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056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音老人问答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纳它就没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

忍苦者无苦可忍也就是无心可动。

无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证到。

在六道尽管走,也是无生,不是坐在界外净土是无生。

我们现在说,一念断处,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们的佛性。

你认可它,一点不疑惑,不动摇,叫无生法。

更进一步,这无生法也不可得。

才叫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行人证到本性,更无生灭的自然状态,此时也就成道了。

9问:

什么叫微细流注?

指微细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样不停地流。

平时人都不能见,因为它流得快。

须入金刚喻定才能见它流动。

10问:

什么是见、定,行?

见是见性,空悲不二;

不著相就是大定,空明无依;

行是指度生的行为而不著度生相,自性圆照,六度齐施。

11问:

对各种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此不留痕迹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

但于无住中仍要圆现大悲妙用,开显无量功德。

12问:

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

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

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13问:

什么叫观自在?

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

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

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14问:

什么叫起疑情?

叫你死无葬身之地。

15问:

悟个什么?

三世诸佛也不识!

还会么?

宗下答语切忌说理,须意在言外。

现在人根机太钝,修禅定不易开悟,唯有净密双修似较合宜,此诚无可奈何之事也。

但遇有缘之志者,亦可摄受一、二以教之。

16问:

什么是心中心法?

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证悟妙心。

心中心法是大圆满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开真心,彻显妙心的无上大法。

17问:

修心中心法讲不讲成佛资粮?

若讲,指的是什么?

成佛的资粮:

(一)打坐入定,除障开智慧;

(二)广做善事,积累福德。

因佛是二足尊,即智慧福德二俱圆满。

18问:

什么是阴神?

人家看不见你,但你自己知道。

19问:

什么是密法?

打开秘密宝藏叫密法,是以三密加持来修法的。

三密加持即以本尊的身、口、意来加持。

身体不动,手结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

口持咒不停,是口密;

意不想,不思,静静听自己的持咒声音,是意密。

能以无相密法打开秘密宝藏,见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20问:

密宗为什么一定要灌顶?

灌顶是个仪式。

灌顶可以给你消业障,给你开梵穴,给你菩提的种子。

灌顶后修法,可以得到加持。

所以灌顶后往往会拉肚子或呕吐,这是灌顶的力量。

密宗要灌顶后才能修法。

21问:

什么是现量?

现量者,如实而现,没有分别。

象照相机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别。

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它是现量。

坏就坏在第六识加进去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张三对我好,李四对我坏,这是比量。

我们做功夫要不分别,意识不跟前五识跑,也不随内影尘转,离一切对待,当体圆现,正量分明,即是真现量境。

22问:

缘从何来?

缘是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的。

业感缘起,心动就是缘。

缘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缘起,佛土庄严,都从菩提因缘而现。

23问:

佛性与觉性有什么关系?

佛性就是觉性。

什么叫佛性呢?

它是成佛的根本。

还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三者合起来就是我们一灵真性,也叫一真法界。

它是最真实,最珍贵的大宝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问:

《金刚经》云:

“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圣人怎么有差别?

什么差别?

圣人有位次,四圣六凡。

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不是有差别吗?

除此还有愿、悲、智、方便等缘起差别,方成之为利生的大用。

25问:

实相念佛的要点是什么?

不著相,念自性。

内照念头起处,不跟它跑即名念实相佛。

26问:

到率兜天还会退转吗?

在兜率天比在西方净土成佛快些,是吗?

没有退转,同样是阿鞞跋致。

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

释迦佛与阿难一起修行,释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难还没开悟呢。

不管什么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进程度而定。

27问:

关于度众生,在自己尚未证悟本来以前是否可减少外缘,安心修法,以自度为主呢?

对!

28问:

何种情况不是无记空?

一念不生时,一切都不知道了,就是无记空。

29问:

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

一切众生,都是有情。

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

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憨山大师说:

“一句阿弥陀佛,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才能生西。

”情重生不到西方。

又,觉即菩提正觉,有情即众生。

菩萨自觉已证,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觉有情。

30问:

“法性尽地”是什么意思?

心密里如何讲即身成就?

