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372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葛朗台与严监生形象比较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再看严监生,也和葛朗台一样节省,家里有十多万银子,可是“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病到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舍不得银子买人参吃。

葛朗台及严监生“节省”的行动皆出自于吝啬的本性,他们“节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积累更多的钱。

而最能让我们看清这两个吝啬鬼本色的当属对二人临终表现的描写。

正如巴尔扎克所写:

“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特别灌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而葛朗台直到临终前还不忘表现他对金子的执着。

“当本堂神父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他那双显然已经死去几个小时的眼睛,一见十字架、烛台和银制的圣水壶,忽然复活,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些法器,鼻子上的那颗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

当教士把镀金的受难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让他吻吻上面的基督时,他做了一个吓人的动作,想把它抓过来,而这最后的努力耗尽了他的生命;

他叫欧也妮,尽管她就跪在他的床前,他却看不见。

欧也妮的眼泪淋湿了他已经冷却的手。

‘父亲,您要祝福我吗?

’她问。

‘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

’”对葛朗台来说,金子好比用来吊命的人参,他看到金子立马就复活了。

而最经典的当属从这位本来不相信来生,只相信现在的吝啬鬼中说出的最后一句话,“到了那边向我交账”。

这位吝啬鬼做了一辈子金钱的奴隶,一直到死,他对于金钱的执着,让人不寒而栗。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

‘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一个垂死的人,临终前想到的既不是自己的亲人,也不是对生命的留恋,仅仅是对两茎灯草耿耿于怀。

吝啬到这个地步,除了严监生,不作第二人想。

二、克己与克人

一般说来,即使再吝啬也不会对自己吝啬,但葛朗台与严监生显然都是例外。

而同为吝啬鬼的两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严监生主要只是对自己吝啬,而葛朗台对自己和家人都吝啬到极点。

从二人对待亲人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葛朗台的妻子和女儿欧也妮过的就如女佣一般的生活,一家人的缝缝补补,全由他们负责。

欧也妮想要给母亲绣一条领子得挤出睡觉的时间,还得想借口从父亲那骗取蜡烛。

每天的面包和食物也是由他亲自派发。

只有到十一月一日才能搬到炉边去干活。

到了三月三十一日就得熄掉,不管是春寒料峭还是深秋阴冷。

就是女佣也会比这好些吧。

葛朗台对待妻子已不能用“吝啬”一词来形容,而是达到了虐待的程度。

葛朗台夫人总穿一件绸衣,按照习惯,必须穿一年。

他限制妻子的零用钱,连别人送她的私房钱,也要想方设法刮走,直到刮完,才让妻子安静几天。

妻子病重,他虽请了苏缪城最负盛名的医生,但他关心的是:

“是否要花不少的钱呀?

需要吃药吗?

”而不是询问病情。

他希望妻子好起来,担心的确实妻子死后就要班里财产登记。

对待女儿也是同样。

当他得知欧也妮把金子给了她的堂弟之后,勃然大怒,竟然把她关在房子里好几个月,并吩咐只给她面包和清水,没有火烤。

在太太去世后,他还叫欧也妮签下了放弃继承母亲遗产,并把财产共同财产交给他打理的协议。

葛朗台的侄子夏尔曾对欧也妮说过这样的话,“他要有钱,就不会让我父亲死,也不会让你过这种清苦生日子。

总之,他完全是另一种活法。

”这位年轻人显然是不够了解他的这位叔父。

即使他的父亲没有自杀,以葛朗台的性子,也是绝不会帮助自己的兄弟偿还债务的,即使他很有钱。

从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把侄子打发走,用低价来骗取已经落难的侄儿的首饰就知道。

在葛朗台的身上根本看不到一点人情味。

在他的心目中,金钱高于一切。

他的亲人包括他自己都不重要。

金钱就是上帝,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不停地聚敛金钱,他对金钱有种变态的膜拜。

相比之下,严监生对家人的态度简直可以用慷慨来相容了。

虽然家里舍不得卖肉,但每常小儿子要吃时,会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来哄他。

他的妻子王氏每年有三百两银子的私房钱,而且他从不过问她在哪里用。

妻子病重时,“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他把王氏当作贤内助,曾掉下泪来说“:

如今丢了我,怎生是好”。

妻子死后,他“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当他的哥哥严贡生惹上官司跑到省城去时,是他帮忙花钱打点,帮他了了官司。

