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309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

《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课土地荒漠化.doc

“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

备课:

11.7

授课:

11.14---11.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为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的成因

1.概念

2.成因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

 

自然因素物质基础:

地表物质沉积物多

 

动力条件:

风力作用

 

人为原因

典型地区

危害

过度樵采

缺乏能源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

干旱的绿洲的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

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

旱作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二)荒漠化的防治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

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

2.怎样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三大核心内容?

学生交流发言:

①“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这一结论依据的是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进程,加重着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并且人类活动在其发生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根据自然规律规范人类的行为,才能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防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既然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去防治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土地都应作为我们防治的对象,由此将它们确定为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

[板书]1.防治核心:

人与自然的协调

2.核心内容:

预防、扭转、恢复

学生阅读并分组讨论:

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表,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模式,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在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应当怎样做?

学生交流发言:

①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模式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荒漠化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②实际上以上核心内容包括了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三个阶段。

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危险此是发生阶段;地表植被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的20%以下此是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则是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50%以上。

这样学生也就明白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荒漠化土地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类型、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

③若使荒漠化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到位,最终实现荒漠化的整治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措施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系统包括:

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领导决策;加强荒漠化的技术咨询和科技投入;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门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

④预防的第一原则是预防重于治理。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课本表4.1中列举的几种地理现象可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

因而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重视地方参与是我们应当遵循的第二原则。

当地人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利于防治荒漠化的技术、措施,如新疆的坎儿井。

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与他们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因而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鼓励当地社区参与项目的规划、决策和实施。

在制定整治方案时,既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要考虑到社会现状,还要有制度、组织、资金等问题。

[板书]3.荒漠化的整治模式

(1)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3)建立健全和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4.主要原则:

(1)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2)     重视地方参与——关注地方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承转进入第三个问题治理措施和经验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给学生展示材料——沙坡头的治沙“绝招”,并讨论治沙的关键性措施是什么?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实现?

学生交流发言:

措施

[板书]1.措施: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

老师点拨:

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适宜在西北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主要有三类:

一是肉质植物,如图4.14中的a类植物,这种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备大量水分,接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暂短的降水过程中收集水分;二是根系庞大的植物,如图4.14中的b类植物,根系庞大并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三是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如图4.14中的c类植物,这种植物的叶片强烈缩小和退化,以减少叶面的蒸腾,如梭梭、柠条和沙拐枣等根系庞大的植物是优良的固沙植物。

[板书]2.优良的固沙植物:

梭梭、拧条和沙拐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堂练习:

怎样理解“消除贫困是制定有效防治荒漠化战略和对策的核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

由于人为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防治核心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看到了治沙治穷、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发展之中,既控制了沙漠化的蔓延,又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一条良性循环的新路。

尽管有这么多新措施,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的措施都能立竿见影,让咱们的环境马上就变成人间仙境。

我们要给大自然恢复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