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2423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Word格式.docx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战胜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战胜曹操,。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小组探讨】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

请你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曹操

黄盖诈降高傲轻敌

乘风攻敌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死伤很多

追兵掩杀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信任?

(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肯定能成功?

4、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

那么与此相反的呢?

——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索:

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开了哪些不利之处?

(3)老师深化到小组中参与探讨。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开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

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熟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终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

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探讨、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成功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行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老师归纳总结:

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

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对全校进行的沟通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探讨中,(课前看课件)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特殊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育学生初步掌握简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具体落实在: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留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索的效果;

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行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接受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探讨,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期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喜欢,促使其主动思索,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老师准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

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喜欢,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依据事情进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依据事情进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依据事情进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依据事情进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依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

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

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

他们的首领分别是:

魏是曹操;

蜀是刘备;

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

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反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

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这一战局不仅转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

交战双方是谁?

他们为什么要打仗?

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留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喜欢。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战胜。

“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

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

我们仔细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探讨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

例如:

“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

从这一岸到那一岸。

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明词语。

抵抗:

反抗的意思。

相持:

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

不估量自己的能力。

指过高地估量自己的力量。

量,估量。

计策:

应付某种情势而事先支配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

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

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

滔,漫、充满。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

调动兵力,派遣将领。

泛指调动支配人力。

调,调动。

无心应战:

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应,应付。

丢盔弃甲:

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盔,打仗时用来爱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

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

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

名义上是。

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事实上远没有那么多。

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

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

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

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

这里形容鼓声格外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老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接受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进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

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

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预备,应当单独画为一段。

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

依据这样的分析,本课应当是这样的顺序:

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预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

因此课文应当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

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

黄盖依据这些状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战胜曹军。

这是双方的战斗预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

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3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战胜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索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

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

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

赤壁曹操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索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

东汉末年;

地点:

赤壁;

交战的双方:

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

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反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狠。

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

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连续往下看。

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方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行”,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需坐船?

(“非坐船不行”)

“非……不行……”是什么意思?

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行……”是必需这样做的意思。

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

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行。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预备,把全部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

同学们,大家探讨探讨曹操这个方法怎么样?

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

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方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全部的船成为了一体,假如有紧急状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慧。

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留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

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

因为在兵力悬殊的状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

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

针对这些状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措施”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方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

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接受了火攻。

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老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关心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事实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

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了了伏笔,又避开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老师简洁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已知彼。

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打算     用火攻。

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

我们连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

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索的空间,让他们在仔细思索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依据问题思索。

请同学们仔细读书,并思索这样的问题:

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

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

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确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

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定成功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

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

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关心下得以很好的实施。

③黄盖在船靠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

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

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

“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

“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探讨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赐予肯定的正确指导,并留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诈降东南风点火追杀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

让学生按事情进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真”一词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真”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真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

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真——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真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

紧接着师生共同探讨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

可是周瑜的兵士擅长水战;

恰好有东南风;

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

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成功。

原因:

天时地利人和结果:

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战胜曹操80万大军。

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老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

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任意的吗?

(“火攻”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

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状况的正确分析和推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高傲轻敌,还实行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跑。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题4。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4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1课时

1、解题。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动手操作)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肯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索:

(3)老师深化到小组中参与探讨。

(1)曹操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