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507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基础调查、规划和研究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四)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五)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

六、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

(二)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三)实行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职责

(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七)建立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方法

七、附则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28万km2,全省总人口3798.51万,省内山高、坡陡、降雨频繁。

由于受地理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易发区,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8个,面积达37893km2,占全省面积的21.5%,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的毕节、六盘水以及黔北等地;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16个,面积11512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4%,主要分布于黔中、黔西南、黔东南等地,自1993年以来,全省发生较严重的地质灾害2406处,造成866人死亡,2449人受伤,毁房68000余间,毁坏耕地12000公顷,经济损失达21.5亿元,还严重威胁贵阳、印江、铜仁、思南、沿河、大方等7座城市,威胁学校152所。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为活动的增加,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每年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危害,严重地影响并制约了贵州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活、生产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1年-2015年)、《贵州省国土总体规划》(2000—2020年)、《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近年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规范》的总体布署,2015年前争取省内190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得到防治,基本改善全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力争使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国内达到较高的先进水平。

《规划》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和任务,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宏观性、指导性、政策性的文件,是各地、州、县(市)编制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规划期共10年,划分为近期与中期,近期分两个阶段规划到2010年(第一阶段为2006-2008,二阶段为2009-2010年),中期规划到2015年。

纳入本次规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危险性大、规模大且危及500人(含500人)以上的致灾体,共计192处(含22所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

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向东部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形成三级阶梯。

第一阶梯分布于普安-织金-毕节一线以西,高在在1600m以上,以中山、高中山和峰丛山地地貌为主,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强烈,相对高差多在500m以上,山体坡度大,多在30-50°

第二阶梯分布于安龙-贵定一线以下,高程1000m以上,以低中山、峰丛山地、峰丛谷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多在200-500m,山体坡度20-40°

东部高程一般在800m以下,多为低山、丘陵,相对高差一般小于200m,山体坡度一般大于30°

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南、北低,经向形成南北两面斜坡,地形起伏大,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1m,最低点在黎平县东部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m,全省最大高差2753m。

二级阶梯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差小,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小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则起伏大,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省内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山高坡陡,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但因贵州地形复杂,气候也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原山地和深切河谷地带,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降水多有差异,多年降水量平均值在850-1600mm之间,由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渐减少,下半年降水强度最大,且强降雨频度大,南部日降水量达50mm的暴雨多在4天以上,日最大降水量极值达336.7mm。

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较多,尤以降雨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典型。

贵州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苗岭为省内一级分水岭,全省河网密布,长度10km或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共有984条,占河流总数的91.6%,河网密度平均每100km2河长17.4km;

贵州河流多发源于西部高原,水流方向受地势与地质构造条件制约,由二级地势阶梯分别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呈扇形展布,多数河流上游河谷开阔、中洲湍急、下游河谷深切,岸坡陡峻,相对高差300-700m,河流山区性特征明显,季节性河流涨幅大,冲刷强烈,易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地质条件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地层岩性组合复杂。

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层序大多连续,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其出露面积达93373.75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1%,几乎遍布全省,并与软质岩地层相互产出,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

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加之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中,地壳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硬质岩石与软质岩石的不利组合,在地貌上形成陡崖和斜坡,是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的高发地区。

西部地区含煤地层大片分布还易引发滑坡、崩塌、山体开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东南部的变质千枚岩、板岩风化后强度很低,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山间河谷、盆地及丘陵、缓坡地带,常有红粘土、软土、粉质粘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泥炭、淤泥、砂砾石层等软弱堆积层;

红粘土、淤泥亲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常引发地裂缝、滑坡、滑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省内各种褶皱和断裂构造很发育,因此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褶皱紧密和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带,常是地质灾害易发部位。

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共发生较严重的地质灾害2406处,造成866人死亡,2449人受伤,毁房68000余间,毁坏耕地12000公顷,经济损失达21.5亿元。

截止到2005年,全省调查到的地质灾害点7903处,其中直接威胁人民生产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5834处,543709人受胁,其灾种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大类(附图1)。

(1)滑坡

滑坡是省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灾害,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省内目前共有滑坡(含不稳定斜坡)隐患点4558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75.65%,其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引发因素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特别是与强降水密切相关,但是近年来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数量在明显地增加;

滑坡所处地层岩性多为碎屑岩或砂岩、灰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及玄武岩和浅变质岩分布地区。

所处构造部位大多为褶皱紧密,断裂发育,并且人为活动强烈的地区。

(2)崩塌

省内目前共有崩塌隐患点595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9.88%,多为岩体崩塌,且以中小型为主。

