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22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三高考模拟专家卷历史试题一Word文档格式.docx

“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

”下列与漫画主旨最为接近的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

C.“扶清灭洋”D.“科学为第一要义”

7.“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

”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D.自然经济

8.下表为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项目

1920年产值(亿元)

1936年产值(亿元)

年增长率(%)

官僚资本

1.84

2.22

1.18

民族资本

2.51

16.32

12.41

合计

4.35

18.54

该表能够说明1920~1936年间

A.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B.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C.中国近代工业遭受挫折D.官僚资本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9.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

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

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高考资源网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D.设议会、开国会

10.近代某思想家说: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其思想主旨是

A.动员工农群众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B.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C.民众思想解放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D.推翻反动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条件

11.右图是建国后某一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封面,这一时期

A.国家重视中等教育

B.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C.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D.教育执行“三个面向”思想

12.“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是列宁对十月革命的总结,材料中的“办法”是

A.落实新经济政策B.面对矛盾的激化,进行全面的改革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XX百科”对某国政体的解释有下面一段文字:

“在开国者的设计下,总统与国会很自然地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的权力比国会大,但在一项国内政策上,总统的权力就小了许多。

在大多数时间里,双方都保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权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将受到另一方的坚决抵抗。

”这种政体设计体现了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施政原则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施政原则

C.美利坚合众国的施政原则D.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原则

14.某介绍当时欧洲各国政治与体制的书籍指出:

俄罗斯、法兰西、普鲁士等国盛行君主专制;

荷兰及西班牙已无法维持海上霸权;

而英国因开风气之先,实施君主立宪制度,君主与国会共治,国势蒸蒸日上。

该书最早可能出版于何时

A.十六世纪初 

B.十八世纪末C.十九世纪末 

D.二十世纪初

15.“商业革命在几个方面有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材料中的“几个方面”在欧洲直接体现为

①广阔的市场②必备的资金③充足的劳动力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16.被誉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A.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B.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C.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进入“滞涨”状态

D.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

17.康德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8.右图是15世纪著名画家扬·

凡·

爱克的名画《圣母与掌玺官罗兰》。

画中掌玺官脸容强悍,目光尖利,眼中倔强的线条反映出他顽强的个性。

他不像是在景仰着圣母,更像是在盯着圣母的脸看。

圣母显得贤淑优雅,仍然是哥特式绘画里的人物,但掌玺官已完全走进肖像画的现实世界了。

该画作旨在宣扬

A.人文主义B.禁欲主义

C.蒙昧主义D.神秘主义

19.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

“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

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

‘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

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

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

”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  C.直接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20.1950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有关东亚情势的演说:

“共产主义者在韩国所作所为 

,就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在10年、15年和20年前所做的一样。

我敢肯定,假如让南韩沦陷,共产党的领袖便会变本加厉,进而攻击我们邻近的国家。

”这位总统在 

演讲之后随即采取了哪一种亚洲政策

A.视共产中国为大国而采取强硬的围堵政策

 

B.不待联合国的安理会表决即断然出兵南韩

C.援助并借重台湾国民党军队协助南韩反攻

D.为避免骨牌效应而开始军援南越对抗共党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科举制规定:

“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北宋淳化三年(922年)下诏曰:

应举人“如工商杂人内,有奇人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两代科举限制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分)

材料二清代文人沈垚说:

“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

非父兄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2)概括材料所反映现象。

结合所学评述这种现象。

(8分。

提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2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杨树诚(1885—1973)河北省盐山县人,16岁时,经村人介绍到河南焦作煤矿英国人所办福公司当徒工。

由于聪慧刻苦,备受英人赞赏。

日久,他学得一手地质勘探的技术,成为华北一带知名煤矿钻探工程承包商。

民国9年,杨树诚将历年积累的资本在徐州筹建宝兴铁工厂和勘探钻务处。

徐州交通便利,是苏北、鲁西、豫东的小麦集散地,杨树诚见猎心喜,为寻求更大利润,于民国10年底筹建徐州宝兴面粉厂,是为杨氏独资办实业的新起点。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杨树诚兴办实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分)

材料二杨树诚经营面粉业,获得丰厚利润,至民国17年,集资本60万银元,来蚌埠兴建宝兴第二面粉厂,于民国19年投产。

工厂很快垄断了皖北一带的小麦,所出产价廉物美的宝兴“洋面”充斥市场,当地许多传统的手工磨坊即被取代。

杨树诚在厂内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并采取增开夜班、对工人延长工时、严格惩罚制度等手段。

与此同时,他不惜用巨款贿赂当地军政要员,甚至与一些高级将领结拜成异姓兄弟(李宗仁称其为“三哥”),以求得他们的保护。

其企业盈利不断上升。

到民国23年,仅蚌埠面粉厂所获纯利即达200余万银元,超出原始资本三倍多。

因此,杨树诚成了淮海一带著名的面粉业资本家。

——上述两则材料皆摘编自《蚌埠市志》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杨树诚的企业经营有哪些特点?

并据此指出以宝兴面粉厂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分)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徐州、蚌埠成为战略要地,杨树诚本打算将这两处面粉厂迁往内地。此时国民党大军云集徐、蚌,军队亟需面粉,李宗仁约见杨树诚:

“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三哥不可临危而退,我第五战区的军粮还得仰仗三哥哩!

