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418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docx

历史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综合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

材料二:

资料卡:

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

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

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材料四:

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答案】

(1)社会风气:

厚葬。

物质基础:

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

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

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

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

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

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可以看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

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2.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太宗:

“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

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

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

(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

(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其中的“中华”指汉族。

“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

(3)依据材料三中“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是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由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称。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友好交往,而不是战争与对抗,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如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3.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

(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

【答案】

(1)郑成功。

(2)评价:

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

“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观察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将该疆域图所属朝代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A”内。

(2)请将该朝代的都城名称填写在答题卡图中方框“B”内。

(3)据图指出该朝代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

【答案】

(1)A框元。

(2)B框大都。

(3)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疆域图所属朝代是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都城在大都。

(3)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管理上的特点是设置行省,管理方式多样。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多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

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

(1)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隋初,人口,三千多万”“隋盛时,四千六百多万人”分析概括可知,隋朝时期人口激增;“垦田,由一千九百多万多顷到五千五百多万顷”可知,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由长安太仓到含嘉仓、洛口仓”说明了粮仓丰实。

(2)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隋朝繁盛时期,人口激增,垦田在不断扩大,粮仓丰实。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朝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3)依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两千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依据题干“北通涿都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表述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

所以材料二评价者对大运河持的态度是:

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

“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

【答案】

(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

鉴真有远大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

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7.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教育事业也因此发展,文学艺术繁荣。

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

日本、大食、天竺等国纷纷遣使到唐朝……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

“历史上,唐代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

”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

材料三:

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所说,列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答案】

(1)科举制

(2)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货币(交子或会子等纸币与铜钱并行)流通普及、火药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先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主要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了科举制。

(2)依据材料信息“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

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在朝廷做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

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给传统的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唐代大量外国人留居长安;外国人受到比较平等的对待;外国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外国人可以在朝廷做官;外国人可以和中国人通婚;外国文化受到尊重与接纳。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等。

8.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

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

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答案】

(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意是说:

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10.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1)清政府后来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2)从材料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政策的表现。

【答案】

(1)闭关锁国。

(2)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限制上。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清朝统一台湾后……关闭了其他海港。

”结合所学知识,闭关政策: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规定外国商人一切商务均需通过少数特许“行商”之手,对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实行限制等。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之一是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沁园春·雪》中对我国古代一些帝王的评价。

(1)请你写出词中提到的唐宗是谁?

(2)请你结合相关史实对唐宗进行评价。

【答案】

(1)唐太宗。

(2)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许多有作为的大臣,并完善各种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改革赋税制度。

注重减轻老百姓服役的天数,规定可以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法律上,宽省刑法,减轻对人民的处罚,在《隋律》的基础上编写《唐律疏议》。

所以唐太宗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唐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

(2)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许多有作为的大臣,并完善各种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改革赋税制度。

注重减轻老百姓服役的天数,规定可以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法律上,宽省刑法,减轻对人民的处罚,在《隋律》的基础上编写《唐律疏议》。

所以唐太宗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的城墙都是沿着山脊的脊背修筑,因为山脊本身就好似一道大墙,再在山脊上修筑城墙就更加险峻了。

——摘自罗哲文《古迹》

(1)据图指出明长城的东西端点。

(2)小历认为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东)端点:

鸭绿江边;(西)端点:

嘉峪关。

(2)判断:

同意。

理由:

长城修筑时借助当地地形地势而建;在险要处建立军事要塞;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并修建相连的道路,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的修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可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