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130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p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文阅读张中行

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

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

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

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

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

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

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

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

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

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文革的大风暴来了,还见了一次给他贴的大字报,幸而这有如阵风阵雨,不到片刻就过去。

但交往总是不便了,何况其时我更是自顾不暇。

所以只能默祝老人能够如《尚书》所说: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一晃差不多十年过去,知道老人幸得安居,食住如旧,也就放了心。

其时我是依据七十年代初的什么文件,干校结业,因为妻室是有两只手,仍在城里吃闲饭的人,所以没有返城居的权利,双肩扛着一口下了乡。

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还有一次表现得更为突出,是在某一小型会上发言。

大概是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之类的大题目吧,他说,这,他只能做到一半,是自我批评;

至于批评,别人的是非长短,他不是看不出来,可是当面指摘人的短处,他总是说不出来。

这只能做到一半的作风,是对是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觉,那是:

至少是某些时候,或从某个角度看,德的力量会比力大,因为它可以使人自重,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

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说是不成问题,因为:

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

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

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趋,众意所归,不久就统一了天下,理,认定怎样说就应该怎样写,行,用笔写白话。

二,看现实,写,都不用文言,而用普通话。

但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问题。

由文学革命时期起,就应该有所谓白话指什么(如有孔乙己的白话,鲁迅的白话,北京市民的白话,等等),能不能这样写,应该不应该这样写等问题。

这且不管,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名的和不很知名的作家,以及广大的能执笔而不成家的,总是这样做了。

成果呢我的看法,除了少数人、个别文体(如小说、戏剧里的对话)之外,都是只能不即不离。

不即,是与街谈巷议的口语不尽同;

不离,是无论如何,总可以算作雅化的精炼化的条理化的口语。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现在,流行的文的大多数,从用语方面看,与过去相比,不即的成分显然增加了,从而不离的成分就相应地减少了。

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

不像话,有影响,是不自然,不简明,不易懂。

这样写,有的来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来于看什么,学什么;

但更多的是来于认识(纵使是不很明确的),以为不这样就不成其为文,甚至不足以称为文。

有认识为依据,不即而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终于成为文风问题。

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

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

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

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

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

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

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

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

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

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

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

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

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

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

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活,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