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177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本章内容

时间:

19世纪初至19世纪七十年的历史

线索:

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三股进步历史潮流(政治领域):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兴起。

②族主义运。

;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

本章内容主线:

资本主义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

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广泛兴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本章主要构成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扩展

1、英国工业革命

(1)含义:

(略)

(2)工业革命的条件:

(3)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标志②各项发明③棉纺织业→采煤→冶金→交通运输④1840年前后,英基本完成,其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2、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

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

②由于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高利贷阻碍工业革命发展的进展

(2)美国②18世纪晚期开始。

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

②条件优越:

资源、市场、环境、劳动力、技术和经验等使其发展迅速,有许多发明,特别是标准化生产方法。

(3)德国:

①19世纪早期开始②但分裂严重阻碍其进程。

(4)俄日:

19世纪中期开始

(5)影响工业革命扩展的主要因素:

经济、地理等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资本主义

1极大提高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

3使劳动力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5资产阶级的力量的日益强大,资产阶级的自由改革运动兴起,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对殖民地

受到殖民者的掠夺;客观上落后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进行冲击,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及瓦解(不考略)

三、19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

(1)共同的原因:

由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清障碍,加快发展步伐。

(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

(2)重大事件:

1俄1861改革(原因、措施、影响)

2美国内战(原因、经过、影响)

3德国统一[原因、条件、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影响]

4意大利统一(原因、经过、影响)

5日本明治维新(背景、措施、取得成功的原因)

四、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人运动的兴起

(1)原因:

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为了改善自己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欧洲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工运需要理论;汲取人类成果。

(2)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略)

3、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第一国际

(1)条件: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运和民解运动走联合;马、恩理论。

(2)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与工运相合的产物,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联合斗争的新阶段。

4、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尝试——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失败;临时政府对内对外政策。

(2)措施:

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

(4)意义:

(略)

五、列强的扩张和民族解放运动

1、列强扩张:

原因(略);概况(略)

影响:

(1)对资本主义影响(原料市场、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对亚、非、拉的影响(二个方面)

2、亚洲革命风暴

(1)原因:

(2)性质:

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属旧式农民起义。

(3)领导:

农民或封建王公贵族。

(4)重大事件:

略(5)意义:

思考:

19世纪前70年代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地变化,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试概述其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也可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支概括)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本章内容

时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

线索: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但发展不平衡加剧,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②帝国主义对加紧瓜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发展

③资产阶级下无产阶级矛盾加深,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本章主要构成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含义:

2、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含义:

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

实质: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垄断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发展→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集中→垄断

3、垄断组织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

4、垄断组织的影响:

(1)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3)国际垄断集团保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1、美国(特点——托拉斯帝国主义)

(1)发展情况:

速度快;1894年第一;重工业为主导;步入垄断阶段

(2)发展原因:

环境;资源;西部开发;欧亚移民;内战后;外资。

2、德国(特点——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1)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快;速度仅次于美,居世界领先地位。

(2)发展原因:

统一;资金(赔款);矿藏;易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3、英国(特点——殖民帝国主义)

(1)发展情况:

速度缓慢,降至第三位;造船和金融重;垄断地位失。

(2)缓慢原因:

设备旧;资本输出国外;拥有广大殖民地能获高利。

4、法国:

(特点——高利贷帝国主义)

(1)发展情况:

有发展,但缓慢;19世纪末,工业生产降至第四位。

(2)缓慢原因:

农业落后,市场狭窄;小企业大量存在限制了新设备和新技术有采用;普法战争影响;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

5、俄国(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发展情况: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2)落后原因:

封建农奴制一残余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6、日本(特点——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1)发展情况:

1885年,工业革命高潮;20世纪初完成;政府保护。

(2)迅速的原因:

明治维新;对外战争;明治政府的作用。

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1、矛盾

①根源②表现

(1)三对基本矛盾

(2)其它矛盾(3)两大集团

2、帝国主义战争①美西战争②日俄战争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掌握大战的原因、双方阵营、性质、三条战线、三个阶段、战役、大战后果)

五、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和亚非民族民主运动

1、亚洲:

(1)日本吞并朝鲜的过程

(2)亚洲的觉醒(背景、含义、事件、新特点)

2、非洲:

(1)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主要形式

(2)主要事件:

埃及抗英;苏丹马赫迪反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

3、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形成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的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原因:

资本主义具有开放性和扩张的特点

(3)评价:

使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陷入更加落后的壮态。

六、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1、原因:

阶级矛盾;工人阶级人数猛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表现:

(1)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涨

(2)第二国际建立

(3)列宁主义的诞生

①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条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

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列宁主义诞生

从1903年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维主义。

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思考题:

1、试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西欧与亚洲两大地区经济、政治的总体发展趋势各有什么特点?