“法性尽地”即修到最后,非但无法可得,连所谓法性亦不可得;

非但神通不可得,连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31问:

中道义有真实之相吗?

非也。

真假皆不可得。

中道义乃既不废假,亦不执真也。

空假皆不住也,无取无舍也。

32问:

有人问太虚:

蛇斩二断,佛性在哪一段?

佛性无所不在。

33问:

我们看的经书太多了,好不好呢?

太多就开杂货店了,这样就知解太多。

所以我们师父说在百座中不要看书,免得干扰你打坐的专一心。

知见多了,不易得定。

34问:

今世不能成佛怎么办?

可往生净土,也可再来投胎做人。

要发大愿,愿力不可思议,要真心切愿,成佛度众生。

世尊发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到最苦的地方度众生。

35问:

因果也是缘起的假相吗?

当然了!

唯佛一人超出因果,大菩萨还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36问:

梦中佛事是否指没有见性的人拜佛念经做功德一类的事?

说法度生,也是梦中佛事也。

37问:

我们学生读书应如何起用?

考试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听得清爽,记在脑子里,明白了,就是启用。

如果读书时,你想别的事情,老师讲的你没听到,考试考不出来,那就不起用了嘛!

不是死记,要懂。

“得意忘言道义亲”,不能死在句下。

38问:

做功夫有什么决窍?

不要着神奇,玄妙,认识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当人的本性。

以平常心,处理一切事务而一丝不可得。

39问:

道理说来说去是这么简单,可做起来总是走失?

佛法本来就这么简单,没什么玄妙复杂。

但多生积习,非一日可除,因这积习也非一生所积,故除起来也须长时期的精修磨炼。

学人只须时时觉察,损之又损,自有水到渠成,圆证果地之日。

40问:

怎么能迅速成就?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还想成就个什么?

一切无求无著,但息妄,莫求真,自然归家稳坐。

41问:

听说中脉及左右二脉通后就是报身成就,可有此说法?

这好像是外道、邪门的说法。

我们的色身是业报身,不是佛报身。

你在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错误,你如此修法,直到弥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

42问:

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个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

”的境界。

但却厌烦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

为什么?

是习气未尽么?

其实话已说尽,还要请他说法,说一句无说之说:

到雪山无人处,无话说时,看是什么?

会么?

43问:

近来对一切有相佛法难以产生恭敬心,看得见的世界尚属虚幻,看不见的世界又如何令人产生绝对信心呢?

相虽属虚幻,但不是没有作用。

所以说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边具不能住。

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现代科学尚不能测其端倪。

只有佛眼明净,一清二楚。

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尘脱落时,所谓看不见的世界自然得见。

44问:

如何才能振兴佛教?

着相的人多,无住的人少;

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

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

出家人做佛事赶经忏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

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气。

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45问:

我想在师父出国前,与几位同修来拜见您,聆听教诲,可否?

一切无住,潇洒自在是大神用。

佛法精华全具于此。

此外有说,皆是魔说。

不见云门大师说:

“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何必再徒劳往返,浪费精神?

还是在家安养吧。

46问:

不动心,脑子是否会迟钝?

不会的,脑子反应反而快。

不动心,不是说不起心用而是不执着假相,为它所转而已,我们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动心,什么事情来了,一来马上就反应,更灵敏了。

妄想多了反而会迟钝。

我们做事情要善运正念,否则怎么做事?

但做事时心不住相,随缘应付,没有杂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7问:

我有时会用经书上看到的知识来评判自己的情况,这对吗?

是有用的。

可以将自己的言行与经书上的道理对照,检查自己有什么不对。

寺院里早晚课的作用,就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明白怎么修行。

诵晚课是对照经文检查自己,这一天的行为做得对不对;

早课是提醒自己,这一天的行为须按经文所说去做。

48问:

《大集经》里说:

“末法时代罕一得道”,这个得道是指什么?

解决分段生死,断思惑,证无生,超轮回而常住。

末法时代众生障重慧浅,恶习深厚很难做到。

49问:

怎样理解无念为宗?

无是无一切妄念分别,念是念真如觉性。

念真如即念本性,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在本位上,保护它,时时刻刻见性,这是真用功。

我们用功是灵活的,巧妙得很,不是死板的。

50问:

处处要空,会不会落空?

