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402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总目标是: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价值观

(2)技能、能力(3)知识。

围绕两大目标,《新版课标》的修订强化了以下理念:

1.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新版课标》框架的构建,遵循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开展学习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

学习内容基本是沿着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思路展开的。

这样的构建改变了多年来《思路品德》课依据“德目”构建内容的方式,也较好地解决了原《社会》课,按学科“板块组织”的问题。

这样组织构建内容的优势在于,它符合一般状态下的学生生活和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基于他们的经验开展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关注周围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现象,形成更健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整合、丰富内容;

同时也有利于突破学习方式的单一性,改变单纯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进而指导学生在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课程标准》在设置上,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儿童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

有道德和社会性水准之上,而是在复原儿童生活本来面貌的基础上,使他们的道德和社会性水准有所提高,从而体现出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3.积极引导儿童自主发展

发展自我,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但同时也需要必要的引导。

因为尊重儿童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尊重儿童的生活,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准确理解、对自我的合理把握。

为此,课程所追求的不仅是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当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

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

这是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个什么人?

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随之而萌发相应的情感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新版课标》遵循儿童这种形象认知规律,精心构建教学体系,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学习活动中,达到知行统一,情感与态度的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课标》中的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

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同时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面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可以做出合理选择。

三、《新版课标》的实施建议

学了《新版课标》,拿到新教材,?

有的老师感觉是“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身边的生活事件,鲜活有趣,学生喜欢。

而“不好教”,则是觉得内容平常真实,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

其实,这是用旧观念看新教材。

以往我们总把教材当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材即知识”。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呈现的一切。

对于新教材,那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已很难行得通,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地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需要合理地选择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由此可见,《新版课标》对教师充满挑战,要求教师成为可以帮助学生链接各种信息的“猫”,实施新版课标,我们应体现以下几点:

1.基于生活。

新课程关于"

生活"

的理念大致可以表述为:

"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

,这种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渠道得到体现和实施。

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

教学即生活"

和"

生活即教学"

的观念。

一方面,要"

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

另一方面,要"

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要为儿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

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

美好生活"

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

2.立足主体。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自行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善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愉快进步。

3.强调两全。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别性,体验性,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既重视“知识”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

4.重视生成。

要想真正把握课标,必须较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灵活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同时重视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灵动的,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敏锐地捕捉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自然灵活地利用课堂生成,碰撞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因此,教师要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巧妙驾驭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5.关注细节。

细节,体现的是课堂的真实,我们关注细节,实际上就是关注课堂资源,关注学生主体。

发现细节就是发现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灵魂,把握细节就是把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细节彰显品质,细节决定成败。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

因此,把握了细节,你就真正掌握了课堂,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以成为我们走进孩子,引领孩子的最好资源。

6.有效评价。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使用具有激励性、目的性、艺术性、多元化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更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发展。

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好“度”。

既要客观公正,又具体明确。

既不能一味批评,也不能无限表扬。

评价时要言之有物,千万不能用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

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或无原则的粗暴批评,都无益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决不可取。

正确有效的评价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总之,面对《新版课标》,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注意自身角色转变,让自己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宰者变为引导者,?

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育者变为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与新版课标一路同行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

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

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我在成长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

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1.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等活动。

搜集生活中宽以待人的故事。

了解因嫉妒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

3.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4.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

扮演冲突情景下的角色,由小组或班级进行评析。

5.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

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

6.可以举办“吸烟、酗酒和沉迷游戏机危害大”的板报。

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

8.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产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

我与家庭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

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

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

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

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3.通过询问,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家庭开支的情况。

5.召开“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

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6.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观察自家周边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与学校

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

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5.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6.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7.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8.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1.尝试绘制教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平面图和上学路线图。

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

访问并向同学介绍老师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

3.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5.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

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

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6.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7.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会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定规则。

8.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

我与家乡(社区)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6.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7.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8.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

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1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1.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的比赛。

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

3.以图片和讲故事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

4.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

5.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商业场所及商品的价格变化。

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

6.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

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知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

开展模拟活动,学习为到达指定目的地,选择安全合理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

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

9.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观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

了解社会和人们对老人和残障人群关怀的事例。

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10.列举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

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

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我是中国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