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365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数学小论文15篇文档格式.docx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

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问题。

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因此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2、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二--考试形式

信息技术学科如何考试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

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

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

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如何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

信息技术教学的"

个性要求"

主要有:

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

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

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目前流行的几种课型与教法

1)"

任务驱动式"

课型与教法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

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

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

但这种课型与教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的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较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课堂时间仍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

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制。

2)"

教材+光盘"

课型与教法

这种课型与教法的依据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体系由文字教材和光盘教材两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性、知识性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练习等内容适合放在光盘上。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与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教学,拓展教学时空,要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节省教育成本。

同时,也要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直接讨论,加强直接交流与即时反馈。

但是,这种"

文字教材+光盘教材"

的方案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教学效果提高有限。

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光盘即使有音频和视频讲解,但是还是没有体现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交互性与个性化教学的优势。

比如office的多媒体学习光盘,学习者只是在设计者提供的仿真界面下学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看的份儿,而没有实际操作的过程。

在缺乏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者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学生学习效果差。

有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虽然提供了模拟操作的功能,比如单击菜单,会出现相应的菜单项目,但是由于采用的是"

仿真"

思路,只提供了软件的模拟界面,因此只能按照设计者预设的操作步骤走,非常死板,与真实的环境相比,还远远达不到真实的程度。

第二、信息技术课的测评问题没有解决。

信息技术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测评应该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进行,但是现有的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的测评只能对信息技术课中的知识部分进行测评,对于操作摘要:

高中生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

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值得我好好思索。

本文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复数的引入》这一课是整个复数这一章的第一课,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

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

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

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

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化简出现了麻烦。

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

可以两边平方。

教师问:

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

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

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

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

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

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

幕"

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

所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

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策略探究

在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验阶段。

与原高中数学课程相比,新课程教学内容明显增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授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可能降低。

因此,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便使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高中数学教师面前。

一、设计适当的情景教学

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把生活化的数学通过学生头脑的表象化而数学化,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抽象得出数学特征或数学规律。

当然,设计的教学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从生活素材出发,引入数学教学的内容。

把数学与现实沟通,使得教学有时代气息。

如讲授等比数列求和的应用时,其中有分期付款问题。

可把真实的问题作为情景引入(等额还款法和等本还款法),容易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呈现出合同条款后请同学用字母表示每月还款额计算公式并尝试说明公式的由来,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就能迅速切入到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

2、从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出发,逐步提升到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映射一节的引入时,通过本班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为a,准备好一组数据为集合b(事先测好学生的身高),让每位同学与其体重数对应,则a中的每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

用这种对应,来形成映射的概念。

从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或经验引入新课,先具体后抽象,逐步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映射概念的形成。

3、从具体的数学事实中提出引导性问题。

把具体的数学事实提炼抽象到一般的数学原理,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个别问题中抽象概括一般结论的能力。

例如:

平面上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2个区域,记作f

(1)=2:

 两条相交直线,把平面分成4个区域,记作f

(2)=f

(1)2=22=4;

不共点的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把平面分成7个区域,记作f(3)=223=7:

……

最后可抽象概括为:

平面上,不共点的n条直线,两两相交,把平面分成f(n)=223…n=(n2n2)个区域。

事实上,研究特殊情况要比研究一般情况容易,而特殊情况的结论往往又是解决一般问题的桥梁。

二、引入信息技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

仅凭教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

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结合《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谈谈我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

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

(1)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2)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角是如何度量的?

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

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

有的小组提出从平面几何出发拓展研究:

有的小组提出搭建模型进行观察的方法。

他们根据平面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大胆地猜想。

2、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课件呈现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还有若干个辅助平面。

学生可以拖动鼠标把其中的一条直线移到另一位置。

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两直线的平行情况和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定义。

通过图形的直观、数学实验及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能得到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三个不同的位置关系:

(1)平行:

(2)相交:

(3)异面。

学生不但从图形的直观上学习了新知识,而且知道了新知识的来龙去脉。

“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自主性学习”。

3、利用局域网交流数学成果,共同进步。

空间异面直线之间角的度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利用局域网的交流功能,促进全班的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一起猜想验证,得到结论。

我提出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并让学生在学生课件上继续探索。

并利用局域网的演示交流功能,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一起猜想验证,集中全班集体的智慧,确定定点的任意性和角的大小的不变性。

