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234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docx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重点突破】

1.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则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全面发展。

(3)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大范畴,包括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包括其糟粕。

2.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彰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具有稳定性。

文化又能够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

所以,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传统文化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其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

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在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往往又放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上,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高考考查该考点时经常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等知识点联系起来。

命题角度 传统文化的继承[预测题型:

选择题、主观题]

【典例1】

(2011·

北京文综,24,4分)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

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表述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不正确。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④正确。

故选D。

答案 D

【典例2】

(2010·

江苏单科)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

这说明

(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

B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D均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

故选A。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在谈到中国戏曲发展目前面临的困境时,戏剧家郭汉城指出,时代与环境变了,而戏曲的变化却没有跟上时代,因而生存受到很大影响。

但他断言,戏曲不会消失。

为了不让戏曲消失,我们必须(  )。

①实现中国戏曲的西化发展 ②“取其精神,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要想让戏曲不消失,必须推动戏曲发展;

戏曲的西化会使戏曲失去自身特色,并不能推动戏曲的发展,排除①,故选C。

答案 C

【训练2】

(2009·

福建文综)某校高二

(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

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

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

“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 应全面分析,既要正面立论,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又要批驳错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答案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并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兴起、教育。

其中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是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的。

教育: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

②教育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1.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区别:

①内涵不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的是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的是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②强调的重点不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联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

2.如何认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文化的保存、传递,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2)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统文化的功能。

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选择这几种途径来实现的。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也在整理着文化。

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使其精华得以突出,从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

(3)教育具有吸引、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不同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

通过教育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取其精华。

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和创新,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基础。

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正在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文化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2)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

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

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比为情境。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从宏观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意将本考点与其他考点相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命题角度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预测题型:

选择题]

北京文综,25,4分)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这表明(  )。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解析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创新,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题干强调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未涉及文化的竞争,A不符合题意。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错误。

D与题意无关。

故选B。

答案 B

命题角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预测题型:

江苏单科)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

“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

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主要是表达科技进步使文化交流更便捷。

材料中没有说明科技进步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应排除①③。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

这体现了(  )。

A.新文化在发展中偏离了本土文化

B.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C.“新客家文化”已取代本土文化

D.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解析 A项表述错误,“新客家文化”没有偏离本土文化。

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对文化的批判问题。

C项表述错误,“新客家文化”并没有完全取代本土文化。

广东在本土文化基础上产生了“新客家文化”,这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具体表现,故选D。

草根是相对于主流、精英而来的。

草根文化即平民化、大众化的文化,近年来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在“百家讲坛”中用“说书体”评说历史的易中天“如日中天”,高雅文化正逐渐通过媒体和网络技术走向平民、走向大众。

草根文化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表明(  )。

A.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促进文化发展

B.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解析 草根文化“借助媒体和网络技术迅猛兴起”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草根文化的发展,故应选C项。

A、B、D三项与题意无关。

回顾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良好势头几年来,两岸青年交流日趋频繁而热络,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而多样,成为两岸交流交往中的一大亮点。

两岸新生代越来越多地积极参与交流互动,携手走上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希望之路。

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相关新闻材料,很可能成为高考命题背景。

考查本节知识时,通常出选择题,主观题很少出现。

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难度较低,考查热度一般,只要识记相关知识即可。

1.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的核心,只要价值观不变,形式怎样变都可以接受。

很多时候,我们会采用一些新的形式表达传统文化。

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是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许多符号和记忆。

这说明(  )。

A.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的,其具体内容要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D.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作出不同的文化选择

2.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其思想的实质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

这一变化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①传统文化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已基本消失 ④传统文化要因时而变,同时保留基本特征

A.①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④

4.越是科技发达、经济走向全球化,一个国家就越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之所以要重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

①传统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②没有民族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民族文化就不能丰富和发展 ③传统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传统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