佛法所说的空是说一切事物皆不可得,不是说无有事物也,所说真空妙有!

空是空却执妄相的幻念。

不是说不起妙用也,有由心得显,有而不有,所以无可执著。

有人口口声声说空,但却心心著有,不行。

即使真能“空诸所有”,不能显现大悲妙用,正是“实诸所无”落在空无一边。

51问:

有人念弥陀心咒一千座后又去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弥陀心咒就是阿弥陀佛。

心咒是佛菩萨的心力,力量大,七遍咒相当于一千遍佛号。

当然也应该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因为除了深入阿弥陀佛的法界心体外,更要显现弥陀的慈悲愿海,救度方便,使自利利他的功德能圆满成就。

所以心咒乃佛的心体妙能,佛名是佛悲愿外显,内外一致,体用不二,方能圆成净土的事理功德。

52问:

证到佛位还会迷失吗?

不会的。

佛经中形容它如出矿之金,不与泥沙矿石混在一块了。

众生犹如在矿之金,不是没有金,但与砂石混在一起,所以迷于事物。

修行断尽了无明就是去净了沙、石的纯金。

就不会再迷失了。

53问:

我们为什么要发愿呢?

愿为一切事物成功之母。

愿能成事。

所以修行须发大愿,要成佛度众生,即不怕艰难困苦,勇猛精进,遇任何挫折也不会退失初心。

人如果没有愿,碰到困难就不肯修行了。

我们心中心法第一印就是菩提心印,要发成佛的大愿。

成佛必须靠众生,佛是福德、智慧两足尊。

没有大愿,不做度众生的事,福德从何而来?

54问:

我确实感到周围的众生,有我的存在。

佛感觉到吗?

佛是圆觉遍照,圆证普利。

如果他有此感觉,就不是佛了。

以你的凡夫心去度量佛的心,大错了!

55问:

兜率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区别?

是一样的。

兜率净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土。

释迦佛是从兜率天下降的,将来弥勒佛也要从兜率天下降,而且将来的佛都要从兜率天下降。

我们这个劫是贤劫,有千尊佛出世。

释迦佛是第四尊佛,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

一切佛都从兜率内院下降。

所以许多禅宗大祖师都是上升兜率内院去。

西方,东方都不出我们本性之外、西方的净土和兜率净土无二无别。

56问:

有没有极乐世界?

有。

但非实有,乃真空妙有。

心经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不可执著。

阿弥陀佛也要退位的,由观世音菩萨继位。

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还要好。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大,他早已成佛,为度众生而现菩萨身。

但他也要退位的,由大势至菩萨继位。

所以金刚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57问:

《净土十要》对修净土者很重要吗?

《净土十要》实为修净土的重要典籍。

惜今人多不重视,只贪便利,说什么散心念佛亦能生西。

(诸位千万莫错会,以为我们只要懒懒散散地、马马虎虎地口里念念西方弥陀,心里想想娑婆财色,就可以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因之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不免手忙脚乱,不能生西。

58问:

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

心体没有两样。

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

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

理明,事跟不上,没用。

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

西方有四土的不同,一者,一心用功念佛了但不知一切皆幻现,执为实有,而生事相的净土,亦得极乐庄严的受用。

二者心空无住,证无生正定,了见思惑,则入方便有余净土。

三者,以广大菩提悲愿,普行六度万行,四相顿空,实报妙现,则生实报庄严土。

四者,果德圆极,三身圆证,四智圆明,寂光圆常,则生常寂光净土。

如果只是不生妄念,心不具净土之德,则离真净土远矣!

59问:

如何是戒?

戒者,戒你心不妄动而易于入定也,故最要紧的是心戒。

心不为境界所动,于一切境,无染、无著是一切戒的根本。

再由不动的妙心起饶益众生的大悲方便,处处摄受利济,方能具足一切戒的功德。

60问:

善行是否主要是对治自己以往自私自利的习惯,达到“无我之境”的一种方便呢?