对待妻子王氏的两位哥哥,严监生也并不吝啬,他不仅将妻子留下的银子和首饰曾送给了两位舅老爷。

还听赵氏的话,在妻子死后,把其私房钱送给他们作赶考的盘缠。

严监生对待周围的人是说不上吝啬的。

在这一点上他有葛朗台有着显著的区别。

三、守财与敛财

同为拥有巨额财富的守财奴,葛朗台与严监生对待自己的财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两个人一个仅仅知道守财,而一个却能想方设法敛财。

葛朗台从他的丈母、太太的外公以及他的外婆那继承了三大笔遗产,数目之大,没有一个人知道。

但葛朗台不同于这三个爱财如命的老人,“一生一世积攒钱财,就图关起门来看个痛快”,他爱财如命,一方面守住已有的财富,另一方面则想办法扩充财富。

葛朗台在理财方面可说是一名有经验的老手。

他总能抓住一切机会来扩充自己的财富:

占公家的,占别人的,占佣人的,占妻子女儿的。

他善于窥测方向,耍弄手腕,在政府拍卖教会土地时,他看准了共和党监卖官凶狠而贪婪的本性,便拿出四百路易去行贿,“就三钱不值两钱的,即使不能算正当,至少是合法的买到了区里最好的葡萄园、一座老修道院和几块分种田”。

他很会开辟财源,多方牟利:

掠夺土地、倒卖黄金、放高利贷、搞公债投机、做股票生意,他样样都干样样得手,他的投机事业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

凡是到了手的钱,就决不让它外流,除非是能赚回更多的金子。

总之“敛财”和“守财”,对葛朗台来说一样重要。

而且为了敛财,葛朗台不择手段,根本不在乎他发财的行径是否会给他周围的人带来直接。

苏缪城的人无一不被他那“钢铁般的利爪”、“彬彬有礼地抓过”,甚至远在巴黎的他弟弟的债主们,他也像猫玩老鼠似地耍弄着他们,“把他们拧过来、滚过去,揉捏一阵,叫他们跑来跑去,出一身臭汗,满怀着希望,一下子又急得脸色发白”,只是为了自己能不出一分钱也能挣得一个好名声。

而相比之下,严监生理财的手段则远远不如葛朗台。

对待财产,他才去的主要是“守”,同样是继承的家业,严监生却只知道死死的守住家产,靠收取地租来谋财,虽然十分的节省,但这也只能让他的钱财不至于像他哥哥严贡生那样早早的被挥霍殆尽而已。

祖宗的遗产在他手里一天天减少。

就是他不死,也只能是坐吃山空。

与葛朗台相比,严监生根本不会理财,但不同的是,他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并无不良后果,充其量他也只不过是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方面过于节省了些而已。

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显著区别。

个性特征

葛朗台与严监生不同的行为表现背后所表现的是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

同样是吝啬,二人的个性特征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这两个人一个狡诈冷酷、唯利是图,一个却是胆小谨慎、自视低下,却又不乏温情。

葛朗台的冷酷从他对待亲人那近乎是虐待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

在他身上根本看不见一丝温情的影子。

为了敛财,他不择手段,连妻子和女儿的钱财也要想方设法的占据,更不要说是不相干的陌生人了。

他的哥哥自杀,侄儿因此伤心,而他面对这最圣洁的丧亲之痛,竟然能说出“这孩子真没用,把死人看得比金钱还重”这样的话来。

他的冷酷可见一斑。

妻子重病,他关心的并不是妻子的病情,而是一直担心要是妻子好不了,就得做财产登记,比起妻子的病来,那才是能要他命的事情。

他不为自杀的兄弟还债,来挽回他的名誉,想的却是要借此机会,不花一分钱来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

而从葛朗台敛财的手段中,我们又可以看见他的狡诈。

为了追求黄金、占有黄金,他在投机活动中采取了极其狡猾的手段。

巴尔扎克写道:

“讲起理财的本领,葛朗台先生是只老虎,是条巨蟒:

他会躺在那里,蹲在那里,把猎物打量个半天,才一跃而起,扑上去,张开钱袋的血盆大口吞进大堆的金银,然后安安宁宁地躺下,好像一条蛇吃饱了东西,不动声色,冷静非凡,不急不忙的消化。

”他一生中只吃过一次败仗,从此他学会了一套本领与人做生意总是态度暧昧,假装口吃耳聋,引得对方无意之间中了他的圈套。

他还善于利用矛盾,从中渔利。

他在索漠地方得意的一手就是利用带格拉森和克卢索两家为欧也妮的明争暗斗来坐收渔人之利。

葛朗台的这些狡诈手段使他成了一个叫人敬畏的人物。

他吝啬贪婪,却不贪图享受;

