物品投递失败或错误,导致顾客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长时间类似情况积累后,会影响其对整个过程的体验及评级。

国外的物流领域“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基本与国内相似,但在操作和管理运营上要科学许多,主要有公共储物柜和私人收货箱这两种形式。

1)公共储物柜

公共储物柜一般是指物流快递公司为其顾客建立的共用电子储物系统。

典型的主要有Packstation系统和Amazon系统。

譬如,DHL公司为其顾客发开的PS系统(全称为Packstation),它不仅仅提供免费的自助服务,顾客还可以随时办理在线支付和退货业务[11];

Amazon针对美国地区开发了一种电子储物柜,顾客可以将物品送达点设置为Amazon储物柜后,便可以在一般的购物商场、超市便利店等地方凭一组密码取走自己的网购物品[12]。

2)私人收货箱

私人收货箱是指针对个人设计的电子收货箱[13]。

比较典型的是德国和日本所开发的收货箱,其中,由德国多特蒙德的condelsys公司所设计的一款新型产品skybox,形象称之为“天盒”,它由于智能化的信息后台系统,整体使用起来十分便捷。

一方面,顾客利用特定识别码来进行收取物品,另一方面,快递员通过与识别码一一对应的信息码,来确定每个物品正确的存放位置。

日本设计的电子收货柜更加智能,快递员只需将物品放入储蓄柜后,物品信息会自动反映到顾客小区所在的服务器上,当物品到货时,服务器会把相应的通知发给顾客的电脑上,并且,若顾客超过三天为未取件时,服务器会再次及时提醒顾客,所有信息都由顾客自己24小时掌握。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背景下的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从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这一根源入手,为解决“最后一公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改善方案。

1.5.2服务质量的组成因素

(1)服务质量的涵义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服务质量的研究,Gronroos最早提出服务质量的概念,他认为需要从顾客角度出发来评价服务质量;

Lewis(1983)[14]定义为一方提供的特定服务能够满足另一方需求的程度。

该领域的学者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详见表1.2内容所示:

表1.2服务质量的内容研究

Tab.1.2Theresearchcontentsoftheservicequality

代表人物

关于服务质量的观点

Juran(1974)[15]

它是由社会、科技及道德维度组成

格罗鲁斯(1982)

它包含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

Gummesson(1987)[16]

服务质量包括创新、技术、生产、互动这四个方面

Parasura等(1988)[17]

可靠性、保障性、反应性、移情性、有形性构成SERVQUAL模型中的服务质量

Rosen(1990)[18]

由员工、生产机器、文案、决策和行动情况这几个方面组成

Rust、Oliver(1994)[19]

三维度:

功能质量、技术质量、环境质量

(2)服务质量模型的借鉴

Parasueaman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服务质量是由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有形性、可靠性组成,即SERVQUAL模型,还设计了相应的五个一级指标和22个对应的二级指标,这为服务质量领域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以上内容可用以下表1.3表示:

表1.3SERVQUAL模型的基本内容

Tab.1.3ThecontentsoftheSERVQUALmodel

维度

含义

具体解释

有形性

指员工的衣着和运行的机器设备

有现代化的服务设备

服务设施具有吸引力

员工有整洁的服务和外表

服务内容吻合对应的服务设施

 

可靠性

指机器设备能支持服务活动的完成

能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服务

能及时帮顾客解决出现的服务问题

公司是可靠的

能准确地提供所承诺的服务

正确记录相关的服务

保障性

是指员工十分专业且值得让顾客信任

员工是值得信赖的

顾客对服务内容十分信任

员工是有礼貌的

公司让员工更好的成长以便让服务质量更优质

移情性

指用心对待顾客并有针对性的为其服务

公司有针对性的为顾客提供服务

员工给予顾客个别的关怀

员工了解顾客的需求

公司优先考虑顾客的利益

开放的时间能照顾全部顾客的需求

响应性

是指能快速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

顾客能掌握公布的服务需求时间

提供及时的服务

员工总是愿意帮助顾客

员工时刻能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

以Parasueaman的服务质量模型为基础,后续研究考察了多种行业中的服务质量问题。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张同伟(2008)[20]以顾客评价为出发点,再对物流领域的企业深入调查后,从实际情景出发,去掉了3个子指标,最后形成了5个母指标和19个对应的子指标,并通过对某具体公司进行评价,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证明了修正指标的可行性,最后结合现实情景中亟待改善的问题,给出了对应的优化方案。

赵霞(2009)[21]借助greytarget理论,得出准确、便捷、响应、保障这四个方面的对应评判标准,并设计好问卷后,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结果检验等,结合国内物流配送领域的现状,并从定量角度出发,为其提供了许多可行极高的解决对策。

梅爽(2011)[22]通过对SERVQUAL模型的借鉴,其研究结果是留下可靠性和有形性,并且将响应性、移情性、保证性合三为一,重新命名为补救性。

谬圣陶(2011)[23]等在SERVQUAL模型的基础上新增安全性维度,并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合理性。

