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03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人教版习题 语文第2编2章随堂文档格式.docx

寒食节期间禁火,烧纸钱的行为只能在清明进行。

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清明上坟。

也就是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扫墓祭祖给人的印象是悲伤的。

其实,清明还有它的另一面相——欢快踏青。

唐诗中即充斥着丰富的踏青游春景象。

像李正封所云: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来鹄所云: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墓间祭扫的悲情与春游兴酣的喜悦,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安排在一起的呢?

古时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求收获生命的力量,祛除魔鬼的作祟。

据古史传说,殷商的祖先契的孕育,就是由于其母在河里洗浴,吞食鸟卵所致。

《论语》记载,孔子听到曾皙说:

“暮春时节,穿着刚做好的春服,与朋友们到沂水沐浴吹风。

”孔子会心一笑,说:

“我赞同你的理想。

”至晋代,潘尼有诗曰:

“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王羲之的兰亭之会,表明修禊、踏青习俗在士人中基本成型,在流觞曲水间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进而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了上巳习俗中最重要的文化内涵。

自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行祭之余,便兴致勃勃地进行郊游宴饮活动了。

宋元时期,清明游春宴饮之风更盛。

元代一首描写清明踏青的诗云:

“尽说游行好,春深桃李天。

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上巳习俗被清明节吸纳进去,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相距不远,清明郊外上坟时可顺便踏青;

二是中华民族是个乐天知命的民族,人们视亲人之死为“归”,生死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阴间乃为阳世的延长或补充。

清明节,人们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同时也需要迎春活动,以顺阳气。

1.下列对“寒食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间传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为纪念晋国大臣介之推,规定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预先做好的熟食。

B.寒食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代改火的习俗。

暮春三月,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事先准备熟食。

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寒食风俗。

C.最初,寒食节和祭祀祖先并无关系。

古代早有在宗庙祭奠先人的习俗,这大概发生于春秋后期。

战国时期,墓祭的风气日盛。

到汉代,扫墓祭祖还无固定时日。

D.唐代,民间逐渐开始集中在寒食节这一天扫墓祭祖。

公元732年,寒食扫墓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列入五礼,成为人们的重要节日。

解析:

发生于春秋后期的是墓祭,而不是在宗庙祭奠先人。

答案:

C

2.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古人清明游春习俗的一句是

A.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B.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

C.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D.香车旅曲水,宝马踏荒烟。

描写的是上巳节游春景象。

B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开元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准许“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样,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样放假。

说明从这时起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B.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日进行,主要活动是踏青、临河洗浴。

孔子、潘尼、王羲之都在修禊、郊游宴饮中体验冥冥之中的天命意志,擢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C.清明祭祖并进行郊游,始于唐代,宋元时期,清明游春之风更盛。

主要是因为清明、上巳两节前后相接,也符合中华民族乐天知命的文化传统。

D.按时间先后排序,三个节日是:

寒食、清明、上巳;

按其诞生先后论,三个节日则是:

上巳、清明、寒食。

宋元以后,清明集三节于一身,成为中国春天的代表性节日。

A项,“寒食清明,四日为假”,不能说明清明取代了寒食,清明直接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是在宋元时期。

B项,原文中没有孔子“郊游宴饮”的表述。

D项,诞生的先后顺序是:

上巳、寒食、清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莫高窟壁画的病害是怎样形成的?

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呢?

壁画病害的形成,简言之就是存在于洞窟崖体中的可溶盐遇水后溶解,水蒸发后再结晶,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导致结晶盐存留于壁画的泥层和颜料层中,破坏了壁画原有的物质结构。

目前莫高窟壁画的病害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起甲壁画,即壁画表面的颜料层起皮、龟裂、脱落;

二是空鼓壁画,其特点是壁画的泥层与洞窟岩体失去黏结,开裂后向外鼓胀,当其无法承受自重时,就有塌毁的可能;

三是酥碱壁画,主要表现为壁画整体粉化、酥松,呈糟糠状,最终彻底脱落,因此它是所有病害中最为严重也是最难治理的病害,又被称为壁画的癌症。

经过多年的试验与筛选,敦煌研究院找到了一种最理想的修复起甲壁画的黏结材料——明胶,即动物皮胶在精炼后得到的一种最接近古人作画时所使用的胶结物,因此它对壁画的颜料层的副作用是最小的。