他装聋作哑,却狡猾奸诈;

他聚敛守财,善于投机;

他无视亲情,只关注利益;

他无视上帝,只崇拜金钱。

他就是这样一位冷血无情、永无餍足的守财。

与葛朗台的阴险狡诈相比,严监生则显得胆小谨慎,甚至自视低下。

先前说道他对待周围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慷慨,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的胆小谨慎。

因为他深感自己势孤力弱,孤立无援,所以要靠舍财来得到周围人的支持。

遇到事情时,严监生更多地是“舍钱”,用金钱来平息纠纷,融洽关系,培养感情。

正如书中说到的,他虽有钱,却胆小。

当哥哥惹了祸,他官差前来之时,他不敢轻慢,既留他们吃饭又拿钱打发他们。

还把两位舅老爷请过来商量,听了他们的话,又办酒又塞钱又求人,一刻不停的将官司料理平息。

他的正妻王氏病重,叫他把赵氏扶正,他却要把;

两位舅老爷请来,说是要有凭据。

一方面,他对这两位舅老爷是有顾忌的,要得到他们的首肯才敢把赵氏扶正。

另外,他也怕家族里的人阻止,要得到两位舅老爷的支持。

之后他对妻舅们更是多次请酒送银送财物,显得很重亲戚情谊。

实际上如此不下千金的慷慨相赠,充分表明他的不自信。

严监生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卑微,所以他做事处处小心,恐怕做得不周全得罪了人,金钱也就成了他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武器。

他再三笼络两位舅爷,一是因为自己未进学,功名低,想借两位有功名的舅爷为自己撑门面,以此与霸道的严贡生抗衡;

二是自己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而严贡生有五个“像生狼一般”的儿子,自己势单力薄,需要亲戚们的照应。

总之,严监生虽吝啬,但多是克己不克人;

他重视金钱,但并不痴迷;

与人交往,不吝惜钱财;

他虽胆小谨慎,对妻妾子嗣却充满脉脉温情。

深层原因

同样被人称为吝啬鬼,葛朗台和严监生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特征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并由人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塑造。

一个人的行为处事原则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实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同样,葛朗台与严监生的个性特征也与他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此外,二人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还受到了作者创作意图即文本语境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

葛朗台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在这时期,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斗争几经反复,最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猛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向共和军供应一二千桶白葡萄酒,就得到了某所女修道院的一流草原;

拿破仑执政时,他担任市长,修了几条不错的公路与其产业直接相通,登记房地产时,也只交了很少的税。

总之,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给葛朗台为代表的大资产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生命力注入到他身上,造成了他贪婪吝啬而又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

毕竟“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在葛朗台所生活的时代里,资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实际上的统治地位、所以,在他身上有着与旧式剥削者最根本的差别:

在资本主义风气的熏陶下,他已经懂得了商品流通和投机的诀窍。

每一个子儿到了他的手上他都要想方设法地使之有所“出息”。

在他身上既守财奴吝啬也有高利贷者的冷酷、贪婪,更有新兴资产阶级的狡诈精明和冒险精神。

他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旧式高利贷者向新型的土地、金融资产阶级的过渡。

而严监生生活的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在这个时期考取功名能使文人命运发生奇迹般的转变。

走读书进学这条路是当时成了文人最有前途的选择。

严监生生活在这一时期,自然也会迷恋上功名,没有进学,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这就是那一时代对他产生的影响。

在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了社会普遍的风气。

许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年累月苦读圣贤书,为的是有朝一日成为“人上人”。

科举已成为文人实现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理想的敲门砖。

士人之间还存在着森严的等级。

首先,未进学者卑贱,进学者尊贵,低贱者必须服从尊者。

其次,功名高者地位高,功名低者地位低,这在称呼、就座、写帖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此外,正途出身与异途出身不同,正途出身是指通过国家级正规考试的读书人,异途出身是指通过特别考试或花钱买来的名号。

以上观念已完全渗透到社会细胞中,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严监生就因为是在科举文化的阴影下觉得自己的身份太低下,活得太卑贱。

严监生病重时向王德王仁托孤时,吐露了肺腑之言:

