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17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L09核查表文档格式.docx

g)实验室是否设置负责生物安全的责任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

h)实验室技术管理者中是否至少包括一名成员,具有微生物或与微生物密切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以及三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

该成员是否负责指导或培训检验人员常规微生物实验?

4.2管理体系

4.2.1

实验室是否制定了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确保生物安全?

4.2.6

质量手册中是否规定了生物安全责任人的作用和职责?

4.3文件控制

4.3.2.2

a)适用时,文件控制程序是否包括基于生物安全考虑的现场文件的管理?

b)适用时,是否至少每两个月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上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方法查新?

4.5检测和校准的分包

4.5.1

实验室把一个检测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分包,但如果该分包内容是该项目不可分割的部分,实验室不具备该检测项目的完整技术能力,则该项目是否不予推荐认可?

4.6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6.1

a)实验室是否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验收程序?

该程序是否包括对即用型培养基、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包括完全培养基和需添加补充物的基础培养基)进行评估的方式、储存的规定和拒收的标准?

b)对实验室自制的培养基即实验室制备各别成分培养基,实验室是否有培养基质量控制程序?

该程序是否包括培养基的性能测试、实验室内部的配制规范等?

即是否监控了基础材料的质量,保证培养基验收合格,确保不同时期制备的培养基性能的一致性和符合检测的要求?

4.6.2

对于关键培养基和试剂,实验室是否进行技术性验收?

验收的技术性指标减少时,是否有足够数据证明其可信性?

实验室是否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和试剂?

实验室是否有关键培养基(试剂)的批号、入库日期、开启日期等的记录?

a)针对即用型培养基、商品化脱水合成培养基,实验室是否对每批培养基用标准菌株进行测试验收?

适用时,实验室是否用人工污染实际样品进行检测,以更好地验证培养基的适用性?

含有指示剂或选择剂的培养基,是否使用能证明其指示或选择作用的菌株进行试验?

b)针对自制的培养基除有性能测试记录外,各种自制培养基(试剂)的准备细节是否都有记录?

内容可包括:

培养基名称;

培养基表观特性;

配制日期和配制人员的标识;

培养基/溶液的类型、体积;

分装的体积和灭菌后的体积(作为稀释液或其他原因要对体积进行控制);

成分名称、每个成分物质的含量、制造商、批号;

pH(最初和最终)值;

灭菌措施包括方式、设备、时间和温度等。

4.6.3

c)实验室是否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采取了避免接触性和吸入性危害的措施?

4.6.4

实验室是否保留生产厂商提供的培养基质量测试报告,并要求厂商在培养基任何配方的改变时及时告知实验室?

4.7服务客户

4.7.1

a)在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实验室的相关区域观察为其开展的检测时,实验室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对检测环境和检测结果没有造成影响,并确保观察人员的安全?

b)适用时,当样品中检出致病菌(包括客户要求以外的致病菌),实验室是否及时通知客户,必要时上报了相关的主管部门?

4.9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

4.9.1

实验室是否有生物安全事故(包括生物危险物质溢洒)的处理程序?

b)生物安全事故是否立即进行处置,并评价是否对人员、环境、设施和客户等造成危害,是否对检测结果和客户造成影响?

4.13记录的控制

4.13.1.3

适用时,记录控制程序是否包括基于生物安全考虑的质量/技术记录的管理?

4.14内部审核

4.14

内部审核是否涵盖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

4.15管理评审

4.15.1

管理评审是否考虑到生物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5技术要求

5.2人员

5.2.1

a)实验室选用检测人员时,是否考虑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执行某些涉及到辨色的试验?

b)实验室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检测人员是否至少具有微生物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微生物检测工作经历?

授权签字人是否具有微生物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以上相关技术工作经历?

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是否具有微生物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和10年的微生物相关领域检测工作经历?

c)实验室是否通过内部质量控制、能力验证或使用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评估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确认其资格?