它的作用既可使壁画干裂翘起的颜料层湿润后与泥层重新黏结,又不会破坏壁画颜料层的色彩关系,即画面效果。

当对试验模块进行无数次修复并且证明这种修复工艺有效之后,真正的洞窟实地修复方可开始。

如果说修复起甲壁画是直观的、看得见的,那么修复空鼓壁画则是不可视的,更是不能立即见效的。

修复人员首先在壁画的空鼓部位,找到一个尽可能不破坏画面效果的地方,打一个细小的孔洞,插进橡胶软管,随后灌入事先配制好的具有黏结作用的浆液至壁画的泥层与岩体之间,最终达到岩体与壁画泥层重新黏结的目的。

这种浆液透气性好,收缩率小、强度适中、重量轻,其性质与壁画泥层非常相融。

因此只要灌浆经验丰富,技术娴熟,此浆液就会很好地填充壁画的空鼓缝隙,既不致使壁画负重过多,又具有良好的黏结效果。

在灌浆完毕之后,一项重要的工序就是支顶吸盐板。

该吸盐板表层是一种吸附力极强的材料,在支顶空鼓壁画使其回贴的过程中,吸附浆液中的水分及其所溶解的空鼓部位的可溶盐。

最后通过局部吸盐法,彻底吸附掉残留在表面的盐迹,这样就避免了灌浆后的壁画在水分蒸发时把可溶盐留在泥层或颜料层中,导致酥碱、起甲等其他病害的再发生。

据悉,关于所谓的壁画癌症,即酥碱病害的修复方法,目前敦煌研究院尚在试验中,但修复的思路仍是脱掉壁画中的可溶盐。

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第85窟壁画进行了历时8年的修复,它是目前世界上采用现代科技工艺修复古代石窟壁画最成功的一个范例,也是实施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一个典范。

如果在未来的长时间里,这些被修复过的壁画状况良好的话,说明敦煌研究院已经找到了一整套修复壁画的科学程序。

那么,尽量延长莫高窟壁画的寿命,似乎就有了可能。

1.下列对莫高窟壁画病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洞窟崖体中的可溶盐遇水后溶解,水蒸发后再结晶,使结晶盐存留于壁画的泥层和颜料层中,破坏了壁画原有的物质结构,形成了壁画病害。

B.明胶是动物皮胶在精炼后得到的一种胶结物,浆液透气性好、收缩率小、强度适中、重量轻,它们都是修复起甲壁画病害的好材料。

C.莫高窟的病害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中酥碱壁画导致壁画彻底脱落,因此它是所有病害中最为严重也最难治理的一种。

D.当壁画的泥层与洞窟岩体失去黏结开裂后,壁画就向外鼓胀直至塌毁,从而形成了空鼓壁画。

这种病害的修复是不能立即见效的。

A项必须经过“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B项表述杂乱,“浆液”是修复空鼓壁画的材料。

D项“直至塌毁”不当,文中只是说“有塌毁的可能”。

2.下列有关空鼓壁画修复过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道工序是插管。

在壁画的空鼓部位,找到一个尽可能不破坏画面效果的地方,打一个细小的孔洞,插进橡胶软管。

B.第二道工序是灌浆。

将事先配制好的具有黏结作用的浆液灌至壁画的泥层与岩体之间,使岩体与壁画泥层重新黏结。

C.第三道工序是支顶吸盐板。

该吸盐板表层是一种吸附力极强的材料,吸附浆液中的水分及其所溶解的空鼓部位的可溶盐。

D.最后一道工序是局部吸盐。

彻底吸附灌浆后残留在壁画泥层或颜料层中的可溶盐,避免酥碱、起甲等其他病害的再发生。

“彻底吸附灌浆后残留在壁画泥层或颜料层中的可溶盐”不当,应该是“彻底吸附掉残留在表面的盐迹”。

D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壁画修复是一项精细而系统的工程,修复人员需具备丰富的经验、娴熟的技术以及较高的专业知识。

B.可溶盐是导致壁画病害的罪魁祸首,因此,想方设法脱掉壁画中的可溶盐是壁画修复工作的重中之重。

C.无论是修复材料的研制还是修复过程都要事先进行无数次试验,可见试验在壁画修复中的重要地位。

D.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第85窟壁画进行了成功修复,说明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整套修复壁画的科学程序。

“说明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整套修复壁画的科学程序”不当,文中这样说是有条件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洗手能洗去道德污点

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

洁净就在虔诚的身边。

在英文里“小偷”被称做“一双脏手”。

而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数在谋杀邓肯后,麦克白夫人疯狂地想洗掉血渍。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行为研究人员在一群大学生身上,对所谓的“麦克白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研究发现,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在第一次试验中,西北大学的60名学生被隔离起来,要求描述任何一件过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