“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的气。

”他之所以胆小谨慎、自视低下,是因为没有进学。

这种萦绕在心中未曾进学的情结与天生胆小怯懦的性格融合在一起,决定了严监生卑微的人格。

二、文本语境

葛朗台《欧也妮·

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一部得意之作。

他曾在写给韩斯卡夫人的一封信中说道:

“《欧也妮·

葛朗台》是我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我很满意。

《欧也妮·

葛朗台》与我以前所写的作品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

在这本名著里,巴尔扎克以他非凡的笔触,塑造了葛朗台这样一个异常贪婪、狡诈、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守财奴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披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丑恶的金钱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发家的血腥历史和卑劣手段。

这与巴尔扎克在此之前所写的作品相比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确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巴尔扎克之所以能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以及对金钱关系之丑恶描绘的淋漓尽致,有着他人所无与比拟的细致和精彩,这与于巴尔扎克白己早年经商失败,四处碰壁以及饱受过高利贷者的压榨和催逼应该是有关的。

正因为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情冷暖深有体会,才能塑造出这一系列丑恶而立体的人物吧。

爱钱如命的葛朗台,为了金钱围绕在葛朗台一家身边的带格拉森和克卢索家族等等。

整本书的重点就是一个“钱”字,围绕这个钱字,作者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丑恶的金钱关系揭示的淋漓尽致。

葛朗台的命根子是钱,人们对他投以敬畏的服光,把他的一言一行奉为金科玉律,是因为他的钱多到谁也不知确数,而人们争相奉承、追求欧也妮,也正是因为她是千百万法郎的唯一继承人。

那些有资格进出葛朗台家的人们,每晚都如蝇逐臭般地聚在那里。

他们表面上彬彬有礼,毫无邪念,背地里却各有谋算,勾心斗角。

而老于世故的葛朗台对这一切是再明白不过了:

“他们看中我的钱,为了我的女儿到这儿受罪。

”不过,葛朗台心里却另有打算:

“我的女儿,休想。

我就利用这般人替我钓鱼”。

“利用两家的假殷勤而占足便宜的葛朗台,是这一幕的主角,有了他,这一幕才有意义。

单凭这个人的脸相,不就象征了法力无边的财神,现代人的上帝吗”。

作者正是要靠塑造这样一系列追逐金钱的不乏夸张的形象来向世人阐释:

这就是在以金钱为轴心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样,吴敬梓早年曾热衷科举,但在弱冠之年考取秀才后屡试不第,最终看透了功名富贵。

他以自己坎坷的经历和半生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成《儒林外史》,其目的就是要控诉科举制的罪恶及对人性的异化、扭曲。

在此书中,作者塑造了一批被科举制异化的“儒林群丑”,如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发榜那天,正抱着一只鸡在集上换米做早饭,听说中了举人,竟高兴得发了疯。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揭示了能使文人地位权势、财富发生巨大变化的科举制腐蚀人心的本质。

严监生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不是钱积得不多,而是在科举文化的阴影下自己的身份太低下,活得太卑贱。

控吴敬梓对士人世界的丑恶腐朽和科举观念的可悲可鄙有深切的感受,可以说《儒林外史》就是他愤世嫉俗之情的一种外化。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这种“一朝及第,鸡犬升天”的巨大变化,使大部分读书人的精神和存在发生了异化。

他们被科举的怪圈弄得神魂颠倒,承受着这个强大的异已力量的播弄、造就和毁灭。

科举制更使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

王德王仁两秀才一口一个纲常伦理但恋金钱惧权势不敢仗义执言;

严贡生倚仗自己是“被学台题了优贡”的贡生,就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横行乡里。

他强圈别人的猪,强要别人的利息,为了赖掉船钱设圈套讹诈船家,并在弟弟严监生死后无耻地霸占了二房产业。

整部《儒林外史》几乎就是一幅儒林文人的百丑图。

结合文本语境可以看出作者安排严监生这一人物出场,主要是为直笔展示严贡生的种种丑恶行径,曲笔披露科举的虚伪和对人性的强烈扭曲。

结语

严监生与葛朗台是世界文坛中具有吝啬特征的两个人物典型,人们常常将之相提并论。

但两人在相似的行为表象下,精神实质是大相径庭的。

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文本语境中,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

严监生既慷慨又吝啬的矛盾行为取决于他自视低下、胆小谨慎的卑微人格,葛朗台的吝啬冷酷来源于他唯利是图的攫取人格。

参考文献:

1、吴敬梓:

《儒林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巴尔扎克:

葛朗台高老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顾鸣塘、陶哲诚、凌松:

《儒林外史》精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5、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第4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