善行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在开智慧。

“佛”者,乃觉悟不着相之人也。

如不开智慧只作善事,充其量不过做个享福之人罢了。

福享完了,还要下地狱,仍不能了生死。

但如果明悟心性后,以菩提心去做一切利生之善行,则一切善行又能成为道上的增上缘。

61问:

世上很多人不信佛,还讥笑学佛人。

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是否很难或不切实际?

是不是只救有缘众生?

发愿要广,不可分别有缘无缘以及亲疏远近。

至于能否得度,这就须看因缘如何了,佛亦不能度无缘众生啊!

62问:

要度众生,首先自己要开悟,要有神通。

否则谈不上度人,人家也不信你。

但如果只顾自己修法,又不度人,会被斥为自了汉。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你的观点错了。

现在自己修法正是为了度人而修的,不是为了自己寻快乐而修行,这就是菩萨心肠的大乘法。

反之,只为了自己出苦海,不顾他人即为小乘法。

另外,度人不在神通,而在道眼明正,不致指人入歧途。

假如以神通来度人,那么外道与魔王都有神通,他们都能度人吗?

你们修法都著神通,这是大错!

须知成佛不在神通而在开发般若!

63问:

请问师父理上悟的和亲证的体应该是一个吧?

体虽无异,但事用不同。

理悟的只是知解,遇事则非,证悟的,则能遇事不惑,对境不动。

64问:

正定和普通睡眠的区别?

等你定功深入,睡着亦是了了分明的,而不是昏昏沉沉的。

65问:

怎样才是真性妙用?

做事而不著相,不起二念,做等于没有做,这就是真性的妙用。

乃至穿衣吃饭、迎宾、送客等等,都是自性的全体大用。

66问:

我现在知道了,一切东西全是佛性的变化。

但还会感到痛苦,尤其生病时感肉体上的痛苦。

碰到物质上有障碍时,亦作不了主了。

你还是著相心未曾空啊!

而且定力很差,你应该多打坐,培养定力。

理解是妄识,不管用。

必须将你身心世界化空,那才行。

真正保护心不随境界转,走路也会脱掉,没有个“我”在走路,没有马路,没有汽车,照样会到目的地。

真做功夫时,睡梦中也会脱掉。

解悟不行,一定要证悟。

要透得过,一定要好好做功夫。

67问:

真正修行的人,知道得越少,见解越少越好。

只须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而不必广研经论,老实参禅念佛,必能大事成就。

这种说法对吗?

修法不是不研习经论。

不懂道理,怎么修呢?

这种说法是怕人着在文字里,钻牛角尖,不去实修,而耽误了修行。

如能在精通教理后,一切放下,不再执文字相,而脚踏实地的去修,那是最好了。

68问:

请师父谈谈“意生身”。

意生身个个都能出,它是从第七识生出来的。

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时,它就出不来了。

现在我们六根不清净,乱动脑筋,见相着相,就把它封住了。

等你清净到一定程度,它就自己出来了。

做气功做得好的,心清净了,也能出来。

不过只能出一个,还不能够要出就出。

入三昧时能出,不入三昧时就不能出。

69问:

现在还没有见性,能不能起用?

一切时用都是我们佛性的作用,否则怎么会讲话,听话呢?

这就是启用啊!

我们在作用中不住相就是妙用。

坐在那里不动,不起作用。

要灵活,要认真做事而不着相,这就是起用。

70问:

中阴身与意生身的区别?

两者不同。

中阴身是前身已死,后身未形成,还没有投胎时的阴身。

而意生身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

是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的菩萨身,意生身有三种: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

71问:

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

如你没有识得本性,着相的,就是灵魂。

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

魂与魄也有区别。

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

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人身上都有阴阳,阴极、阳极。

凡夫身上光明的一面只有三分,黑暗的一面有七分,所以要将黑暗的一面,执着的习气化掉。

纯阳祖师叫纯阳,即阴气都消光了。

著相出不了三界,著了阳神还是有生死,须一点都不著才好。

72问:

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无明,并能住六道里而度生呢?

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尽无明住六道里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证深浅,随自己愿望往生净土或随众生住世。

73问:

修到什么程度才能传法?

