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2454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古人说的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涵

  

(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界定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

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

  人类的行为十分之八九是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交往习惯等等,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

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累。

良好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举例来说:

一个三岁的小幼儿,偷人家的东西,他的父母不直接的加以纠正,那无异是一种间接的鼓励,后来他就会慢慢养成一种偷的习惯了。

所以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健全人格打好基础。

  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

良好的习惯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

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

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习惯。

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

  根据有关调查说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一是趋早性。

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

二是渐进性。

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三是反复性。

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

“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告诫家长说:

“自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正确合理的起始教育,要比在教育的矫正工作容易得多。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

  幼儿期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主要包括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三方面的稳固的、自动化了的行为。

这时形成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有很大的惯性力量,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会自觉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动力定型。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作息定时、独立进餐、安静就寝,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讲卫生、爱整洁等,可以保护幼儿娇嫩的器官,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良好的品德习惯,如文明礼貌、友爱同伴、诚实勇敢、爱集体、守纪律等,可以发展幼儿活泼的性格,适应集体生活,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良好的认知学习习惯,如观察敏锐、注意集中、勤思考、爱提问、坐姿和写姿正确,爱护玩具和图书等,可以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启迪思维与想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素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对双胞胎男孩,15岁时双双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当人们纷纷向其母亲请教育儿秘诀时,该母亲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就抓,这就是我的秘诀”。

然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需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家长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

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幼儿,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还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

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例如:

正在上小班的蓉蓉,有一次吃饭,她把最喜欢的番茄炒蛋拖到自己的面前,不准别人吃。

妈妈告诉她这么做很没礼貌,她索性甩掉筷子不吃了。

本以为打了胜仗的蓉蓉等着妈妈哄她吃饭,没想到妈妈不仅不理她,还把菜全部吃掉,将她冷落在一边不管。

过了一会儿,她见没有转机,就主动跟妈妈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这样了,这时妈妈耐心地跟蓉蓉说:

“这样做不是一个听话的幼儿,很没有礼貌,别人会不喜欢!

”然后重新做饭给她吃。

  这“第一次”的教训不仅让蓉蓉改掉了这个毛病,从那之后,她凡事都会先让着别人。

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

  

(二)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幼儿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

蒙台梭利说:

“在幼儿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幼儿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

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幼儿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幼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比如幼儿礼貌的行为、总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幼儿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

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幼儿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幼儿就会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幼儿也爱吃什么食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幼儿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

比如:

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幼儿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

长期坚持,幼儿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幼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

当幼儿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幼儿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幼儿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幼儿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

”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相互模仿行为。

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鼓励和表扬应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

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

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去刺激幼儿,如果不加以引导,幼儿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教育如同摘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

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幼儿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四)家长要态度坚决、口径一致

  在幼儿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

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幼儿就会受到影响。

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小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小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和观点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元元在画画。

边画边说:

“爸爸坐的飞机来了。

”这时,门外传来小幼儿的喊声:

“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

”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

”奶奶说:

“行,但是你要按照你妈妈走的时候交代的那样,先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

”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

  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幼儿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幼儿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幼儿的大脑,容易使幼儿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

如果爸爸妈妈对幼儿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

幼儿园培养幼儿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幼儿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幼儿,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

  (五)巧用教育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在家园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幼儿对老师说:

“这幼儿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

”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幼儿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

这位父母苦恼地说:

“我都怕来幼儿园接幼儿,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

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

”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

父母应从改变对幼儿的态度开始。

  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

幼儿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

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

但这样的幼儿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

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时幼儿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如果父母理解幼儿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在幼儿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

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幼儿自觉地接受。

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

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三、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时期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幼儿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既能养成良好习惯,又容易沾染不良习惯,如不抓紧这个关键时期的习惯培养,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习惯,而且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的洛克也认为: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人生智力开发的特殊阶段,在这阶段时间里,脑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在健康发育,是人生的一个最敏感期,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品德和性格,都是这时期培养的。

抓好常规培养工作,不但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更可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幼儿一生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

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幼儿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该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

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

“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

“六一”幼儿节的好幼儿教育;

“七一”的爱党教育等。

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

午餐要求做到“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

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

我们教育幼儿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

”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懦弱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

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

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

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

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二)要尊重幼儿的权利和参与,让幼儿充分地参与

  在幼儿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幼儿的过程。

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

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幼儿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幼儿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幼儿们觉得:

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幼儿、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

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的。

  幼儿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

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幼儿;

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幼儿来表演一下,来装饰;

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

第四层是成人指派;

第五层是与幼儿商量;

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幼儿商量,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要和幼儿商量:

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

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

因为幼儿有选择权:

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幼儿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幼儿,慢性的幼儿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

要让幼儿自己说:

“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

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三)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习惯养成的成功体验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与其把幼儿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

自信心是幼儿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

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

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

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

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很多幼儿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来到幼儿园,这些幼儿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

自信是幼儿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幼儿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

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

信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

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幼儿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认可。

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

幼儿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幼儿营造良好氛围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

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游戏,让家长认识到家园共同教育幼儿的重要和必要。

  家长会上经常会有一些家长来跟我们大招呼,说自己的幼儿什么菜,什么点心不爱吃;

鞋带不会系,拉链不会拉等,要求教师不要强求自己的幼儿。

因此家长会上我设计了“我帮妈妈巧打扮”“能吃的小兔”等游戏。

游戏时我又有意识地把生活能力强的幼儿与生活能力弱的幼儿安排在同一组比赛。

当能力弱的幼儿给妈妈穿衣扣不上扣子,穿鞋带不系鞋带,而看到别人打扮好妈妈时,急得不得了;

看到同伴又快又干净地吃完了饭菜时,更是手忙脚乱。

于是有的幼儿就埋怨妈妈平时什么都不用他做,什么也不教他做。

通过次类活动,许多家长认识到包办代替的后果,在家也让他参与劳动,自理生活了。

在这以前,我们曾在家长会上强调要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偏挑食等,可家长们却不大放在心上,反而认为,我们做老师的怕麻烦才让幼儿自己做。

通过此类亲子活动游戏,使家长们悟到了游戏的真谛,并取得了家长们的支持配合。

  

(二)多渠道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共育的良性氛围。

  为让家长比较全面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状况,以实现家园共育,要尝试利用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

  1.联系本。

我与家长建立了家园联系本,每周把幼儿们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告诉家长,并请家长把自己的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和在幼儿园感到高兴和不高兴的事记录下来告诉老师。

家园联系本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任务意识,而且有利于家长更详细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习惯与点滴进步。

  2.家园栏。

为了让家长对幼儿在园的行为习惯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我还建立了一个家园栏,这里面有幼儿提出的问题,也有家园沟通的信息。

我们就这些内容互相探讨,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3.照片展。

我还经常展示幼儿在一些活动中的照片及相应的文字说明,让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也就更相信幼儿园的教育,更乐于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从而形成家园的良性循环。

  (三)挖掘家长教育资源,推广经验,促进家庭之间互动的交流。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家长不仅仅是帮助者,支持者,而且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通过沟通与协商,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引入到幼儿园的经验中来。

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我们就请家长在家长会上交流,或用文字写下,贴在家园栏中,把在家庭教育中的好方法,好经验介绍给其他家长,让大家相互学习。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

家庭、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

但长期以来在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下,大家误以为幼儿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存在,陷入了幼儿教育的误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