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86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Word格式.docx

阅读本课前言导入新课。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

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一、战国七雄

教师:

我们讲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时提到“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统一”。

到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你能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吗?

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七雄的位置。

1.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势力在晋、齐两国取得胜利,也表明战国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

2.七雄争战的特点

比较《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①找出两幅图的不同。

②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相比,战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有哪些新的特点?

④著名战役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不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主要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教师讲解: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不仅过程不同,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

体现在战争中,就是以逼迫对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为主(也曾把若干小国吞并)。

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全国的政治。

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为主,战国政治是“兼并”为主。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过程中,逐渐走向统一。

3.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

从中你发现七雄争战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由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过渡:

由七雄的此消彼长和秦国的崛起,引导学生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导入下一个主题——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司马迁评商鞅: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商鞅是不是“刻薄”的人呢?

他在秦国遭受恶名是不是应该呢?

让我们进入商鞅变法的学习。

首先,商鞅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呢?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它们反映了什么?

生:

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刚才说过,秦国处于最西边,在七个大国中,相对落后,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连会盟都很少让它参加。

总结一下商鞅变法的背景,分别是牛耕的推广、铁器的普遍使用、秦国国力相对较弱。

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社会进行变革,较弱的国力也迫使秦国必须变法图强。

于是,秦国国君秦孝公广发求贤令,商鞅到了秦国。

商鞅是谁?

他姓公孙,卫国人,也叫卫鞅,后封为商君,故称为商鞅。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秦孝公时期的奴隶主老李,请大家帮助他解决烦恼。

烦恼一:

老李的私田面积越来越大,日夜担心私田会被国家没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如何解决老李的私田问题?

直接给老李。

但是这样做国家有什么好处呢?

国家可以收税。

反过来说,如果国家向私田征了税,是否意味着国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这样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老李的私田又保住了,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总结起来,就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烦恼二:

老李到了魏国,魏国人一听说他是秦国人,纷纷表示出鄙视和不屑,都说秦人是野蛮人,秦国是落后、边远的地区,没资格与东方六国为伍。

老李有种深深的挫败感,真希望秦国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

这里涉及“国富”和“兵强”两个问题。

如何让秦国富起来?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如何让秦国军队强起来?

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可获得田宅和爵位。

但是当时秦国还有一部分人不需要生产和军功一样能继承爵位,这样很不公平,怎么办?

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烦恼三:

老李要到秦国边远地区看望亲戚,到了当地想买两尺布作为礼物送给亲戚,可是买回来却发现短了许多,老板却很真诚地说绝对没有短斤缺两,老李很纳闷。

回程时遭遇一群恶霸,钱被抢光了,老李气不过,报了官,可是官员不得力。

据说边远地区经常发生类似事件,老李吃了回哑巴亏,甚是郁闷。

烦恼三老李遭遇了哪几个问题呢?

买的布短了许多,路上遇到恶霸,官员不得力。

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统一度量衡,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实行户籍制度,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请大家将教材第3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齐读一遍。

(学生齐声朗读)

大家思考,新法实行后,秦国社会各阶层会有何反应?

新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又能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会得到地主、商人、农民、军人的支持,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由此可知,变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请观看一段视频,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播放视频《大秦帝国》片段)

视频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原因?

人民的支持,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

变法成功了,对秦国的影响在哪里呢?

大家通过两段材料进行概括。

使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现在大家对商鞅是不是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呢?

再来看看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略。

每位同学的观点都很不错,这也说明我们一定要从两方面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片面。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为了解决四川成都附近的防洪、灌溉问题,修建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多媒体课件展示《都江堰示意图》,播放视频,展示都江堰的工程原理,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2)都江堰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主持修建者是谁?

(3)你认为李冰治水的思路是什么?

(4)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么解决的?

(5)都江堰的结构是怎样的?

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

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水运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经受了2008年的大地震。

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教师提问:

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人间天堂。

因此,人们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之国”。

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使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导学案附答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

导学案附答案

一、明确目标

1、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及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改革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    取代。

2、国家:

在十几个诸侯国中   、   、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3、七国争战:

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著名战役有   、马陵之战、     等。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

1、背景: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

公元前       年

4、主持人:

     任用主持变法。

5、内容:

(1)政治上:

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        买卖;

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摇役;

统一     。

(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

使      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      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

公元前   年。

2、主持人:

蜀郡郡守

3、地点:

成都附近的

4、组成:

(1)渠首:

鱼嘴、      、飞沙堰。

(2)灌溉网。

5、功能:

     、灌溉、水运等。

6、影响:

建成之后,     成为沃野,被称为“”。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四、展示交流成果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五、巩固拓展

1、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

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

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A.承认土地私有B.编制户口,加强刑罚C.奖励军功D.奖励生产

2、改革是兴除利弊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建立县制B.奖励耕战   C.轻徭薄赋D.废除旧贵族特权

3、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这是因为李冰()

A.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B.兴修灵渠,沟通两大水系

C.治理黄河,杜绝了水患  D.修筑都江堰,造福于民

4、.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B.诸侯争霸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百家争鸣

5、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

            导学案答案

一、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1、韩、赵、魏。

田氏。

2、齐、楚。

“战国七雄”。

3、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秦。

1、铁制农具、牛耕。

地主阶级。

3、356

4、秦孝公、商鞅。

5、县制、户籍。

(2)自由、耕织、免除、度量衡。

(3)军功。

4、秦国、战斗力、统一全国。

1、256。

2、李冰

3、都江堰

4、宝瓶口

5、防洪。

6、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春秋时期:

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

它的特点是争霸。

战国时期:

兼并战争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争。

它的特点是兼并。

2、经济:

生产力发,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上层建筑变革,亲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军事:

诸候争霸与兼并。

 文化:

百家争鸣

三、展示交流成果

1、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3)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斗争.

四、巩固拓展

1-5  CADCDDD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运城市东康中学期中考试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

A.秦国B.魏国C.齐国D.楚国

2.孝义市期中质量检测地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资源,下面是小明在学习哪一历史阶段所参考的地图(  )

A.西周B.春秋

C.战国D.秦朝

3.山西省实验中学期中考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的潮流,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农民的出现

C.大量荒地的开垦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4.山西省稷山县期末考试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  )

A.商鞅变法B.长平之战

C.楚庄王称霸中原D.合纵与连横

5.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

6.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7.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

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  )

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8.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灵渠D.大运河

9.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  )

A.大禹B.李冰

C.商鞅D.诸葛亮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

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2)材料二中变法内容最能得到哪些阶层的支持?

除材料所述内容外,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今天,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1.A 2.C 3.A 4.C 5.A

6.C [解析]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其军事上的改革为: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结合题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7.A [解析]题中“没有凭证”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8.A [解析]根据题干“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可判断出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9.B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中的“四川成都平原”和“涓涓清流”可判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是都江堰,这是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

10.[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材料一可知,商鞅主张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材料二中内容直接与农民和士兵相关,其他内容和作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

这次变法对我们今天改革的借鉴意义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商鞅。

按实际需要治理国家,不必因循守旧。

(2)农民和士兵。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统一度量衡等。

(3)积极影响: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制定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