我在这一过程中搭建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既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提出反驳的意见。

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团结协作与质疑的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养成主动参与、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目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教学实践,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给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学生提出问题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都在说明学习要注重思考,要学会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古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而中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还能纷纷举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到了初中还能有少数学生继续向老师提问,到了高中能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寥寥无几。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一个组织者,有效的创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

笔者就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师生关系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教师之于学生有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

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

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敢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

教师只有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才能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勇气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解惑,首先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

但是有些教师自己备课不充分,害怕学生的提问,唯恐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丧失了自己的威信。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教师答不出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丢脸的事情。

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上面对众多学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全部回答上来。

我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不是胡乱搪塞过去,而是很友好的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我下课后和其他老师商量一下再给你答案,顺便让你自己也继续思考,看谁先找到答案,好吗?

”这样以来学生不但不会瞧不起老师的,而且会更加积极探究问题的答案和老师比赛。

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高中生往往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思想比较单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容易调动,上课气氛往往死气沉沉,都不太愿意回答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据此教师就要故意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

数学枯燥无味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它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等,使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等等,应用这些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发自内心地想提问,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

浅说新高中数学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在教材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学苏联”,到文革期间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各省市自编教材,几经风雨,到现在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高中数学新教材模块的设计与布局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其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式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

对新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都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安排观察、探究、思考、提示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同时又插进了许多辅助资料,如:

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观察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学习提供选学素材,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教材留有许多空白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但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对一些问题也出现了困惑。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现行教材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以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为例提出一些问题,供教材研究专家及教材编写者参考。

一、代数与几何内容不同步

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近年来对中学数学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如,将以前在初中的二次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放到了高中代数第一章《集合、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中,而将以前在初三代数中的《解斜三角形》移到了高中代数第三章中。

而另一个被教材编写者忽视了的问题是代数与几何在内容上不同步,例如将《解斜三角形》放到代数第三章第二大节后,学生要在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前夕才第一次学习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作为余弦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的一个应用关于求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推导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不久便用到余弦定理(见《立体几何》教材p44),学生在立体几何中用到余弦定理时也只是“在三角形afg中,fg2-m2+n22mncosθ”,而无任何说明,学生第一次接触余弦定理,根本不知道余弦定理及其内容,更不用说运用了。

因而笔者认为,仍可将解斜三角形的内容放在初中或放到高一代数第一章中,此外还可考虑是否可以将其放到高中代数第二章的三角函数中,或者是为降低立体几何的难度,可否删去立体几何教材中p44的例子。

二、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对调对教学更有利

高一学生学立体几何,高二学生学解析几何,成为人们的常识,然而据笔者对高中师生的调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高一学习解析几何,高二学习立体几何对教学更有利。

原因是,高一代数一开始便是集合与函数,而解析几何的一大特征便是数形结合,即在坐标系中研究几何问题(平面解析几何主要研究平面坐标系内的直线及曲线的性质),显然,函数内容与解析几何知识更能迅速地找到结合点,有利于教学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立体几何的一大特征便是空间感强,抽象思维要求高,然而高一新生在这一点上表现为薄弱环节。

高一学生学立体几何,一开始便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

就算在高一学过立体几何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在高三高考前有立体几何复习时,学生和教师都有上新课的感觉,学生在高二时将立体几何几乎全忘记了。

笔者调查过一些高中数学教师,都肯定了这一点,即高三给学生复习立体几何时学生的反应和上新课一样。

笔者在教学中作过这样的尝试,高一学习解析几何,高二学习立体几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即在高三复习解析几何及立体几何学生和教师都轻松很多,完全没有上新课之感,而且学生经过高一代数及解析几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三、新教材的编排与高考严重脱节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数学高考试卷第一卷选择题达54分之多,超过全卷的三分之一,填空题占15分,占全卷的十分之一,两者共69分,占全卷的46%。

与此形成的反差是,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习题及复习参考题中没有一道试题是选择题,也基本上没有填空题,最多只是填一点图表,也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教材并不是专为应付高考,只要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便会解高考题中的选择题及填空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高考仍然作为指挥棒指挥着高中教学(不管人们口头上是否承认这一点)的情况下,这种教材编排方式给师生造成极大的额外负担,从而也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