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54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若干知识内容的学术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新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种观点写的。

不过,教材也列举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种种弊端,如皇帝独断专行,官场因循守旧,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盛行等,指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3琦善的评价问题

对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妥协投降,旧教材也曾指责琦善有“妥协行径”等。

近年有学者研究认为,第一,琦善是强烈主张禁烟的官员;

第二,说他诬陷林则徐,缺乏必要的史料依据;

第三,1840年12月至1841年2月琦善共向虎门派兵3150名,另雇勇5800名,说他拒不发兵援助关天培,不能成立;

第四,琦善确有允英人“寄居”香港之意,而无“割让”之举,且非为“私许”,是有奏折的。

总之,“卖国”罪名不能成立。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仅概述了琦善在广东的活动,没有将其评价为妥协投降的大臣。

4义和团运动问题

高中新教材对义和团运动作了淡化处理,仅将之作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借口而提出来。

学术界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通常认为它虽存在迷信和盲目排外之类的缺点,但主流是民间自发进行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当然,也有论者则把它负面的东西看得很重,对义和团运动持基本否定的态度。

5两个战场问题

曾经听一些师范生实习试教,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课题是“抗日战争”。

结果发现,他们在讲课时仍然强调国民党“片面战争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惨败。

其实,新教材的表述已经有较大变化。

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则表明,当时对日作战的主要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

即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过了敌后战场。

至于“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关系,过去注重其矛盾与对立方面。

近些年来,更多的人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难以坚持,更不能取得最后胜利;

两个战场都是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

6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旧教材曾表述为一次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这是引用了传统的观点。

过去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教训。

说它成功,主要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说它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权最终落到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

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

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

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还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基于此,高中新教材虽然指出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是教材没有说它是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而是充分肯定它的历史意义。

7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三个阶段,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

而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停止“剿共”政策,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侵略的加剧导致其内部亲日派与亲英美派之间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压力。

“合作”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一直存在着“抗日与妥协”、“团结与分裂”、“进步与倒退”的斗争;

国民党一直没有停止反共活动;

抗日战争结束后围绕着政权建设问题,国共两党的斗争日益激化,终于导致了两党的分裂。

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两党合作抗日的一面。

近年来,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开始打破禁区,注意对具体问题的考察,如,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重要细节被披露;

承认国民党方面主观上也有抗日的愿望,并且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等等。

就是说,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一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8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问题

学术界认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

具体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广泛地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

既重视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和各种全球性的会议,也重视区域性组织和会议,同时还日益关注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多边论坛,具有涉及领域宽广、方式多样,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经济因素影响力不断扩大等鲜明特点。

第二,与许多地区性国际组织建立密切联系。

如,“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

而东南亚地区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又如,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者指出:

中国和欧盟的合作,第一,推进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第二,会更多地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共同繁荣;

第三,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合作树立了榜样。

第三,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学术界认为:

成功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一个最成功的范例。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同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辉煌篇章,也是一种以彼此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进一步完善了冷战后出现的合作安全机制,充分反映了中国在新世纪对安全、“反恐”等问题的新认识。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问题

关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过去的教材谈得很少,而新教材有专门的一课是讲它的,这既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希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对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介绍与研究,古已有之。

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等。

近代以来,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著作很多,因为凡是研究古代希腊史的,没有不涉及这个问题的。

这使得雅典民主政治问题的许多方面,比如,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过程、民主政治的内容、阶级性、意义和局限性等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高中历史新教材较多的吸收了这些研究成果。

但是,学术界还有许多问题仍在讨论。

如,关于它的形成时间,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时代,但也有学者认为它的最终形成要到公元前5世纪中期,主要理由是到那时,雅典的贵族势力才真正在政治舞台上消失。

“人教版”新教材采用的是前一种说法。

此外,过去一般认为工商业奴隶主在雅典民主政治中起了领导作用,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雅典也是以农业为主的城邦,从事工商业的主要是外邦人,因而他们不可能成为民主政治的领导者。

“人教版”新教材对此作了回避。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问题

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让步、与新贵族妥协的产物,因而具有保守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或民主制保守。

还有学者认为,君主立宪制或是共和制,这仅涉及政体问题,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它们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两种不同形式,不存在什么保守与彻底的区别。