造成其经济发展不同点的根源是什么?

下册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本章内容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一战后——三十年代)

2、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选学内容略)

本章主要构成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1)俄国已经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2)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3)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及政党的成熟(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十月革命有胜利

(1)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两个政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主要政权,掌握各级权力机构;

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工农武装支持,是革命新政权的萌芽。

(2)列宁发表《四月提纲》(3)七月事件(4)十月革命的胜利

3、共产国际的成立(1919、3成立于莫斯科)

性质:

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

4、意义(见教材)

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政治方面:

建立新的苏维埃国家制度。

各民族权利平等,废特权。

2、经济方面:

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外交方面: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3、军事方面:

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

三、向社会主义过渡

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制定的实施(目的、主要内容、新在何处、意义)

3、苏联的成立:

1922年(一根兰索套二只俄)

四、社会主义建设(1925——1936)

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内容: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进口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采用行政手段保证积累投资

(3)为什么具有这个特点①制度不同②历史历程不同③经济基础不同

3、三个五年计划:

①1928年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②取得的成就

4、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必要性:

(2)它取得哪些成就(3)存在哪些问题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惩问题(问题的表现;如何看待问题)

五、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1、1936年宪法

(1)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特征及评价(见教材)

3、对斯大林个崇拜的盛行

4、大清洗运动

(1)原因:

①国际环境复杂②主要矛盾错误分析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④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后果

(2)后果:

(见教材)

思考题:

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俄国(苏联)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本章内容

1、“凡——华体系的建立”2、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摆脱危机采取不同道路

4、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

本章主要构成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各国新分割世界的意图

2、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①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目的:

削弱。

内容:

疆界;殖民地;军备;赔款)

②对奥、保、匈、土和约

③国际联盟:

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①建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的新秩序,使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

②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这个体系不能持久。

3、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

(1)为了缓和日、美、英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争夺霸权,而发生矛盾。

(2)内容:

①《四国条约》②《五国公约》③《九国公约》

(3)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

②美取得与英相等制海权,又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4、“凡——华体系”评价:

①实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

②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③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④但体系内矛盾重重,最终被打破。

二、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特点:

来势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4、教训:

①繁荣与危机总是密切相关,要确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潜在危机

②经济发展中,要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③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责任和义务,加强合作,遏制危机,不能自保。

三、罗斯福新政——美国摆脱危机的道路

1、含义2、措施(见教材)3、特点: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5、评价:

(1)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但很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教材第33页第一段最后四行)

四、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条件(历史上、客观上、主观上)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法西斯统治政策(特征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积极扩张)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思想上;军事上;外交上)

五、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历史上;经济危机打击;军部势力发展)

2、建立标志:

广田宏毅上台组阁。

3、统治政策(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六、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背景;

2、结盟:

(1)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3)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七、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反动的侵略扩张

1、日本侵略中国2、意侵埃塞俄比亚3、德干涉西班牙4、德吞并奥

5、德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八、各种国际力量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

1、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亚非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朝鲜、埃塞俄比亚)

3、国际进步人士援助西班牙工和国

4、英法美奉行绥靖政策(国际对日本;对意大利;对德意侵西;慕尼黑阴谋;大战爆发后的“奇怪战争

5、苏联从反法西斯到避战自保

(对西班牙的援助;集体安全努力;与德签条约;东方战线)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1、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1)1939年9月1日,德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2)1940年4、5月德进攻北欧、西欧,占丹、挪、卢、荷、比等国。

(3)英法军队举行“敦刻尔克大撒退”

(4)1940年6月德对法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6)1940年秋,德对英国发动“不列颠之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1)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大战进一步扩大。

(2)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1942年夏——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3)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场结束

(2)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3)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4)1945年5月8日,德正式答签订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

(5)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合作

1、建立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

②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③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促成了世界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成立的经过:

①美国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等国援助。

②1941年罗斯福和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美英也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

④1942年26年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宣言》,标志反法斯同盟形成。

3、作用:

(略)

4、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

(1)1943年冬,中、美、英三国开罗会晤,发表《开罗宣言》

(2)1943年冬,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通过对德战中一致行动,战后合作,并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3)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盟军开始两面加击德军

