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563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应从经济角度上去分析。

材料中“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也说明了这点。

“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3、恩格斯说:

“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其含义是()

A.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含义和性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故选C项。

C

4.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

A.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类平等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

D.打碎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枷锁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就是《十日谈》,在这部书里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扬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故选A项。

5.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选A项。

6.“因为罗马教会闯入了人和上帝之间,成为人与上帝交通的障碍,所以让我们去掉一切可能再成为这种障碍的东西;

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教士。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

A.马丁•路德B.彼特拉克

C.达•芬奇D.但丁

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否认教皇和上帝的中介作用,故A项正确;

彼特拉克、达•芬奇和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与材料无关,故B、C、D三项错误。

7.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在理性上多么高贵!

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潮是()

A.基督教神学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D.信仰得救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扬了人的高贵和尊严,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潮,故选C项。

答案C

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解析:

题干中的主张应为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该观点挑战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

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因此A项中的“解放”、B项中的“动摇”、D项中的“荡然无存”的说法不合史实,故选C项。

答案:

9、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由“14~15世纪”“身心发展并重”“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等可知,维多里诺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特征,也说明文艺复兴影响了教育,故A项符合题意,排除D项。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基督教作品”说明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而仅凭题干材料无法说明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排除B、C两项。

10、西方学者布克哈特曾说,如果不是宗教改革运动挽救了教皇政府,谁能说出教皇政府本身的命运将会怎样?

对他的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以挽救教皇政府为目标

B.宗教改革促进了基督教的新发展

C.宗教改革对教皇政府没有产生冲击

D.宗教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思想运动

宗教改革的目的是纯洁教会,建立适合新兴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新型教会组织;

改革的结果是确定了“教随国定”等原则,产生了很多民族化的新教会,这说明宗教改革不但冲击了原来的教皇政府,而且也促进了基督教会的新发展。

A、C、D项说法错误。

11、有学者指出:

“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这里的“质的变化”是指()

A.弘扬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与文化

B.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宣扬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思想

D.将宗教信仰与抨击专制相结合

解析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性质上有别于封建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

B项只是其表面现象;

C项违背了文艺复兴的宗旨;

D项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12、刘祚昌教授认为:

“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天主教会,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从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为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不能印证材料主旨的是()

A.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宗教理论

B.宗教改革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开始

C.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D.宗教改革形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

宗教改革促成了教会的分裂,新教的出现,促进了资产阶级宗教理论的形成,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宗教改革前资本主义生产时代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宗教改革“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活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宗教改革“有力地削弱了封建统治”,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武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重金钱名位,而不注重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苏格拉底

材料二、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

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三、……信徒的获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提出的伦理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的社会思潮。

《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

(3)根据材料三,说明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1)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2)问主要以材料中的时间为突破口进行回答。

第(3)问主要根据教材相关知识来回答宗教改革的影响。

(1)主张:

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探究的重要问题;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提倡善良的道德,知德合一。

(2)社会思潮:

人文主义。

原因:

再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信心。

(3)宗教改革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唯有他一人具有罢免与复任主教之权。

……

(8)唯有他一人享有使用帝王仪仗之权。

(12)他有[上帝]所赋予废黜帝王之权。

(18)他所批准的判决,除他自己以外,不得由任何人撤销。

(19)教皇本人不受任何人审判。

(22)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将永远不犯错误,《圣经》可为证明。

——《教皇敕令》(1075年)

材料二、我尽可能厉行清规戒律。

我习惯于蜗居在乡下,清算着我的罪孽;

我一遍又一遍地忏悔;

我一丝不苟地照规矩苦行,而且我的意识保持着自省……我尝试着用人类的药方——人的传统治愈良心的疑虑和困惑,越使用这些药方,我的良心里滋生的不安和忧虑就越多。

——马丁•路德

材料三、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

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自此以后,上帝又从壁垒森严的神龛之中回到人们的心灵,复又成为欧洲信心与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将欧洲文明带上了一条近代化之路。

——《文明启示寻: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原因。

(2)为解决心中的疑虑,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的新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1)问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原因,从材料一中“唯有他一人”享有的权利表明教皇专权并享有特权,材料二对教会清规戒律持怀疑态度。

(2)问针对教皇特权与繁杂的圣礼制度,马丁•路德提倡“因信称义”,确认《圣经》的权威。

第(3)问由材料三信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

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可知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出现,宗教仪式得到简化,依靠信仰得救得到人们的认可。

第(4)问材料四强调了宗教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欧洲近代化。

(1)不满教皇专权;

不满教会特权;

质疑教会的清规戒律。

(2)提出信仰得救;

《圣经》至上原则。

(3)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

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

(4)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15、意大利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

意大利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意大利的)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

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按某些方面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除雷奥纳都及其他几个人而外,都不尊重科学——尊重科学那是十七世纪以来大多数重要革新人物的特色……不过他们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的多。

历史学家贵查第尼在1529年写道:

“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了……尽管如此,我在几任教皇教廷中的位置,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

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缘故,我早已像爱自己一样爱马丁•路德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四、为什么一百三十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

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德国人把这一孔泉眼给堵上了。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人则发现了去印度的航线。

……从此,尼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东西贸易的必经之路。

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并最终导致教会的分裂。

……对于意大利来说,教会分裂意味着财源的枯竭。

——(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

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对于科学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人的威信”指什么。

其“替代教会的威信”有何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造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的原因及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4)据材料四,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衰落的原因。

(1)题,根据材料一“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可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由“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可知控制城市的大商人家族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家提供了赞助。

(2)题第一小问态度,由材料可知“都不尊重科学”;

第二小问“古代人的威信”,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可知这指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第三小问作用,文艺复兴动摇了罗马教会权威,传播人文主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3)题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三“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可见他们既憎恶教会的腐败,同时又接受教会的公职和馈赠;

第二小问局限性,由“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可知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由“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可知同封建势力存在密切的联系。

第(4)题,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宗教改革导致意大利财源枯竭,经济衰落。

(1)原因:

意大利的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

控制城市的大商人家族赞助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家。

(2)态度:

并不尊重或不重视科学。

“古代人的威信”:

指的古代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作用:

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3)原因:

既憎恶教会的腐败,同时又接受教会的公职和馈赠。

局限:

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运动;

同封建势力存在密切的联系。

(4)原因:

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导致意大利财源的枯竭及经济的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