新上岗人员以及间隔一定时间重新上岗的人员是否重新评估?

d)如实验室使用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不属于简单压力容器(定义参见TSGR0003-2007《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时,操作人员是否持有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e)实验室人员是否熟悉生物检测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灭菌知识?

5.2.2

实验室是否制定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

计划内容是否包括常规微生物检测、无菌操作、生物防护、生物安全柜维护等方面知识的专门培训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具备了专业技能?

5.2.4

适用时,食品生产区抽样人员是否独立于实验室的微生物检测活动,以防止交叉污染?

5.2.5

当检测人员或授权签字人职责变更或离开岗位6个月以上再上岗,是否重新考核确认?

5.3设施和环境条件

5.3.1

实验室的建设、总体布局和设施是否能满足从事检验工作的需要,且符合所开展微生物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的要求?

对影响检测结果或涉及生物安全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是否制定成文件?

5.3.2

a)对需要在洁净条件下工作的区域,实验室是否能有效地监控和记录环境条件?

当条件不满足检测方法要求或者可能影响到检测的结果时,实验室是否停止检测?

b)对需要使用的无菌工器具和器皿是否能正确实施灭菌?

无菌工器具和器皿是否有明显标识以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

c)实验室是否定期使用生物指示物检查灭菌设备的效果并记录?

指示物是否放在不易达到灭菌的部位?

5.3.3

实验室总体布局是否减少和避免潜在的污染和生物危害?

即实验室布局设计是否遵循“单方向工作流程”原则,防止潜在的交叉污染?

a)办公室是否与实验室有效隔离?

实验室间是否有有效的隔离,有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b)实验室与食品等生产区是否有相应的物理隔断,确保实验室和生产区不能有交叉污染?

c)实验室是否配备满足要求的生物安全柜?

d)适用时,实验室是否限定在某个工作区域专门使用的物品如防护服、移液器、离心管等?

e)检测样品中的霉菌时,实验室是否有适当的措施控制孢子在空气中的扩散?

5.3.4

实验室不同的功能区域是否有清楚的标识?

实验室是否能正确使用与检测活动生物安全等级相对应的生物危害标识?

实验室是否对授权进入的人员采取严格控制?

实验室是否明确以下内容?

a)特殊区域的特定用途;

b)特殊工作区域的限制措施;

c)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原因;

5.3.5

a)进入实验室是否穿工作服?

是否禁止穿着从事检测活动的工作服到实验室以外的地方?

b)微生物实验室是否列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因子的清单,以便在意外事故发生后能将详细信息及时提供给医生?

c)实验室是否有妥善处理废弃样品和废弃物(包括废弃培养物)的设施和制度?

5.4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

5.4.2

a)当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或标准化方法提供多种可选程序时,实验室是否有相应的选择规定?

b)标准方法在引入检测之前,实验室是否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

在进行方法证实时,样品的选择是否尽可能采用了自然污染样品或人为添加目标微生物的样品进行方法证实试验?

5.4.5

当微生物检验非标方法确认时,是否参照标准进行?

5.4.6

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某些情况下,一些检测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估,这时是否通过分析方法,考虑它们对于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列出各主要的不确定度分量,并作出合理的评估?

是否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不确定度?

5.5设备

5.5.1

实验室是否配备满足检测工作要求的仪器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如菌种用冰箱、冷冻样品缓化用的冰箱、试剂用的冰箱等)、均质器、显微镜?

其中培养箱的配置是否考虑到用途、控温范围、控温精度和数量的要求?

5.5.2

用于检测和抽样的设备及其软件是否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和相应的规范要求?

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如培养箱温度及其均匀性和稳定性等指标要求,是否纳入设备的校准/检定计划?

是否对校准/检定证书进行确认,以证实其能够满足实验室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

5.5.5

g)对设备的维护是否考虑生物安全,避免生物危害和交叉污染?

