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29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x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

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北京的春节

2

1.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腊八粥

2

小青蛙

3

藏戏

1

习作

2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能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通过书写提示,提高书写速度。

5.背诵《长歌行》。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20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

“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

”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

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板书:

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

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

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

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

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

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板书: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

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

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

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明确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板书: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

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

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

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除夕:

喜庆、团圆;正月初一:

悠闲、快乐;元宵:

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

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

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

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

(课件出示:

课文第9、10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

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

(元宵)

(3)体会元宵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课件出示:

课文第12、13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

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

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三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

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

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5.教师小结:

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很冷。

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

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吗?

指名学生谈谈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板书课题:

腊八粥)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板块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

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腊粥腻咽匙搅稠肿熬褐缸脏

(2)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

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汤匙(chí)

“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í”。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腊八粥感觉沸腾何况搅和资格可靠罢了要不然

猜想肿胀惊异粉碎总之染缸解释浪漫奈何

(4)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认读,教师相机正音。

3.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示例:

生1: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生2:

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种种表现。

生3:

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时的惊奇,写出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眷恋。

4.同学们刚才的概括很完整,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是如何概括出来的呢?

生:

对于写事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六要素进行概括。

教师小结:

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可以紧扣文中的主要人物“妈妈”和“八儿”,并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板块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1.教师提问:

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

3.细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4.学生交流。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5.指导朗读,指名学生读。

6.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的铺设,吊起学生的胃口:

是怎样的粥有这样的魅力?

从而使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欲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

等粥、喝粥。

(板书:

等粥、喝粥)

课件出示

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

(板书课题:

腊八粥)

【设计意图】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

板块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

过渡:

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

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1.盼粥。

(1)默读第2~8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

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

八儿真的饿了吗?

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

迫不及待)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③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④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中的反问句?

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

(板书:

苦苦等待)

(3)过渡:

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粥一旦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2.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

后来又想怎么分?

为什么变卦了?

(体会八儿的馋嘴、可爱)

课件出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

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2)“孥孥”是什么意思?

从妈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过渡:

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部分。

3.猜粥。

(1)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

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出示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2)粥里的栗子、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并画下来。

(3)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板书:

妙极了)

4.看粥。

(1)教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

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时,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此时的心理?

(板书:

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女生齐读第15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3)找出关键词和第13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八儿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设计意图】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板块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

1.作者沈从文通过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表现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以及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八儿这么想喝粥,他喝到了吗?

(板书:

喝粥)

课件出示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指名学生读。

(2)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

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

(3)可以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八儿喝了腊八粥之后的心理?

(板书:

满足)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练笔:

发挥想象,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出八儿喝腊八粥的情景。

4.一枚大得吓人的赤枣,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的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之后的感受。

5.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你的积累本上。

6.名家阅读:

推荐课后阅读冰心的《腊八粥》。

【设计意图】为了拓展延伸,加深感悟,主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完成读写之间的迁移。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

(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

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

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

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

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