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57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Word下载.docx

数学使人精细;

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16.仿照材料三的警句形式,用精简的语言,完成对材料一②—④自然段的概括。

(3分)

▲——程乃珊

17.结合材料一,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2分)

女孩子可以生得不漂亮,但可以长得很漂亮。

18.如果在材料一的开头引用一句材料三中的名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19.根据你在材料二中获得的信息,分析推断材料一中城邦书店撤离小白楼的原因,并给书店经营者提些经营建议。

(5分)

二、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回答问题。

(20分)

【甲】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

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

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

读忠烈传宜吹笙鼓瑟以扬芳;

读奸佞论宜击剑捉酒以销愤;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

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读诗词宜歌童按拍②;

读神鬼杂灵宜烧烛破幽……大凡读短册,恨其易竭;

读累牍,苦于艰竟。

读滂沛③而襟拨④,读幽愤而心悲。

(节选自吴从先《赏心乐事》,有删减)

[注释]

以莹玄鉴:

使照耀玄理的镜子更为光亮。

②按拍:

打拍子。

③滂沛:

情感丰富充沛的文章。

④拨:

被撩起。

【乙】

对很多人而言,读书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

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比起单纯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

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得来,属于别人。

他不能像那些自己思考的人一样,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为一体。

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百家思想纷然杂陈,混乱不堪。

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

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有何联系则说不上来。

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物的来龙去脉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节选自叔本华《比读书更重要》,有删改)

【丙】

解放周末:

在您看来,手机阅读到底算不算阅读?

许纪霖: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资讯。

我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微信、微博,阅读到的大多是资讯,而不是知识。

知识是完整的,是整体的,它不是以碎片的方式存在的,它一定有一个体系,以一套整体的系统来解释世界。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读书也常被当作通往成功的一条路径。

对此您怎么看?

  许纪霖:

我认为读书完全和成功无关。

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你抱着成功的目的去读书的话,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喜爱读书的人未必是一个成功的人,但一定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的人。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追求智慧。

追求成功,只是需要具体的本领,但是读书是为了寻找智慧。

智慧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就像一把洒在汤里的盐,它是散落在各种知识里的。

所以,说“这个人好有智慧”和“这个人好有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王元化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我陪一位台湾的杂志主编去看望他,这位主编见识过很多知名的文化人物,但他临走时感慨地说:

“王先生真是一位有智慧的大家。

”也许从知识的层面上说,我们的知识可能比王老先生还丰富一些,但是他身上散发的智慧,却是我们一般人所远远不及的。

  专家、学者有知识,但只有大师或大家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哪怕你发明了一种体系,你创造了一门学科,你可能也未必有智慧。

智慧是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有通透的悟性,能够参透天地,智慧让人变得完善,达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和深度。

所以,读书是为了获得智慧,那是一种远比成功更高的境界。

(节选自《解放周末》2015年04月24日)

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一处。

(1分)

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吹笙鼓瑟以扬芳▲

(2)空山悲号▲

(3)恨其易竭▲(4)苦于艰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

13.曹同学根据甲文提出了阅读名著的建议,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读《水浒传》宜舞枪弄棒以助兴。

B.读《朝花夕拾》宜推窗邀月以回味。

C.读《骆驼祥子》宜把酒临风以怡情。

D.读《格列佛游记》宜漫游闲步以畅想。

14.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如何理解丙文画线句中“洒在汤里的盐”?

请用乙文中的语句回答。

(3分)

(2)乙文主要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5.怎样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请结合以上文段概括回答。

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7-19题。

(10分)

【材料一】

老树漫画

[注释]老树: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醉心于漫画创作,擅长古体画与诗的搭配。

【材料二】

王磐,明代文学家,编撰《野菜谱》。

在苛政年荒之际,百姓只能靠采集野菜充饥。

为了扩大可食野菜的来源,方便人们辨识,王磐以平民之身,阅书、查访、目验、亲尝、自题、手绘,最后挑选了五十余种野菜,终成其书。

他的用心是可贵的,也是感人的。

如:

看麦娘。

随麦生陇上,因名。

春采,熟食。

白鼓钉。

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野绿豆。

生熟皆可食,茎叶似绿豆而小。

生野田,多藤蔓。

(甲)枸杞头。

村人呼为甜菜头。

春夏采嫩头,熟食;

秋采实,即枸杞子;

冬采根,即地骨皮。

【材料三】

(乙)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对方的名字。

成千上万的她们,我所识者寥几。

爱慕,却不知称呼;

惊艳,却无从指认。

甚至无法转述她们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其实何止于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

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鸢尾被说成了百合,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他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

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

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

《野花图鉴》。

还有一条短信:

“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

”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草木深深,福佑其中;

花果累累,生之有养。

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

(选自王开岭《多闻草木少识人》)

17.下面诗歌和材料一的漫画搭配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林下茅舍听雨,村外水田插秧。

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B.远山微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C.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一湖绿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D.门前无边青麦,有鸟风中徘徊。

此心念念在远,墙头石榴花开。

18.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作者对草木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19.甲、乙两处都写了草木的用处,试分析两文作者采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原因。

四、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12—14题。

(13分)

“自然缺失症”离你有多远?

