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50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1课冬天的礼赞傲雪梅花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

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

(生答)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

(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这些梅花美不美?

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

为什么?

(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

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

(情境导入——激趣)

二、赏析、探究

(一)赏梅:

(多媒体展示)

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2150年的历史。

活动一: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生长习性

颜色

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

1.梅花的生长习性?

它有哪些颜色?

2.梅花的形态特征?

(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

1。

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

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

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

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二)咏梅

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展示咏梅诗词:

毛泽东词《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咏梅(毛泽东)梅花(王安石)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墙角数枝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凌寒独自开。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遥知不是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

从这些诗词里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什么特性?

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些文人们笔下的宠儿呢?

生讨论回答:

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

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

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学生讨论得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师简介)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三)画梅

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

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

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

(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

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

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

(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三、体会、实践

1.认识文房四宝。

2.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

(教师演示)

传授小知识点:

用笔:

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

干、湿、浓、淡等。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四、展评、拓展

1.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借助梅花的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意境,并能独立完成一幅梅花创作。

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的韵味,用生动的线、形,在宣纸上画出高洁挺拔的梅花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国画用具等。

学具准备:

自制小册、小报、国画用具、课本等。

一、讨论、引入

1.展示部分学生课余搜集成册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小报;

2.学生自由畅谈搜集的素材,并说说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梅花给自己的感受,老师予以充分肯定(学生互相交流、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二、体会、实践

3.线条的疏密。

4.花瓣的聚散和朝向。

5.勾花与点花。

(二)教师演示,学生体会。

(三)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画家作画的精彩过程,学生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

(通过欣赏大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四)学生尝试画梅,教师巡回指导。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或有关诗歌、散文,大胆进行创作。

(教师进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亲自体会画梅的乐趣。

三、展评、讨论

展示部分国画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

评价建议:

1.构思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用线是否流畅、大胆?

3.笔墨韵味的效果把握的如何?

(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以物寄情”是中国传统绘画里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同学们还知道梅花有哪些朋友也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呢?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

松、竹、梅四君子:

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

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同学们知道有关这些花卉的画家吗?

(生答)(多媒体展示部分佳作)

(由梅花拓展到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兰、竹、菊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

那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外练习,在学画梅花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尝试画一画这些题材。

我会把同学们的这些画作举办一个小型画展,大家有兴趣吗?

教学拓展:

*熟悉对象

对所画对象仔细观察,了解它的生长规律和组织形态,可让学生大胆作画,反复体会。

*借鉴传统

中国绘画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初学者要多看历代名家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精华,让学生多搜集名画作品,走“以法致道”之路。

*重视书法练习

古人曰“书画同源”,因为中国绘画精神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通过练习书法,提高对笔性的了解。

*提高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宝库,它与“四君子”画交相辉映,让学生上网搜集与“四君子”有关的文学、诗词、散文等,汇编成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教学参考资料

书籍:

《国画梅兰》“青岛梅园”

附:

《梅花三弄》内容简介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

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

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宋代尚流传。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

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

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

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旋律,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

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

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

符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

接着便是乐曲。

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

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

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

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

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