这项试验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他们出示了一系列词语碎片,其中一些——例如,W—H可以拼成与清洁有关的WASH(洗)或完全不相干的WISH(希望)。

那些刚刚才花时间回顾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受试者,拼出一个与清洁有关的词的可能性更大。

后来,一个有32名受试者参加的类似研究显示,在回顾了自己的不道德经历后,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橡皮,而不是笔,而那些没有进行过测试的受试者却没有什么选择上的偏好。

另一项有27位受试者参加的试验,要求受试者把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抄下来。

在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中,一个律师帮助了他的同事,而在一个关于不道德的故事中,律师则做了坏事。

然后,受试的学生被要求给一些生活用品定价,包括牙膏、肥皂等。

不出所料,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

尽管这些研究似乎表明,道德上的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但研究人员还是想知道,这种对清洁的要求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要求45位以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后,研究人员给其中22人分发了纸巾,而把剩下的人继续留在“不干净”的状态中。

然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无偿的自愿者去帮助一位陷入绝望的大学生:

74%处在不清洁状态中的人会提供帮助,而那些已经把自己的手洗干净的人中,只有41%会提供帮助,这个结果发表在2006年9月8日的《科学》上。

洗手能减少身体上的不满情绪,但也会减少道德精神。

发现这种潜在的联系后,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究这种关系的根源——无论是在文化、语言还是心理上——以及它的影响。

“环境的洁净如何影响人们的道德?

”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将说明,环境不洁与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麦克白让他的夫人有一个干净的家,就不会发生这么肮脏的事情了。

1.从原文看,下列对“麦克白效应”试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洗手不仅能减少身体上的不满情绪,还会减弱人们帮助别人的意愿。

B.试验表明,道德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这种渴望与社会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C.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

D.这项试验最早发现当人们背叛了自己的价值观时,他们感到需要去补偿。

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只是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C项表述与题干无关;

D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A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麦克白夫人在谋杀邓肯后疯狂地想洗掉血渍的事例,同样可以说明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B.清洁双手之类的行为能减轻负罪感,但也削弱了一些人的道德精神,使他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不愿意提供帮助。

C.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清洁用品可以“洗”净道德污点。

D.洁净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社会行为,不洁净的环境则会降低人们的道德水准,这一点将得到科学家们的研究证明。

该项错在“他们认为清洁用品可以‘洗’净道德污点”,这些学生并没有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麦克白效应”,是指罪恶感能促使人们去清洗自己,洗涤身体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良心上的不安。

B.没有分到纸巾的受试者的道德素质似乎比分到了纸巾的受试者要高得多,因此更愿意帮助他人。

C.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有关“麦克白效应”的试验对于研究人们的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D.麦克白夫人希望借洗手来洗清她的罪恶,这与中国的“金盆洗手”有某种相似之处,只不过后者更主动。

B项犯了强加因果关系的错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从巨石阵到达尔文故居

不久前,英国决定为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达尔文住宅及工作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达尔文航游世界考察后,在这里居住了40年,提出了进化论学说。

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起来,回应了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

自1984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英国对申请世界遗产的热情始终不减。

目前,英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共有26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4处。

一些遗产如巨石阵、丘吉尔庄园、西敏寺、格林威治天文台、伦敦塔等,在我国知名度较高。

从历史渊源上看,英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大致有这样几类:

一类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如建于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罗马帝国早期修建的哈德里安长城和巴斯古城以及爱丁堡老城。

巨石阵的格局显示它是古人祭祀拜天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另一类则与王室名门相关。

布莱海姆庄园讲述的是近代英法争雄欧洲的历史,西敏寺则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与变迁。

伦敦塔经历过王宫、监狱、法场、军械库、博物馆、档案馆、制币厂、动物园等无数次角色转换,如今却作为国宝藏地让人流连忘返。

英国人对伦敦塔的兴趣甚至比对白金汉宫还高,因为这里珍藏着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那顶镶有3000颗宝石的“帝国皇冠”。

还有一类则属于历史和宗教题材,如坎特伯雷大教堂、杜罕姆教堂和城堡、喷泉修道院和圣玛丽教堂,这些历史遗迹让人联想起王室与教廷的权力较量及其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另外,英国是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此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堪称英国得天独厚的资源。

格林威治天文台定位了本初子午线,成为世界遗产可说是名至实归。

铁桥峡谷、布勒那翁工业景观、德温特河谷工厂、利物浦商船城则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篇。