5.5.10

如果温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或对设备的正确性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验室是否监控这类设备(如培养箱)的运行温度,并保存记录?

5.5.11

是否保证校准/检定设备的修正因子/误差得到及时更新和正确使用?

5.6测量溯源性

5.6.2.2.2

实验室是否保存有满足试验需要的标准菌种/菌株(标准培养物)?

即除检测方法(如药物敏感试验、抗菌性能测试)中规定的菌种外,是否还包括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质量控制、方法确认/证实、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质量的保证等所需的菌株?

1)标准菌种或标本是否是从认可的菌种或标本收集途径获得?

2)实验室是否有文件化管理标准菌种(原始标准菌种、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涵盖菌种申购、保管、领用、使用、传代、存储等诸方面的程序,来确保溯源性和稳定性?

该程序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a.保存菌株是否制备成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

标准储备菌株是否在规定的时间转种传代,并做确认试验,包括存活性、纯度、实验室中所需要的关键特征指标,实验室是否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

b.每一支标准菌种都是否以适当的标签、标记或其它标识方式来表示其名称、菌种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

c.记录中是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

—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孵育条件;

—菌种生存条件。

5.6.3.3

所有的标准菌种从原始标准菌种到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传代培养次数是否小于或等于5次?

如大于5次,是否标准方法中有明确要求或实验室能够证明其相关特性没有改变?

5.6.3.4

实验室是否有程序和措施以保证标准菌种/菌株的安全,防止污染、丢失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7抽样

5.7.1

a)取样是否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

对于有完整包装的样品,是否整件抽取,减少操作过程,避免污染?

对于无完整包装或需要打开包装抽取的样品,是否无菌取样,监控并记录需要控制的因素,包括相关的环境条件如采样时间、采样点的环境状况等?

b)运输和储存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合适的冷藏或冰冻),以保持样品的完整?

是否监测条件并保存记录?

如果条件合适,是否有从取样到送达检测实验室的运输和储存的详细的责任档案?

样品的检测是否尽可能在取样之后及时进行,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5.8测试和校准物品的处置

5.8.2

实验室是否建立样品的标识系统,确保样品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不会混淆和误用,保护样品的完整性及实验室与客户的利益?

样品标识系统中是否包括样品检测过程中涉及的增菌液和培养皿等的标识规定,确保在容器上和培养皿上等的标记要安全可见并可追溯?

5.8.3

样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诸如温度、持续时间等因素对微生物定量检测的结果会有影响,实验室是否核查并记录所接受样品的状态?

5.8.4

a)样品贮存设备是否足够保存所有的试验样本,并具备保持样本完整性和不会改变其性状的条件?

如在试验样本需要低温保存时,冷冻冷藏设备是否有足够的容量和满足样本保存所要求的条件?

b)实验室是否在致病菌检测项目的结果报告发出后才处理剩余的微生物样品,并满足实验室对样品保存的规定要求?

检出致病菌的样品以及疑似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样品是否经过无害化处理?

c)剩余的微生物样品是否按规定没存放在食品加工车间冷库?

5.9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保证

5.9.1

实验室是否制订质量控制计划?

对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的实施内容、方式、责任人作出明确的规定?

对内部质量控制活动,计划是否给出结果评价依据?

质量控制计划是否尽可能覆盖了实验室所有的检测项目和所有的检测人员?

a)针对微生物定量检测项目,是否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如菌落总数标准物质、大肠菌群标准物质等)进行监控,或使用质控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活动?

针对微生物定性检测项目,是否定期使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质控样品或用标准菌种人工污染的样品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是否根据工作量、人员水平、能力验证结果、外部评审等情况对定期(频次)做出明确规定?

c)在实施人员比对、设备比对和方法比对时,是否选取均匀性和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样品进行?

5.10结果报告

5.10.3.1

e)如样品的有关信息或附加信息为委托方提供的,是否在报告中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