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197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说课稿2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

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

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

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

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A.(请学生填充)。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

有理数集

  R:

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

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

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课本P3例1例4课本P4例2

  例2,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

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

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

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数学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的是《买电器》一课。

  一、说教学内容。

  《买电器》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

(一)”的一课时。

教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境,请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习整百、整十数相加减的口算。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及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整数加减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生。

  我校身处城市,班里的孩子们对各种电器非常熟悉,并且有逛家电商场的经历,对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较好,能根据情境提出相应的加减法问题。

孩子们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一年级的两次口算过关检测,过关率均达到了100%。

部分学生能口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欠缺。

  三、说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把这节“口算教学”设计成“生活的数学,活动的数学、有趣的数学,发展的数学”。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3个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相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五、说教学重难点。

  孩子们虽然能口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但对于其中的算理理解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相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

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的教法有:

情境设置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学法有:

迁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操作法。

  七、说教学准备。

  教具:

课件、计数器、一袋数字卡片。

  学具:

每人一个计数器、20张百元卡片。

同桌一袋数字卡片。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发展学生数感

  上课伊始便设计了“买电器”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猜电器价格”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协作探究,明算理知算法

  在本节课中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交给学生,通过“根据情境提数学问题”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方面。

课件展示要解决的问题:

“爸爸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花多少元?

”,板书算式:

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展示汇报等多种活动来探究500+800的计算方法,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领悟到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算理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以突破教学重点。

在汇报展示环节孩子们可能会通过数100元钱币卡片、拨计数器、运用凑十法等方式进行计算,此时应鼓励孩子们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孩子们不仅能更加形象地理解抽象的算理,更能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性思维,以突破教学难点。

  (三)技能运用并进,提高口算效益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及时组织口算练习,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口算技能。

在口算练习时请孩子们对比小结注意事项,以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玩“抽卡片、列加减法算式”的游戏,使原本枯燥的口算练习趣味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设置了拓展性练习,请孩子们帮淘气设计20xx元压岁钱怎么花的方案,设计的方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口算的价值,更能体会到估算、理财等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时趁热打铁,请孩子们以“我的压岁钱怎么花”为内容写一篇数学周记作为本节课的作业,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以体现数学的生活性、发展性。

  (四)反思评价相长,提高自信心

  通过自主、同伴、师生之间的反思、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体验成功的快乐,激起追求的意念和力量,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九、说板书。

  为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简洁、醒目的板书。

  主课题:

买电器。

(黄色)

  子课题:

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法。

(红色)

  板书主页面:

  

(1)算式:

500+800=1300(元)(黄色)

  

(2)答话。

答:

共花1300元(黄色)

  (3)算理:

5个百+8个百=13个百

  也就是1300(红色)

  以上是我对《买电器》一课的设想与构思,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篇3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预测和分析的过程。

同时,认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经历其制作过程,在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中有所体验,从而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教材:

  这一课展现的两幅统计图是教材第一次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图,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学生将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条形统计图。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2、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知识,初步具有在交流中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读懂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四、说学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班的孩子在统计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体验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直接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不是难事,关键是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激发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统计的过程中。

因此我通过孩子们不仅熟悉而且喜欢的节日做为切入点,很自然的引导孩子参与到统计中来。

  五、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通过创设学生非常喜欢的六・一儿童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课件出示2.1班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和2.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让学生读懂纵向和横向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自主获得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做出简单的预测。

主要采用个人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形式中进行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调查小组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收集整理数据,填写小组同学睡眠时间统计表,大家根据统计表给统计图涂上漂亮的颜色。

评价展示统计图,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统计图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依据数学从生活中来,一样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特设计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总之,在课堂上我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用亲切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语言,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是伙伴,使他们在体验愉悦的情景中获得知识。

数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

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例4首先让学生明确把实物画在图纸上,一般要缩小后画,从而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

通过例4和例5,使学生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定义。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画出教室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并能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画图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4、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与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3、本课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探索、概括概念、应用概念、理解概念、拓展深化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画平面图,引入比例尺

  1、出示学校平面图,问:

谁来帮老师介绍一下我校的各种建筑物的布局?

  2、设计我们教室的平面图:

教室长8米,宽6米。

师:

能照原来的长度画到纸上去吗?

该怎么办?

  3、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⑴确定图上长和宽的长度;

⑵作出教室的平面图;

⑶写出图上长和宽的长度;

⑷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4、提出小组学习的具体要求: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学生小组学习。

  6、根据图片组织汇报:

⑴选择不同方法的平面图;

⑵讨论反馈:

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各是多少?

(小组代表回答)

  板书:

A、4厘米:

8米=4:

800=1:

200

  3厘米:

6米=3:

600=1:

  B、8厘米:

8米=8:

100

  6厘米:

6米=6:

  ……

  

(二)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认识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

  3、揭题,回顾:

  ⑴这几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

  ⑵怎么求比例尺?

它是谁与谁的比?

比的前项是什么?

  ⑶怎样理解比例尺?

(把实际距离缩小100倍画在图纸上;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4、师: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三)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1、求比例尺。

  例:

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

在一副地图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2厘米,那么这副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⑴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⑵小结:

单位要统一;

比例尺的前项一般都是1。

  2、求实际距离。

  ⑴出示例题:

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⑵组织同桌同学各用一种方法来解答(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并互相交流。

  ⑶汇报交流并总结。

  师强调:

①把1:

6000000化为分数形式来解答;

②解答时要注意单位的化聚。

  3、求图上距离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⑵学生独立作业,反馈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照片上的比例尺。

  ⑴估计照片的比例尺;

  ⑵量一量,算一算比例尺;

  ⑶汇报:

你是怎么做的?

算出的比例尺大概是多少?

  2、操作发展练习:

  出示学校平面图,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建筑的平面图,根据有关的数据,求出这个建筑的实际占地面积。

(教学楼、操场、司令台、传达室、喷水池)

  ⑴引导讨论出求实际占地面积必须知道实际的长、宽或直径;

  ⑵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

  ⑶汇报交流,讲评。

求实际占地面积,就是实际的长乘以实际的宽;

通过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比例尺”可以求出实际的长或宽。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在周围的生活与学习中,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细心的同学可以去留心一下。

数学说课稿篇5

  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三、四年级时有所增强,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图形的变换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平移旋转的内容以学过很久了,难免有遗忘的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于是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

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充分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

(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做得很好。

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尝试练习

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

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

因此,无论是变换到

(1)、

(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