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235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4第一朵杏花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1课时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

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

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

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

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

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

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2课时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

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

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

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

一丝不苟]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

(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

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5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⒈学会10个字,认识2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⒋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解疑。

⒈(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

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

(翻开印有出生石灰私自小脚丫、小手印的一页)大家看,这是某某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

现在请大家比一比。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⒉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

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⒊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在时时刻刻变化着。

今天我们要学习《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⒋师:

大家已经预习了这一课。

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今天,老师把科利亚带来了,你们来问问他吧?

CAI(出示一个小男孩的图象)生质疑。

5、教师过渡: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而且还很有礼貌,克里亚可愿意回答了。

请大家打开课文,答案都在课文里呢。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些什么?

6、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木匣,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⒉同桌互议。

⒊全班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埋木匣”的。

⒉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可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

⒊小组交流。

⒋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了解科利亚和妈妈都使用“量步子”的方法埋木匣的。

⒌指导朗读。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的。

二、中心切入,研读品味。

⒈找出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挖木匣”的。

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要求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画上问号,把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⒉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小结并板书中心议题。

⒊教师指导学生读“挖木匣”的部分。

⑴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箱子?

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挖到自己的木匣,而第二次就挖到了呢?

他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⑵在读中品味,感受科利亚的感情与情绪“焦虑——被嘲笑——冷静思考——兴奋”的变化过程。

⒋借助动画,直观呈现“挖木匣”部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及人物特点。

三、拓展内化,揭示主题。

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

你能给最后一个问句换种肯定的说法吗?

⒉导读、品悟、揭示并板书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起变化。

想一想:

你的周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⒊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周围事物在一天天的变化,你们也在一天天的长高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号,但是只要我们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面对变化着的事物,采取不同的策略。

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们呢?

6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句子,讲寓言故事;

4、懂得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理解寓意。

2、课前加强预习,以各种方法指导朗读;

课前准备:

1、道具:

表演用的尺子和短绳子;

2、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问题: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不同体裁的文章,你能举例说明都有哪些文学体裁吗?

     小说——《猴王出世》;古诗——《泊船瓜州》;寓言——《矛下盾》;剧本——《奴隶英雄》;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那么“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们学习寓言不光要了解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其道理,从中受到启发。

我们刚学了一则寓言《矛下盾》,能背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板书课题),学生将课题齐读一遍。

   3、指导书写,明确课题的意思。

    “郑”字是左右结构,右耳旁,右耳旁的弯钩可以写大一点,如果是左耳旁,写弯钩时要写得小一点,以便让出位置给右边的部分,我们做个也要学会“礼让”;“履”字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使“尸字头”要能包容里面的部分,我们做人也要学会“包容”。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按要求书写)“履”解作什么呢?

整个题目如何解呢?

“履”解作“鞋”,题目的意思是“郑国人买鞋”。

  (让学生举例说明文学体裁,帮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知识;由“寓言”导入,其实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指导书写,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又教育学生做人,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读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听录音,听听“录音”是如何读的。

(放录音,学生听录音)

   2、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互相帮助,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看哪能一组读得最好。

(小组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点)

   3、全班交流读书的情况

    小组派代表朗读——评一评,读一读——小组比赛读——个别读——挑战读——分男女生读——齐读。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同是也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读书是语文课堂上最好的学习方法,本环节采用各种不同的读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感受到成功和乐趣。

  三、说说故事,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辅导;

   2、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师生互相订正讲得不合理的地方,将课文的意思讲清楚。

主要讲清楚“先自度其足”的“度”(度量)和“宁信度”的“度”(尺码),“反归取之”的“反”(回到家里)和“及反”的“反”(回到集市);

   3、教师读一句文中的话,要求学生能讲出那句话的意思,不会的相互间可以提醒、帮助;

   4、小组内再一次相互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5、改编成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故事,讲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可以引导学生补充以下内容:

买鞋的原因,买鞋前的想法,来到集市上看到的热闹景象,没买成鞋的懊悔样,别人还有可能说的话,你对郑人的评价等。

    要求:

语句要生动,语言要得体,有礼貌。

    小组交流——派代表讲故事——评一评,作进一步的补充,使故事进一步完整——再讲故事。

   7、议一议寓意;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指导学生以“寓言通过             的故事,说明了          ,讽刺             。

”的句式来说完整的话。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看法,不求统一的答案,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1、从整个故事来看,说明做事不要太呆板,要灵活,善于变通;2、从那个郑国人忘了带尺码,说明做事不能马虎,要小心,多带点记性;等等。

                   第2课时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

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2、引入,揭题,读题,解题。

   1、学习“辕、辙”二生字(结合插图投影)

   2、解题:

南辕北辙指的是战国时有个人要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别人说他走错了,他硬说能走到。

后来比喻行动和目的不相符。

   3、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4、划分段落,明白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5、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

   6、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三、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

这个人是谁呢?

季梁劝了他几次呢?

"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

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

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6、师:

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

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7、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请同学们想象:

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五、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六、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2、师小结: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

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