武淑平(2011)[24]在服务质量方面的研究是基于服务补救角度,具体是指顾客在被服务过程中出现失误后的一系列反应,从顾客角度出发,提出主动、沟通、赔偿等一系列原则,进而提升最终顾客服务质量。

以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为基础,结合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提出“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背景下的服务质量,包括可靠性、有形性、移情性这三个维度。

本文对“最后一公里”背景下的服务质量刻画基于以下的考虑:

1)“点对点”模式中,一般无固定运营场地,但有靠近取件密集度大的临时取件业务点,每日的维护成本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业务时间不固定。

主要是一线快递工作人员进行物流物品的最终交接,虽然面对面的客户体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快递工作者的工作弹性,但不定时的快递取件时间节点会无形增加快递人员的工作量。

但是如表1.3中的“可靠性”和“保障性”是具备的,因为这是一家快递公司开展业务的最基本条件。

2)“中心辐射”模式中,与原住方有一定合作关系,在取件密集区域租赁固定的场地供日常业务运营。

一般固定资产较大且有集物品寄取于一体的业务模式,类似于日常便利店物品寄存过程。

快递柜信息化程度较高且由许多个不同规格的空间柜构成,顾客使用取件提醒短信的验证码打开箱柜,物流快递人员则是也是用相对应的密码进行开箱业务操作。

因为有常驻营业点的工作人员和固定的取件智能设备,相应的“可靠性”、“保障性”方面与“点对点”模式一样是具备的。

纵观这两种实际模式的业务开展过程,可以知道,在余下的三个方面,如有形性、移情性、响应性是有比较大的区别,所以本文的服务质量研究重点在以上三个方面,另外“点对点”模式这一模式是比较传统化的,在智慧城市的国家大背景下,后者即中心辐射”模式的未来发展探讨显得十分有必要,因此,接下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典型的“中心辐射”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

结合以上两点所述,“中心辐射”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服务质量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有形性、移情性、响应性。

因此,本文以“中心辐射”模式为研究中心,且本文的服务质量是由这三个维度组成。

1.5.3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

对于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前人已经总结出了多种影响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徐剑[25]等人的观点是,服务质量是由过程、绩效和能力这三者来影响;

郑兵[26]认为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七个方面,分别为时间管理、物品完整情况、工作人员素质、业务操作准确性、时效性、失误处理以及顾客沟通情况,其中工作人员素质和顾客沟通情况这两个方面比较重要;

李军[27]等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配送准确程度、途中破损程度、工作人员专业性程度、抱怨响应速度。

国外学者G.TomasM.Hult[28]在深入研究调查“最后一公里”课题后得出的观点是:

顾客交流、订单交易、信息数据、购入活动、商品精确率、商品完整性、货物性能、抱怨响应速度和时间管理这九个方面是服务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些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丰富素材,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另外,结合上一小节内容中有关“中心辐射”模式与传统模式(“点对点”模式)的区别探讨,分析结果为“中心辐射”模式主要在智能信息化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能为顾客带来便利和丰富化的服务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本文的研究问题中,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是“交互媒介的丰富性”和“自助服务的便利性”。

1.5.4服务质量与信任、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1)信任的涵义

Rotter[29]认为信任是个人对他人所产生的期望;

Deustch认为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30],有可靠性和依赖性两个特点;

从顾客角度出发,于春玲(2004)[31] 

研究认为信任是指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愿意承担品牌风险的程度;

Elena[32]认为,信任即表现顾客对特定品牌的自省和放心程度,包括对该品牌的购买和消费量;

吴强军[33]强调在信任的理解上,要把握关系承诺这一核心概念,它是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相应结果。

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本文的研究背景,可对本文中的“信任”一词作出如下定义:

信任是指顾客对特定服务的信赖程度。

(2)顾客满意度的涵义

Cardozo教授最先进行顾客满意度领域的理论研究,认为顾客满意度是顾客能在一次购买之后,能够继续多次购买同一商家产品的频率或者次数。

Kotler(1997)[34]在研究后认为顾客满意度就是顾客在被服务过程中感到愉快的程度,观点前提是顾客必须在购买和使用产品后的情景;

Cezpeil、Rosen-begr&

Akerele(1974)[35]认为,顾客满意度主要是由实体设施、人以及产品这三者来衡量;

Weshtorko[36]的观点是,业务人员、商品布局这两者的满意程度加上物品性能来共同衡量此变量;

Zeithaml&

Binter(1996)[37]的观点是,顾客满意度的组成比较复杂,是由五个方面组成,即物品的良好性能质量、服务水平、情境因素、个人因素以及价格,他也认为良好的顾客口碑十分重要,能极大程度的减少营销成本和增强顾客的黏性及依赖程度。

(3)服务质量与信任、顾客满意度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区别,前者是特指顾客在购买或者消费后的指标评价,后者是强调顾客体验和互动中做出实时的评价或评判。

在两者的关系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做出研究,譬如Croninand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