【“自然缺失症”正蔓延】

  “自然缺失症”这一概念,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

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

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的孩子则达到48.5%。

 “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儿童中蔓延。

一方面,一些父母把孩子圈在狭小范围内,以保证安全和卫生。

另一方面,父母正试图让孩子更早地接受教育。

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见多识广、能说会道。

但由于被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会失去感知能力。

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不到花鸟鱼虫的细节之美,体会不到新发现的快乐,可能无法静下心来观察某个事物,之后就会表现出缺乏注意力等问题。

  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更是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

2012年,厦门学生张欣窈研究的课题《“自然缺失症”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获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课题研究调查中问到:

“有一项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你到哪里完成这项作业?

”对此,88%的同学回答“上网找”。

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

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

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

据《新闻晚报》报道,不少人开始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

一些环保、教育专业人士和家长集体发出倡议:

家庭和学校共同保证每个孩子每天能有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

家长不要因为省事,把孩子过度暴露在电子产品前,接触电子产品平均每天不宜超过1小时;

节假日,请家长尽可能带孩子去公园和自然地域游览体验……

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还建议学校开设户外课程,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

教育学者陈建翔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虽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赞赏,但他却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

他指出:

“每一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潜能。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大自然的力量。

在学习抽象知识之前,首先要让孩子的潜力和天性,在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健康知识勤调查】

影响家长忽视孩子走进自然、参加锻炼的因素分析。

表1家长对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调查统计表

项目

非常了解

很了解

一般

不了解

没必要了解

总人数

人数

12

23

93

15

166

百分比

7.23%

13.86%

56.02%

9.03%

表2家长对健康三维观的认识程度调查统计表

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

92

55.42%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9

5.42%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18

10.84%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0

6.02%

生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7

10.24%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8

4.82%

【典型个案试剖析】

 申甲是一名8岁的女孩,父亲是在长沙工作的一名会计师,一年前,申甲被父亲从邵阳农村的老家接到了长沙。

为让女儿习惯城市生活,父亲给申甲报了培训班,其余时间就是在家看电视,户外活动很少。

慢慢地,女儿的变化让父亲申先生不知所措,“以前女儿很乖,到了城里后,慢慢地没以前听话了,她看电视的时候跟她说话,得说两遍她才会给你反应,甚至还不耐烦冲我发脾气。

”申先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决定带女儿去长沙最好的医院看看。

12.【“自然缺失症”正蔓延】专栏,从哪些方面对“自然缺失症”进行了说明?

13.教育学者陈建翔为什么把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了家长?

请结合【健康知识勤调查】中的

两个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其中的原因。

14.请你根据阅读选文后获得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典型个案试剖析】中的申先生带女儿去医院后,

(1)申先生的烦恼能解决吗?

为什么?

(2)如果不能解决烦恼,那么申先生又该怎么办呢?

五、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7~19题。

(11分)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

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

“十分也。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

“寸”的小篆字形为“

”,“

”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

至于“尺”字,《说文解字》里说:

“十寸为尺。

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尺”的小篆字形为“

”,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ā)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

“丝”这个长度计量单位现在几乎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知道1丝=0.01毫米。

“丝”并不像米、厘米、毫米那样常用,但“丝”作为长度计量单位,其实在成书于公元四世纪的《孙子算经》里就出现了:

“度之所起,起于忽。

欲知其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意思是说,“忽”是长度的最小单位,从长度来看,十忽等于一丝。

不仅“丝”被用作很小的计量单位,“毫”也如此,我们能从它们的字义上找到线索。

“丝”字的甲骨文形体像两束丝,因此它最初的意思就是指蚕丝。

“毫”本来是指鸟禽“细而尖的毛”。

蚕丝和鸟类的毛都是微小的事物,两者相较,蚕丝更细,古人把“丝”和“毫”分别用作“忽”之上的长度计量单位的缘由据此可以推断。

朝代

长度单位古今对照表

数值

战国

秦汉

三国

南朝

宋元

明清

现代

一尺换算厘米数

16.95

23.1

24.2

25.8

29.6

30.7

31.68

31.1

33.33

17.根据材料意思,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对“寸”和“尺”两字的解说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推断古人选用“丝”“毫”作为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的原因。

18.根据材料三回答问题。

(1)从古至今一尺的实际长度有何变化趋势?