”杨听罢,慷慨地说:

“好吧,我听兄弟的,厂不迁了,全力以赴,日夜开工,确保五战区的军粮供应无虞。”1938年5月,蚌埠、徐州不幸先后沦陷。至此,杨树诚的两处面粉厂已供应了第五战区的面粉计达60多万袋,这对支援江淮御敌、台儿庄会战及过境部队的军需,起了一定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抗战期间杨树诚没有内迁的原因。

(2分)

材料四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

(4)依据材料四的观点,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

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

……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

……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

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

……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

……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

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

……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

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8分)

24.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纯属侥幸,因为商鞅根本不讲变法策略,一味采用强制手段推行新法。

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变法之前,秦人的尚武精神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私斗成风。

经过商鞅变法,引导人们在对外战争中争取功名爵禄。

杀敌立功,成为秦人追名逐利的基本手段,……从而大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秦人重功利、轻伦理的价值观,表现在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轻视道德修养等方面,商鞅对此加以改造,提出实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以重刑厚赏的严密措施,把人民的力量集中到“农战”方面来。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1)概括材料中涉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分)

(2)从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商鞅变法并非不讲策略的蛮干,依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策略性”的表现。

(7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隋炀帝历来就是个争议颇多的人物。

许多小说和戏文都把他描述成十恶不赦的暴君。

阅读材料:

陕西师范大学的胡戟教授对隋炀帝做如此评价:

“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

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隋炀帝)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请回答:

(1)概括胡戟教授对隋炀帝的评价。

你对此观点持何种看法,说明理由。

(2)谈谈你对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死于中南海;

15日下午,74岁的慈禧太后在故宫病逝。

一个是被囚禁多年的皇帝,一个是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太后,两人在政治上势不两立,却在20个小时内先后去世,是巧合还是另有隐讳,百年来争执不断。

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

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

侍班官窥见上正扶奄(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

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

上闻之大恸。

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诬陷)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

太后怒曰:

“我不能先尔死”。

(11日,皇帝)心急跳,神衰,面黑,舌焦黄,而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者。

13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

“著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

14日太后懿旨:

溥仪继为皇帝;

令袁世凯等10人筹办皇帝丧礼。

1908年11月14日下午5-7时(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光绪皇帝去世。

依据上述材料推测光绪帝死亡的直接原因。

(答题提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材料一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满装卵石的竹笼,配合杩槎做成了活动拦水坝;

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顺利地在玉垒山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

在水中设立石人以观测水位等等。

——凌峰《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

材料二都江堰治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

这一工程建立在对河道、水流、泥沙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二千年来,它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枢纽所在的周边地区、以及灌区内产生任何生态与环境的负面效应,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与协调发展。

——李可可《都江堰——天人合一的典范》

(1)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的设计特点。

(2)依据两则材料,概括都江堰“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

这种设计理念有什么具体作用?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D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12分)

(1)变化:

逐渐放松了对工商业者的限制。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现象:

士商合流,四民不分。

评述:

积极:

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弊端:

官商合流易导致官僚腐败;

官僚特权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商人把资金和精力投入于科举阻碍了商业资本的扩大。

22.(16分)

(1)主观:

刻苦聪明;

善于把握商机;

在外商企业中积累了资金和经验;

客观:

宽松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

(2)原因:

资本雄厚;

技术领先,价廉物美;

实行地区垄断;

对工人剥削沉重;

寻求官员保护。

(4分,答出四点即可)

问题:

过度剥削;

官商勾结,缺乏独立性。

(3)原因:

抗战救亡;

民族资本家爱国精神。

(4)政治:

资产阶级兴起并壮大,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领导者,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经济:

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

文化:

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

社会生活:

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益趋向于近代化,与世界潮流逐渐接轨。

23.(12分)

(1)权力容易被滥用,要分权,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1分)理论影响: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律的理论基础。

(1分)实践: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中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

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2分)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

中国是君神合一。

(2分)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极力;

中国君主具有一切权力。

(2分)西方法律来自社会;

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内容:

二十等爵制;

奖励耕战;

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

(3分)

(2)表现:

变法措施顺应秦国风尚,适应秦国实际;

利用政权的力量整合传统的文化习俗,把它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

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评价:

他认为隋炀帝功绩比秦始皇、唐太宗要大。

看法:

应该全面评价。

主要功绩:

政治:

杨广率军灭南陈完成统一;

后担任扬州总管,并且平定了江南的叛乱;

即位以后,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交流;

文教:

创立科举制度。

隋炀帝是个暴君。

主要依据有两个:

第一,隋炀帝滥用民力。

第二,隋炀帝的个人品德也极差。

(2)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C.[探索历史的奥秘]

本题的答案不止一种。

比如,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理由如下:

在光绪死前十一天,皇帝不仅步行了一段路,而且还扶着太监的肩头舒筋骨,可见身体没有大的疾病,但太后却认定皇上只能“卧病在床”。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告诉太后,皇帝听说太后生病而幸灾乐祸。

一周后,皇帝的病情加重,而且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症状。

13日太后安排溥仪进宫,又以载沣为摄政王,似乎是对皇帝的死已经有了提前的准备。

光绪去世前,太后已经命人准备后事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

表现:

设计合理,顺应自然;

作用:

既能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又不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

促进成都平原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重要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