其诱因主要为自然因素,

但近年来,随着道路建设,采矿活动的加强,人为活动引发的崩塌大幅度上升。

主要发生于地形陡峻的陡坡或陡崖地段,所处部位常见断裂及节理发育,褶皱紧密。

(3)泥石流

省内产生的泥石流以水石流为主,其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省内目前尚有泥石流隐患点154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56%,但由于泥石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周期性,泥石流的隐患点远大于目前调查到的数量。

引发因素主要是强降水(特别是大—暴雨),少数物源为人为活动所致。

主要发育于碎屑岩类及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玄武岩、浅变质岩分布,断层密集的中山峡谷地带,大多于每年的5-9月发生。

(4)地面塌陷

主要分布在水城盆地及遵义县龙坑,省内共发现岩溶塌陷和采空区陷隐患点171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84%。

岩溶塌陷的诱因也以人为活动为主(开采地下水和矿井疏干地下水)。

近年来,由于采矿业的迅速发展,省内塌陷已由原来的以岩溶塌陷为主,演变为采矿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为主。

在省内西部及西北部等煤矿主采区,地下形成一定的采空区后,其顶板位移变形常影响到地表,造成地表的开裂和塌陷现象。

(5)地裂缝

经调查,省内现有地裂缝隐患点547处,占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9.08%。

其诱发因素以工程活动为主(75%),其中由采矿引发地裂缝占其地裂缝总数的73%,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六盘水、兴仁、普安、纳雍、织金、金沙、安顺等采煤活动强烈地区,其余地带零星分布。

地裂缝在规模上以中小型为主,裂缝宽1-20厘米,长可达数千米,在上部为硬质岩体,下部以软弱岩层的软弱基座斜坡中多易发,在大面积采空区地裂缝较为发育。

(1)地质灾害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十五”期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640起,287人死亡,183人受伤,经济损失近3亿元。

平均每年发生300起左右,平均每年50余人死亡,隐患点平均每年新增加200起左右。

(2)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率在明显增加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镇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地质灾害将会日渐突出,不合理的规划选址和工程设计、不合理的工程切坡等工程活动,将导致地质体失稳因素的增加或加剧,地质灾害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3)矿区地质灾害日渐突出

随着西部大开发,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随着“西电东送”煤矿开采的迅速发展,矿区地质灾害将日趋严重。

(4)公路、铁路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仍高居不下

“十一五”期间,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公路、铁路建设工程中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会逐渐增加;

同时,伴随着水力资源的开发,河流岸坡可能重新失稳而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持续、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和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人与自然地质环境的协调共处,在现有条件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地遏止地质环境恶化。

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调查、监测(群测群防为主)、治理为主要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1、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2、以常规治理为主,常规治理与应急治理相结合。

按规划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常规治理,对突发性的情况紧急的地质灾害可不按规划要求实施应急治理。

3、统筹规划、讲求实效,重点突出,分步实施。

4、坚持监测预警为主,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相结合。

5、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

6、坚持谁诱发、谁负责原则,自然原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由政府出资治理。

1、总体目标

2006-2015年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行政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掌握全省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

初步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报成功率;

发挥并调动各方面的作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能力与水平,努力使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整治,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构建处置快捷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和信息平台。

2015年底前争取省内的192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得到治理,38694户227194人、22所学校、多家企事业单位等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和危害。

到2015年,基本改变本省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使本省的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力争使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国内达到较高的先进水平。

2、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06-2010年)

①完成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②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

③完成全省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容量研究,编制贵州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

④初步建成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及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⑤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构建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平台。

⑥完成34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项目。

⑦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①建立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

②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体综合开发(包括矿山地质灾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危害较严重并需要治理的致灾危险点得到有效治理。

③完成99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治理项目。

本《规划》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采用以下原则:

1、以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为基础,根据已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各地州市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

2、单元的划分主要以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及其影响范围综合确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相结合。

3、易发区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定性分析为主,突出主要灾种,综合命名。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命名:

采用“地名+主要灾种类型+易发程度”命名。

根据以上原则,将我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和低易发区(C)三级,按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灾种和易发育程度共划分为34个亚区,其中高易发亚区8个、中易发亚区16个、低易发亚区10个。

所谓低易发区,只是从面上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小一些而也,低易发区中,也会有一些高易发的点(如陡崖部位等)或线(如河流或交通沿线),中易发区更是如此。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的毕节、大方、纳雍、织金、水城、盘县,黔北的赤水、习水、桐梓,黔东北的石阡、印江,黔西南的兴义、贞丰一带,面积37893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5%。

按特征和主要灾种共分为8个亚区。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主要分布于黔北正安~绥阳旺草~遵义,黔中瓮安~贵定~平塘,黔东南天柱~黎平~榕江以及黔西南普定~紫云~罗甸一带,其它地区有少量分布,面积115124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4%。

按特征和主要灾种共划分为16亚区。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主要分布于务川、风冈~湄潭、绥阳~遵义、余庆~黄平、龙里~惠水~长顺以及安龙等地带,面积23111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1%。