请用一句话概括。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

请说明理由。

1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以上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说明对象是中国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B.“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由此可以推测中国古代长度单位使用十进制。

C.“丝”“毫”都是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这两个字合成的词“丝毫”的意思就是极微小的一点点。

D.成语“七尺之躯”出自战国时期的《荀子》一书,意指成年男子,可见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长七尺,跟现在成年男子平均身高1.70米几无差异。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宽泛。

一般说来,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但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我们按照人工智能的实力将其分成三大类。

弱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擅长于某一领域任务的人工智能。

比如谷歌的DeepMind系统精通围棋,但除围棋以外,它在其他方面没有探索的理性和能力。

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

创造强人工智能比创造弱人工智能难得多,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LindaGottfredson(琳达·

戈特弗雷德森)教授把智能定义为“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

”强人工智能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应该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

超人工智能。

牛津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尼克·

博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

”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万亿倍的。

这正是为什么人工智能这个话题这么火热的缘故。

人工智能革命是从弱人工智能,通过强人工智能,最终到达超人工智能的旅途。

我们现在的世界充满了弱人工智能,每一个弱人工智能的创新,都在给通往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旅途添砖加瓦。

这一旅途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难走。

因为迄今为止,人脑是我们所知宇宙中最复杂的东西,造摩天大楼、把人送入太空、明白宇宙大爆炸的细节——这些都比理解人脑,并且创造个类似的东西要简单太多了。

而且创造强人工智能的难处,并不是你本能认为的那些。

造一个能在瞬间算出十位数乘法的计算机——非常简单;

造一个能分辨出一个动物是猫还是狗的计算机——极端困难。

造一个能战胜世界象棋冠军的电脑——早就成功了;

造一个能够读懂六岁小朋友的图片书中的文字,并且了解那些词汇意思的电脑——谷歌花了几十亿美元在做,还没做出来。

用计算机科学家DonaldKnuth(唐纳德·

克努特)的说法,“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还差得很远。

目前的弱人工智能系统并不能威胁人类生存。

最糟糕的情况,无非是代码没写好,程序出故障,造成了单独的灾难,比如核电站故障、金融市场崩盘等等。

但我们知道的是,人类对于地球的统治教给我们一个道理——智能就是力量。

也就是说,一个超人工智能,一旦被创造出来,将是地球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东西,而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只能屈居其下。

请想象一下,一个比我们聪明100倍、1000倍、甚至10亿倍的大脑说不定能够随时随地操纵这个世界所有原子的位置。

防止人类衰老,治疗各种不治之症,解决世界饥荒,操纵气候变化甚至让人类永生,这一切都将变得可能。

同样可能的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终结。

(根据互联网相关材料改编)

图一图二

“阿尔法围棋”确实赢得了比赛,但是它并不懂得赢意味着什么,更不能享受胜利的尊严与喜悦。

在“可测度”的领域内,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都将超过人类;

但是在“不可测度”的领域,以数学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就只能望洋兴叹。

这正如科学家所言,人工智能“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它能在微秒之内完成百万级的乘法运算,能够存储世界上所有图书馆里的知识,但如果要感知花开花谢的美丽、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人工智能还不如3岁的小孩。

(节选自人民网《思想的尊严永远只属于人类》)

14.根据材料一,简要说说各类人工智能有什么差别。

15.材料二“图一”所显示的左右脑功能中,很难被人工智能超越的是左脑功能还是右脑功能?

请加以判断,再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找出判断依据,并简述理由。

16.材料一、材料三中的画线句以及材料二中的“图二”,都运用了作比较(对比),除此之外,其表述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七、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8题。

江南暮春清明风俗

 随着寒食、清明、上巳的来临,江南已是红梅零落,樱花渐离枝头,桃花也随雨打风吹去了。

江南的暮春习俗像是在彷徨中寻找着什么寄托。

【以水驱邪与魏晋修禊】

  《孝经纬》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三月节。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于“洁”的渴求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暮春时节,寒热不定,疾病时来侵袭。

古人认为这是被压抑的阴气或说瘴气在作怪。

用洁净的流水来清除浊邪成了必要举动。

  明代以来,江南地区产生了许多以水清除浊邪的“方法”。

如三月初二以桃叶浸井水服食,传说可治心病。

三月初三取枸杞煎汤沐浴,能使皮肤光泽不衰。

人们对这些方法的信任,大抵都源于临水修禊的风俗。

  修禊,是古人祈福消灾的仪式,通常在三月上旬巳日临水举行。

自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

《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说的就是著名的兰亭雅集。

当日,王羲之与众名士相聚曲水之畔,三杯两盏之后,他联想到战争的频繁与生命之脆弱,感慨:

“固

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庄周在《齐物论》中告诉世人:

生为梦幻,死是苏醒,早逝(殇)反而能使人走向长生(彭)。

王羲之并不相信修禊的功效,认为死亡总是突然来袭,同时也不接受庄周为消解死亡恐惧所提出的解释。

王羲之与名士们聚饮赋诗,且将雅集诗作逐一记录,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条与后人沟通的途径——这是对死亡的新知。

【寒食禁火与唐人祭墓】

  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列国,忠臣介子推舍命追随。

重耳夺回王位后,与之交恶。

介子携母逃入山中,重耳派人纵火烧山,将其活活烧死。

《庄子·

盗跖》载: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传说百姓相约禁火以纪念介子推,便产生了寒食节。

  因为禁火,人们须考虑制作不易变质的冷食。

旧时江南流行冬青叶汁染米蒸食,俗称乌饭。

后来,有人用麦苗汁和糯米做成粉团,流传至今成了江南暮春名小吃——青团。

  其实,禁火的习俗早于介子时代就已产生。

寒食附会于介子推的故事,正如端午节相传是纪念屈原一样。

从唐代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