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38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Word格式.docx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已普遍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而且也日益成为教师展现自己创造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尝到了“活用”的甜头,并在一如继往地潜心探索着,但也不乏一些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实践中,走向了极端,出现了许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尴尬局面。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笔者认为,教材内容虽然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的篇幅不可能详尽所有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但教材的编写毕竟是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的,尤其是新课标的教材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旧教材的许多弊端,都很好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尤其是教学思路的支撑。

如新教材呈现出的情景图,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数学学习情景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创设情景的素材或者说是创设情景的思路;

教材中呈现的学生对话交流的画面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现,同时亦是教学方式选择的引领……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程式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节减重塑内容的时间和精力,以利于提高一系列的工作效益。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既不能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目标,看作是教学中必须贯彻执行的文件,也不能走向创造使用的极端——唯有改变才是创意的错误倾向,更不能进行盲目地“创变”,应在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首先,要先弄清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认真分析,本节课应如何展开知识的形成过程,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然后再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确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全面而又恰当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再认真思考:

(1)教材内容是否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

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

哪些内容需要补充?

哪些内容需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应从何处切入?

(3)教材内容所呈现的排列顺序是否能直接作为教学的顺序?

等等。

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如:

怎样调整教学顺序、提供怎样的现实背景、挖掘数学思想的方法、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或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甚至重组教材内容等等,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且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材料,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总之,灵活使用教材是教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目的。

衡量教材是否是用活了,唯一的标准即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变教材是“活用”,利用教材也是“活用”,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组与改变是否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许多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认知起点视为零,对学生已经熟悉或经过独立思考即能获得的知识注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教学,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了许多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严重地滞碍了学生应有的发展。

甚至有的老师,为应付听课,上重课,把已学过的内容当做新学内容重学一遍。

这种事倍功半的错误做法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极其相悖的,应该及时予以摈弃。

四、 

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

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数学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应该注意的是,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

对于许多单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感悟到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予以讲解。

当然这里所说的讲解,是一种引导,区别于强制的和无目的的灌输。

教师要把握讲解的时机,应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时候讲,要在学生感悟不出或是感悟肤浅的时候讲。

实际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所长,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及缺陷。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集各种学习方式的所长,根据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有所侧重地展开,将各种学习方式根据需要有机的整合利用。

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讲解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解与引导,需要学生合作、探索的,就让学生合作、探索,需要动手操作实践的,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

五、 

要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状态看,刻意追求形式之风存在于不少的数学课堂之中,使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似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了实处。

但形式的背后透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新课程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变了,不再沉闷,不再死气沉沉,学生不仅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还热烈地与同学交流。

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但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没什么变化,学生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终的感受是热闹了一节课。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了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提倡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

具体地说就是忽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

好的教学方式都是为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选择。

应该注意,没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是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

再如:

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由此,许多教师广泛采用于课堂之中,但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下,虽然数学课堂中都开展操作活动,但存在本质的区别。

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的教学片断:

师:

课前,教师给每个同学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你们能利用这两个梯形拼出学过的图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

你们都拼成了哪些图形呢?

生:

平行四边形。

你能利用它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

很明显本案例中,学生充当的角色是一名操作员,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令,而他们并不清楚怎样想到这种操作活动。

这样的操作活动,充其量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学生缺乏主动探究意识,难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的操作不过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总之形式永远是需要的,一个恰当的形式可以让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但是,真理多跨越一步也就成了谬误,如果不顾内容、对象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相似,形式可能意味着无效。

六、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动力,而学生的成功体验主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认定和激励,尤其是教师充满亲情的激励,对促进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表现突出、富有创意志的学生时,要突出肯定他的过人之处,并予以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

评价需要改进的学生时,要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接受改进的建议;

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时更应设法予以宽松的心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让错的同学 

“悟”出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使他们乐于改进。

课堂教学中,我们既反对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而目无表情的疆冷状况,更反对不论青红皂白的一片叫好声。

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并切实帮助教师从困惑与误区中走出来。

  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

  新课程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不是在知识与技能上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因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都需要教师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

  如思想品德教师讲孝敬父母,单纯靠教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换一种思路,先让学生回家调查:

“父母在养育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辛?

在工作中碰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对你有哪些希望”,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应如何报答他们”为主题进行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单调、枯燥的内容也显得亲切有趣,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正确结果,不重视展示思维碰撞的曲折过程,这不仅对能力培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如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装沙子的办法测量、探究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关系,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计算的数据后,教师只选择了符合或比较接近公式的数据,而对其它数据一律不予理会。

这就等于暗示学生,数据是可以人为选择的,学生经过客观探究来的数据是可以修改的,因为教师事先已有准备。

这显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态度不利。

如果教师利用这次机会,教育学生在探究中要仔细认真,尊重事实,并指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如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这样,知识、技能的学习就与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了。

  教材:

用课程意识来整合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

但在实际中,有一些教师认为重组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更换教材内容,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设计活动上,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创生,反而使新的课程理念难以实现。

  如有的教师为了表明自己的“改革意识”强,不加分析地对教材进行调整。

一位教师教“测量”,教材提示的活动是让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它方法测量课桌、讲台的长度。

但教师却先讲尺子的认读与使用等基础知识,教材上的测量只是作为作业来完成。

显然,教材安排的目的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仅凭经验测量的麻烦与不精确,从而发现问题:

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

教师对课程标准研究肤浅,没有领悟教材编排意图,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流于形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所以,教师更换内容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意图。

如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一节中,有一道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求池塘的宽的实际应用题,鄂西一所山区学校的教师因学生不熟悉池塘,为避免“纸上谈兵”,便将其改为:

横贯祖国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即将开始修建,这条公路几年后将穿过学校前面的这座大山,你能用你学过的几何知识测量这座大山的宽度吗?