在英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所必然采取的最适宜的国家形式,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我们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来评价历史,也就是说,不能硬把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应该实现的历史任务,强加给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另外,从革命后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国债制度、关税制度、殖民政策等措施来看,君主立宪政体并不保守。

高中新教材充分肯定君主立宪制,“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1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问题

对于1787年宪法,我国史学界基本上既承认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在肯定或否定方面还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的。

一种观点是对1787年宪法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认为1787年宪法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就,是一个进步的文件。

譬如,高中新教材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说:

“美国1787年宪法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具体来说,这部宪法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如,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力,但也把相当多的权力留给各州;

创造了现代“联邦制”国家形式;

确立了文官政府的权力高于军权的原则等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1787年宪法就其产生的过程来说,完全没有民主的基础。

制宪会议取得制宪的任务并非人民的同意或各州的授权,而是由会议的代表自己决定的。

参加这次会议的各州代表,不是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

新宪法制定后,也未交人民直接表决,而是由各州的制宪会议批准。

美国多数学者对1787年宪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基本持肯定态度。

比如,都认为它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是美国的最高法,也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为现实。

又如,肯定它创立了一套新的宪政原则和实践,使共和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现实。

它所确立的宪政原则既是对欧洲宪政思想和实践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美国人基于自己历史经验的一种创新。

当然,美国学者也指出,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设计,最明显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承认了黑人奴隶制,使美国以后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美国学者也有一些分歧,如,三权分立对政府效能和政府责任是否产生负面影响等等。

12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对于俾斯麦实施的“铁血政策”,以往学术界一味地采取否定的态度。

近些年来,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认为德国的统一虽然是通过自上而下、铁和血的方式实现的,但是它顺应了德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与原先的分裂相比,用“铁血政策”统一德国是一种“革命”。

当然也要看到,主要是因为德国社会的统一要求为俾斯麦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

总之,“铁血政策”基本上是顺应历史潮流历史进步性的,这是其主要的方面。

13关于十月革命的几个具体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十月革命是“历史的偶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从整体上看,当时俄国是先进与落后两重经济并存的国家。

它的工业高度集中,某些部门高度发展,但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占主要地位。

正是俄国经济中的先进部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还有学者指出,俄国不仅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条件,而且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最明显、最全面、最集中。

高中新教材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也客观指出,20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在一次大战前已居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

又如,如何看待十月革命对1919-192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1919—192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的出现,无论从根本原因或引爆原因看,都不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各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及战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至于十月革命对这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开始,革命范畴和性质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纪元”,而主要不是指“发生的原因”。

当然,也有人坚持传统的观点,以埃及的具体实例说明。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埃及一些城市和农村都爆发了起义,有些地方建立了以苏维埃命名的政权。

14冷战”的起源问题

随着苏联解体和前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史学界重新掀起一股“冷战史学”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美国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

战后美国实力雄厚,盛气凌人,是“冷战”的发动者,而苏联则是被动应战者。

争议主要在如何评价苏联当时的对外政策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冷战”完全是美国发起的,苏联没有任何责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战后初期的对外政策也有错误,存在霸权主义的因素。

90年代以后,史学界对“冷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现代史编》认为,二战结束时,美国急需开展全球扩张,但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和广大亚非人民的反对,美苏同盟因此瓦解,“冷战”产生。

王绳祖主编的《国际关系史》认为,美国为了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是导致“冷战”的主要原因。

还有的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摩擦和抗争,以及美苏不同战略之间的碰撞。

此外,也有学者指出,英国在“冷战”形成中发挥了的重要作用,认为英国早在1946年上半年就形成了联美反苏的“冷战”政策。

还有学者强调丘吉尔个人对冷战爆发所起的关键影响。

15苏联解体的原因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苏联解体的主流观点有两个:

一是,苏联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导致经济崩溃,只有建立资本主义;

二是,在政治上,一旦戈尔巴乔夫实行言论自由、自由选举,苏联人民就利用新获得的权利,废除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

这种主流观点的实质是:

社会主义在一个大国作了长时间的尝试后,失败了。

但近些年也有西方国家的学者经过研究认为,这些主流观点与事实不符。

首先,从经济上来说,1928—1940年,苏联年均增长5.8%,这在当时是非常快的速度。

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的发展速度快,这期间苏联的年平均增长率是4.8%,而美国只有3.3%。