世界遗产在英国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

不过,英国并未把世界遗产单纯当做旅游资源,相反,人们十分注意保护和保存遗产的历史原貌,防止过度开发利用和旅游性破坏。

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都要通过保护遗存实体得到体现。

在巨石阵举目环视,除了两间很不显眼的管理处小房屋和进出路面,广袤的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建筑物和农业活动。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英格兰北部,尽管当地政府在其产业调整中将旅游业放在重要地位,但却更重视保护著名的哈德里安长城。

该遗产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坏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关闭部分保护区。

当地政府批准建造了500多家旅店以及配套的餐饮、休闲等旅游设施,但这些经济活动均在遗产保护区外。

为了保持长城原有物境,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英格兰农村局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长城保护及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

驾车沿长城走,公路沿线根本看不到夺目的旅游招牌,也看不到长城的影子,因为长城远在两边起伏的山峦田野之后。

这看起来似乎不太方便,但当你踩着青草,徒步走到长城旁边,举目环视古老的城墙和荒野田园,恍然回到了近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代。

英国搞世界遗产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游。

例如,哈德里安长城管理部门就很注重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相结合,为老师备教和学校集体参观提供便利,以吸引学生来此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西敏寺尽管是旅游者必到之处,但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英国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倍半。

就是英国人排着长队参观的伦敦塔,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两个多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

除了出售门票和纪念品,这个历史的权威见证别无其他旅游收入。

格林威治天文台因为浓缩了英国科技的一段闪光历史,所以完全对游客免费开放。

英国是一个随处可见古迹遗址的国家,多数古迹之所以得到良好保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里有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摘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关于达尔文故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故居包括达尔文住宅和其工作间。

B.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是其在位于伦敦布罗姆利的故居中提出来的。

C.达尔文故居将世界文化遗产与科学探索和发现联系了起来。

D.达尔文故居是应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世界遗产要承认和纪念杰出科学成就的提议建立的。

达尔文故居是早就存在的,达尔文故居的申遗是对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有关提议的回应。

2.英国拥有众多的古迹遗址,其古迹遗址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A.英国众多的古迹遗址也是旅游热点,一些遗产管理很注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促进当地经济。

B.英国的文物管理部门坚守旅游不可破坏遗址的原则,对旅游实施监控,并视情关闭部分保护区。

C.英国搞古迹遗址的旅游非常注重寓教于游,以使参观者增长知识,接受文化熏陶。

D.英国的古迹遗址之所以得到良好的保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热爱本国历史、关心本民族荣辱兴衰的民众。

D项的信息在文本最后一段,要抓住关键词“最重要的”。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于旧石器时代的巨石阵,是历史久远的宏大建筑遗迹,是古人祭祀天地的圣殿,其建筑工艺人们至今不得其解。

B.西敏寺是与英国王室名门相关的世界遗产,见证了英国王室一千多年的沿革和变迁,但其门票价格仅相当于英国两个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

C.英国政府认为,世界遗产是不可再造资源,唯有保护遗存实体才能使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得到体现。

D.为了保持哈德里安长城的原有物境,英国农业部出台了对农业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并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长城保护及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

A项“祭祀天地”有误,应为“祭祀拜天”。

B项,由文中倒数第二段可知“仅相当于英国两个小时的最低小时工资”有误,应为“仅相当于英国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倍半”。

D项,由倒数第三段可知,“规划出长城小径,兼顾到长城保护及旅游者和沿线农民受益”是“英格兰农村局”的行为,而不是“英国农业部”。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新理念:

太阳能——氢能住宅

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

比如,德国弗莱堡有个闻名于世的“太阳城”,城中所有房屋结构在设计上都非常注意俘获太阳能,所有房屋的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建筑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的新形式。

尽管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但它并非尽善尽美。

地球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

因此,太阳能的最大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稳定性差。

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地大量存储电能。

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

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矿物燃料所产生的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

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

但如果利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成的电能,这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地按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

因此,在建筑中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就可相得益彰。

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美国纽约技术学院向传统的太阳能建筑挑战,研制成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

这种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该“专用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储存器。

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由于通常厨房和浴室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多,卧室、客厅和书房消耗电能和热能比较少,因而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及其他装置的布局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的消耗,提高能量利用率。

这种太阳能一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声等优点。

它表明,即使不依赖日益减少的矿物燃料而仅依赖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我们就可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家。

如果在这种建筑中再增加收集和储存雨水装置、地热调节装置、热能回收装置、废水循环和再生装置,以及在建筑该住宅时采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那么,这种建筑的生态效益就更好了,使用的价值就更高了。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

索勒瑞把建筑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从设计、建筑、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而这种太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们的强大吸引力,向着“生态建筑”又迈进了一大步,可能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氢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

而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的电能。

B.利用太阳能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就有可能解决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可望实现可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