修法人真正开悟证道,才有资格传法,“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你不是过来人,不知道路径怎么可以乱传人。

修法过程中有疑问需要人指点,如行人在十字路口向那里转弯,要人指点,你自己没过这条路,怎么能瞎指点人,岂不是以盲引盲,一齐走向地狱去了。

74问:

只怕心不死,不怕不活。

先将心死透了,还会活得起来吗?

心死透,是死去你的执著,不是死去你的妙用。

用功过程中应注意适度锻炼。

你心在事物上真正死透,不粘着了,当下神用就一起现前了。

75问:

万法皆空,唯有佛性不空。

这样的话,佛性与万物岂不看作二物了?

万物皆空,佛性不空是对初学佛人讲的;

万法即佛性是对悟后人说的。

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76问: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王菩萨成佛了吗?

誓不成佛,是誓不取佛位。

如果地藏王菩萨没有佛的资格,他怎能到地狱去度众生?

怎能度化十方的菩萨成佛呢?

他有佛的资格而不取佛位。

其实在地藏王菩萨看来,地狱本来是空的,《心经》讲诸法空相嘛!

而且无佛可成才真正成佛!

77问: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怎么理解?

世间法都是桑田沧海,瞬息万变,不常久。

我们的身体也不常久。

苏东波在《前赤壁赋》里有两句说得很清楚: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看水和月亮,水在哗哗地流,水尽管在流却没有减少啊。

同样,月亮虽有圆缺时,但也没增减啊!

这就告诉我们,事相就是如此,这不就是常住吗?

“是法住法位”,就是说一切事相离不开真性,真性常住,世相也常住,世间只是因缘变迁而已,都是假相。

78问: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一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到后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正做功夫真切的时候,无所见,一切不著。

反过身来,噢,山不过是山,水不过是水,法尔如是,没什么玄妙。

于是随缘自在任运无碍了。

如果一定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那就是断灭了。

山水都是本性的显现,一切色相都是我们佛性变现的,都是妙用,那么自然就不著相了。

79问:

动念是妙用吗?

是,动念都是妙用。

具体说,动念不住相就是妙用;

动念住相是妄想。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就是妙用。

用心时没有心,要“常用恰恰无”,动念不住相,那是海印放光。

80问:

虚云老和尚在高旻寺眼睛能透过墙壁,见到屋外有人小解,这能说是开悟了吗?

这不是开悟,是色蕴境界。

不能执著,一执著就要入魔了。

虚云老和尚在自传中写道:

顿断疑根,庆快平生。

这八个字才是写的茶杯落地,疑根顿断。

81问:

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象吗?

它没有图象,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

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

可以用佛号,也可以用咒来保护它。

禅宗大慧杲祖师就是用我们心中心法大随求陀罗尼保护自己。

禅师都会念咒的。

憨山大师说得很明白,历代禅师都秘密持咒,任何一宗都离不开密法。

82问:

一切言谈举止,包括我现在提笔写信,都是本性的妙用。

其本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但非同土木草石,而是一种灵知觉性,人人本身具足,悟此则为见性。

对吗?

不对,这只是理解,不是见性。

这种理解,遇事不得力,无用。

见性悟道首先要将身心世界化空,悟理后还须在事上透得过,如遇事透不过,亦不为见性。

如果事上透得过,但住于空灵而不开显大悲妙用,仍不算真见性。

83问:

弟子认为上座按师父要求的心念耳闻,尽量多加坐;

下座观心。

知行住坐卧,念佛持咒等都是自性所为,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对吗?

对,又不对。

对者,须努力用功修持,不可轻忽。

不对者,在“尽可能让真心常现”一句,因为真心无隐藏,时时在你面门放光。

你既知一切举措作用,皆是真心的妙用,它岂不是时时现前,还用什么“尽可能让真心常现”呢?

84问:

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

不对!

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着相,被境迷了,就象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

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

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

不用时则一切放下,视若无事,这叫真精进。

85问:

不忘失本来,就是要在觉知上用功。

做事时知是本性的妙用,无事时灵知觉性并不曾减少,自然就随时间因缘而成大道吗?

古人云: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时时执在灵知性上,就是有所住着。

须不着一切相,随缘起用才是。

灵知觉性亦不可着。

在觉知上用功更是大错。

86问:

时时与自性相应,就是和上师相应。

如法修行,上师、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