1975年后,比以前确实差一些,但是也没有出现负增长。

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崩溃,而是由叶利钦从政治上解除的。

苏联解体后,经济随着崩溃。

其次,从政治上来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是苏联人民的意愿。

在是否保留苏联的投票中,大多数也是赞成保留的。

(二)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部分

16关于井田制的几个问题

学术界关于井田制的争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究竟有没有井田制。

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确实存在。

如许多学者认为,西周耕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就是传统的井田制度。

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实际上是两层含意,一是作为诸侯的俸禄等级单位,二是作为计算耕作者勤惰的单位。

另一种意见则否定井田制的存在。

如有学者认为,西周领主们的土地疆界纵横交错,但并没有一井九百亩的区划,与邑密切相关的井也不是孟子所说的井,井田制是不存在的。

第二,井田制开始于何时。

对此有不同见解。

如有人认为,西周前期井田尚未出现,井田制的实行可能是在西周末年。

有学者认为,商代已用井田方式来从事农业生产。

还有人甚至认为,井田制开始于夏初,以后经过夏、商、西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逐步灭亡。

第三,井田制是不是当时惟一的土地制度。

一些学者认为,井田制曾一度是惟一的和普遍实行的土地制度。

另一些人对此提出异议。

如有人认为,西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只是其中的一种。

有学者说,井田仅仅实行于中国古代的东方低地,而不是普遍实行的土地制度。

有学者认为,西周有着井田和非井田两种制度,对周部落成员实行非井田制,对被征服部族则实行井田制。

还有人则认为,西周同时并存着井田制、授田制和贵族占有制三种土地制度。

17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什么?

新教材没有明确地讲,只是说在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一些手工工场以及雇佣关系。

事实上,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

比如,有的学者主张以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为标志;

有的学者主张,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还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总是具有多发性。

十六世纪以前,尽管有个别事例,但不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起点。

第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

学术界有战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唐代资本主义萌芽说,宋代资本主义萌芽说,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说等。

多数学者认为明代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至于萌芽的具体时间,有的人认为明朝初年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些学者认为在15-16世纪这段时间内。

也有学者对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的所谓“雇佣”与资本主义的自由雇佣劳动,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史学界讨论较多。

有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社会本身的特征、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压力、专制主义制度对经济的干预以及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

有学者则认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及其坚固性是发展缓慢的原因。

有的观点认为,是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

高中教材采用的就是这一种观点。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产生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那样的历史条件,因而发展非常微弱。

这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缺乏手工工场的发展基础,因此绝大多数近代企业是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有的学者也认为,中国近代工业,主要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不是从西方移植来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与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的延续继承关系。

18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改革开放之前,学术界基本的观点是,洋务运动是一场反动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洋务运动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基本肯定说”和“基本否定说”。

基本肯定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它揭开了近代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

洋务运动总体上是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但同时也承认洋务派兴办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刺激和推动的作用。

高中新教材的表述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如,认为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出现,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等。

19李鸿章的评价问题

李鸿章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以往对他的评价一直很低,主要认为他一生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是中国近代的反动人物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对李鸿章的评价逐渐趋于客观,如,认为他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还是开明的;

对于军事近代化、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等等。

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和举办洋务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没有与外国侵略者作战,屠杀的都是中国人民。

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段时间被称为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或“黄金时期”。

促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因素。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而且,由于战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部分商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出口需求量大的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学术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主要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反而有所加强,所不同的是由战前列强共同争夺中国,变成英、美、日联合掠夺的新格局。

因此说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快速发展,是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显然论据不足。

而这一时期国际商品流向和商品市场的转移才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真正原因。

21法币政策的评价问题

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法币政策,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统一了中国币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货币脱离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加速摧毁了旧式的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促进了现代化银行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衡量,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也有人认为虽然法币政策对市场流通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应当看到这是“四大家族”对人民的一次大掠夺,比如币制改革时,其兑换值与实际价值有很大差距,因此政策的积极意义是有限的。

2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

近些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充分肯定;

第二,基本否定;

第三,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有足够的认识。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年的所有制改造和今天的所有制改革,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

两者都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大决策。

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怀疑或否定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了当年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改革。

不过,许多学者都认为“三大改造”后期存在着工作过急、过快、过粗和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问题。

23哥伦布的评价问题

哥伦布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新教材在分析哥伦布以及新航路的开辟问题时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教材的这段叙述反映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即,应该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是哥伦布打破了东西两半球的孤立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