请你提出测量方案,并说明理由。

这样的改编弥补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实施过程所产生的落差,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搞“课内外衔接”,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任意删减或更换。

如一些学校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

有的山区学校回避大海和繁华的城市,教材中那些有关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扼制,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引导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关系,两者都不能偏废。

  自主:

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一些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

如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你喜欢读哪一部分?

”“你想先学什么?

”“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

有的教师一味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只顾自我表现,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哪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

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但基本的“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

一节课讲多讲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自主学习与讲多讲少并无本质联系,如教师在讲台上分析,学生在独立思考,这难道不是自主学习吗?

学生在自己读书、活动,不一定有所思,有所悟,并不等于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有时,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

  要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以往的学习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复印知识的容器,因此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探究知识。

但自主学习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自主学习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课堂中当学生充满兴趣地争辩、探究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混乱,也就是需要在“开放”、“自主”与“秩序”、“责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建立恰当的“游戏规则”,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意识。

  总之,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化了。

以前考虑过多的是如何教,现在则要研究学生是如何学的,即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的自主学习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之所在。

  探究:

应选择适当内容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些教师片面认为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是保守的,应抛弃,导致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

如有的教师连三角形名称和国土面积之类的知识也组织学生探究、猜测和交流,这既浪费时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实质帮助;

还有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搞探究,使探究成了家长的负担,如一位一年级教师教《元宵节》时,让学生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展示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时,却说不出几句话,课堂陷入沉寂,这也难怪,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搜集、处理和分析信息实在有些为难,面对这些“作业”,学生因缺乏自己的体验,当然没有什么话好讲。

如果我们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让学生去收集和整理相关图片,学生也许感兴趣,效果也许就更好。

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益。

  实际上,许多知识的学习还是从直接了解结论开始的,还有许多知识往往是一些事实和陈述性记录,难以观察、探究,运用听讲、阅读、理解和训练等接受性学习方式往往更有效。

但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时,要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避免原来那种机械灌输和训练的负面影响。

如学习《年月日》,学生头脑中已有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以往按教材安排进行讲解和练习,学生觉得没兴趣;

现在有的教师让学生拿出日历本来自己探究年月日的知识,学生还是学不到多少东西。

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年月日知识,教师再结合教材作适当的分析,然后再创设这样的情境:

“2008年和2010年北京和上海将分别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全国人民都盼望着2008年和2010年的到来。

你能把这两年的日历提前设计出来吗?

想一想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提供这两年元旦分别是星期几的数据)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接受学习中注重理解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感悟和建构很多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合作:

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

  如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交流当作法宝,有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被唤起,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导致少数优秀学生当“讲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他们的意见往往也被忽视;

还有的所谓合作,总是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二分钟,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宣布结束,然后请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这些代表一般是固定的好学生),虽然很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

还有的问题并不困难,学生个人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偏让学生合作探讨,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旨在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因此,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

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

换句话说,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求,再开展合作学习,才会收到实效。

  实际教学中还有一种误区,即认为班额过大,如60多人的班级中小组合作学习不宜展开,因而不能进行合作、交流。

事实上,学生合作的形式很多,不分组照样可以进行。

如某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深刻,其它学生在认真倾听,在欣赏、接纳别人的闪光点,这就是观察学习,这实质上是一种更本质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当然,在实践中,从班级实际出发,按个性、性别和成绩对学生恰当分组(一般是相邻的四个同学),可使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多、面更广,对学生的促进也更大。

  要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者的身份到学生中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特别是要耐心帮助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训练:

少一些常规练习,多一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

过去,我们所习惯的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是唯一的,就是实验题也是验证性的,结果也都在意料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机械、单一的训练学会复印知识,因而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

新课程注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或项目活动来进行,平时的教学和训练还是以巩固“双基”为主;

还有的教师用来训练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人为编造,学生还是在“象牙塔”之中学习。

由于训练缺乏针对性,不少学生尽管能计算复杂的单位换算题,但面对“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的选择时,竟束手无策,有的选了5克,有的选了250克,还有的竟选了500克!

这则笑话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

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解决应进课堂。

  过多的机械练习也是产生众多“笨学生”的原因之一。

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在一次外出讲学中,碰到过一个被教师称为“笨得像石头”的小学生,说他练了多次还是学不好多步计算题。

邱老师马上找来这名学生,对他说:

“我有2角钱,请你帮我买两本作业本、两枝铅笔,要便宜的。

”小孩高兴地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4分钱。

邱老师故意说少找了1分钱,小孩申辩道:

“本子一本5分钱,二五得十;

铅笔3分一枝,二三得六:

2角减1角6还剩4分,怎么会少呢?

”得到邱老师的连连夸奖后,他还在邱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列出了算式,这类算式恰是他平时经常出错的。

为什么原本聪明的孩子被训练成了“笨蛋”?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问题,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也没有注意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潜能被抑制。

  其实,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注意从新知识的引入到新原理的提出和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

问题解决也开始成为高考、中考的内容之一。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