该区大部分地带为碳酸盐岩地层,地形较平缓,地质环境条件较好,总体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低。

局部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带,引发地质灾害危害的程度高或中等,按地域共划分为10个亚区。

各区基本特征见表。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表(表3-1)

易发程度

代号

名称

面积

(km2)

特征简述

A1—1

道真忠信~正安格林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

1250

以侵蚀剥蚀、溶蚀中山、中低山地貌为主,海拔900-1600m,最大高差900m,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出露有寒武、志留、奥陶、二叠、三叠等地层,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夹碳酸盐类岩石,地质环境脆弱,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A1—2

赤水~习水寨坝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

3660

地貌为低中山、低山,最大高差1200m,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出露有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等地层,以碎屑岩类岩石为主,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A1—3

石阡~思南~印江~沿河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

3422

地貌为剥蚀、侵蚀、溶蚀低中山及低山,最大高差1500m,出露有寒武、志留、奥陶、二叠、三叠系等地层,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以碎屑岩类岩石为主,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如思南、石阡、沿河县城均存在滑坡群。

A1—4

兴义品甸~雄武滑坡崩塌高易发亚区

2023

地貌为侵蚀、溶蚀中山、低中山,最大高差700m,出露有二叠、三叠系地层,以碎屑岩类岩石为主,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A3—1

桐梓松坎~仁怀茅坝~大方~纳雍~盘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高易发亚区

23921

地貌为侵蚀、溶蚀中山、中低山区,最大高差1200m,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出露有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等地层,主要为含煤碎屑岩地层,煤炭资源丰富,是贵州省煤炭主要分布区,地质环境脆弱,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A3—2

贞丰鲁贡~册享

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亚区

2615

侵蚀、溶蚀中低山、低山地貌,地形切割大,最大高差1000m,出露有石炭、二叠、三叠系地层,以碎屑岩类岩石为主,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A3—3

务川红丝~务川丰乐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亚区

810

地貌为侵蚀、溶蚀低中山,最大高差1200m,出露有寒武、奥陶、二叠、三叠系等地层,以碎屑岩类岩石为主,河流发育。

现状地质灾害发育。

A4—1

水城盆地岩溶塌陷高易发亚区

192

地貌为溶蚀盆地,最大高差900m,出露有石炭、二叠、三叠系地层,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区内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生桥、伏流、地下河等分布广泛,地下水埋藏浅。

小计

37893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表(续表3-1)

B1—1

威宁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3355

高中山地貌,最大高差为700m,出露有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系地层,以碳酸盐、碎屑岩类岩石为主,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2

毕节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2445

低中山地貌,最大高差600m,出露有寒武、奥陶、二叠、三叠、侏罗系等地层,为碎屑岩、碳酸盐及碎屑岩夹碳酸盐类岩石,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3

习水~仙源~永安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1405

侵蚀低中山地貌,最大高差400m,出露有寒武、奥陶、二叠、三叠系等地层,为碳酸盐岩及碎屑岩岩石,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4

正安~绥阳~遵义~瓮安~贵定~平塘滑坡崩塌中易亚区

27420

低中山、低山河谷地貌,最高大差800m,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出露地层有寒武、石炭、奥陶、二叠、三叠系等地层,地质结构复杂,以碳酸盐类岩为主。

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5

贵阳~安顺~平坝~清镇、金沙安底~黔北~阿弓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14040

低中山地貌,最大高差400m,出露有寒武、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系等地层,以碳酸盐类、碎屑类岩石为主,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6

盘县刘官~响水、晴隆~威舍、紫云~罗甸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16045

低中山、低山河谷地貌,最大高差900m,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出露有石炭、志留、二叠、三叠、侏罗系等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7

丹寨~三都~独独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4962

低中山地貌,最高大差500m,地形起伏较大,出露有寒武、泥盆、石炭、二叠等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1—8

三穗~台江~雷山~荔波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7490

中山、低山河谷地貌,最大高差达1500m,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出露有寒武、石炭、志留、二叠、三叠系等地层,为碎屑岩及碳酸盐类岩石,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简表(续表3-1)

B1—9

天堂~洋溪~羊场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

2720

中山、低中山地貌,最大高差达800m,地形起伏大,出露有寒武、石炭、志留、二叠等地层,为碎屑岩及碳酸盐类岩石,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B3—1

威宁黑石~哲觉滑坡、崩塌、泥石流中易发亚区

1085

为高中山地貌,最大高差500m,出露有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系等地层,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岩石,岩性组合差,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3—2

赫章院子~大银~妈姑滑坡崩塌、泥石流中易发亚区

1385

高中山地貌,最大高差700m,地形起伏大,出露有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系等地层,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地质灾害较发育,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3—3

道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