(4)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军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5)1945年夏,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7)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影响

1、原因

(1)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各种矛盾

(3)英法的绥靖政策

(4)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

2、性质: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

(见教材)

第四章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战后国际力量的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日本经济军事实力下降

(2)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原因:

远力战场,损失小;“租借法案”不但大量供军伙,也推动本国工业生产;大战期间向英国等援助,使欧洲黄金流入美国)

2、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1)苏联的强大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3)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成长

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历史背景:

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2)雅尔塔体系的确立①含义

②确立的过程:

A:

二战中召开的一系会议确立了原则

B:

二战后的实施:

成立联合国;审判战犯;划分势力范围。

(3)对雅尔塔的评价

①进步性:

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把苏联和美国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

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

②局限性:

它是建立在美苏均势基础上的,是美苏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由于双方社会制度、对外方针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世界的分裂和两大阵营形成。

③它使近代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2、两大阵营的对抗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冷战”的含义:

②美国采取“冷战”的原因

③冷战的主要内容:

A:

丘吉尔的反苏反共演说——冷战序幕

B:

杜鲁门主义——开始标志C:

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运用D: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E:

分裂德国,扶植联邦德国

(2)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①形成原因:

形成根源:

战后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强

根本原因: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直接原因:

冷战的加剧

②形成标志: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1)争霸局面的背景:

(2)争霸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

特点: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时刻,战略优势在美

缓和与紧张的事件:

(见教材)

与中国关系:

中美:

美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敌视社会主义制度。

中苏:

中苏关系恶化。

原因:

苏推行霸权主义和苏企图控制中国。

②第二个阶段: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

特点: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入为守

苏攻的原因:

经济实力增长,扩张野心膨胀,推行同美积极进攻战略。

苏攻表现:

欧洲集结重兵,处于对峙;在亚洲出兵阿富汗,威胁中国。

美守原因:

六七十年代经济增长趋于缓和,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美守表现:

一是从越撤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与中关系:

中美:

建交,实现正常化。

原因:

与苏处守势,调整战略。

中苏:

进一步恶化。

原因:

与美处攻势,在亚洲积极扩张势力。

③第三个阶段:

(80年代中后期)

特点:

美对苏采取强硬态度,苏转向全面收缩

美攻表现:

军事上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排挤苏势力,军备上重质量和技术,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拖垮苏的经济。

苏收缩表现:

放弃争夺军事优先作法,转为裁军;从阿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放弃70年代的扩张所得;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与中关系:

中美:

时好时坏,台湾问题矛盾突出,原因:

美霸权主义。

中苏:

改善与中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

与美争权力不从心,放弃争夺军事优先作法,实行全面战略收缩。

三、50至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演变情况

(1)恢复时期(二战后到50年代初):

西欧和日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原因:

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高速发展时期(50——70年代)

原因:

①加强经济合作②第三次科技革命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1973年——1975年)

根本原因:

基本矛盾直接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石油危机

(4)滞胀时期(70年代到80年代)

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与通膨胀同时并存。

(5)低速发展时期(80年代以后)

2、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霸主地位动摇

(1)经济稳定发展原因:

①利用霸主地位,拓展世界市场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新兴工业③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2)霸主地位的动摇

①原因:

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冲击美国霸主地位,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②表现:

经济上竞争,美元为中心货币体系崩溃;政治上日本与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西欧经济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共同原因

(1)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

(2)充分利用美国援助

(3)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4)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4、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1)——(4)与前面相同

(5)实行非军事化,可把有限期财力物力,全部投入经济建设

(6)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8)联邦德国人民辛勤劳动

5、欧共体的成立

(1)成立原因:

苏的威胁日日益严重;美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大国之间保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发展经济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2)目标:

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作用:

6、战后日本经济

(1)原因:

改革;扶持;非军化;外向经济;科技;教育;美订货

(2)表现:

60年代世界经济第二位;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

(3)警惕:

6、矛盾与问题(见教材)

四、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战后初期的苏联:

经济恢复的原因;存在的问题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建立的共同原因

(2)政权性质(3)政治经济体制问题

3、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

4、社会主义阵容的形成

5、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苏联二十大;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作用、失败原因)

6、东欧的变革

(1)东欧变革的共同原因

(2)南斯拉夫的改革(内容、作用)

(3)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内容、结果)

(4)匈牙利事件和改革(事件原因、改革内容,改革作用)

(5)布拉格之春(背景、内容、结果)

(6)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