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五天一大联考试题及答案.docx
《综合测试五天一大联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测试五天一大联考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测试五天一大联考试题及答案
天一大联考
2016—2017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畿辅以京城为中心,随着王朝的更替,其地理空间会呈现历时变化,但其所承担的诸如京官供给、京城防卫等政治、经济、军事功能却始终不变。
畿辅这一特殊行政区域,在文化上展现出与其他地域不同的特殊面貌。
所谓畿辅文化,即指因畿辅制度而产生的文化的区域性表现形式,它是由各种要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并伴随政权的更替和代兴,在具体制度和地域的变化上又呈现出不同样貌。
元、明、清三朝,有两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多民族文化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环绕京城的畿辅更是展现这一文化形成过程的核心区之一。
元代虽然始终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不断内迁并笼络色目人,在中书省辖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局面。
清时,统治者实行满蒙一体、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直隶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流渐成规模。
蒙古族和满族所代表的游牧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增添了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因素,也使凝聚而成的中华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元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宗教活动甚为活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政治中心区争夺信众,进行传教。
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就会呈现阶段性繁荣;反之,则会走向阶段性衰落。
如道教在元代受到优待,大批道观遍及中书省辖区。
相反的例子如天主教,因罗马教廷与清政府产生礼仪之争,遭到长期禁绝。
在这个时期,畿辅地区寺庙被密集修建或翻新,也产生了众多宗教精英。
由于地域辽阔的畿辅地区既包括首都核心区,又包含环状外围区,既处于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又包含文化的边缘区域,所以畿辅文化有着中心与边缘夹层分布的特点。
靠近都城的畿辅辖区文化繁盛,经久不衰,如元代的大都路、明清的顺天府,但都城西、北方向却长期处于文化欠发达状态。
辖域内也有一些地区变化较大,如河间府、夭津府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清代中期以后异军突起。
纵观文化发展,还会发现畿辅文化走势。
元代中书省所辖大都路是文化的中心区,元前期剧作家56人中有17人籍贯为大都。
至于明代,北直隶为畿辅,此时江南文化崛起,畿辅文化走入低谷,王灏《畿辅丛书》所收明人著作数量甚少,值得一提的名流更少。
清代,畿辅地区名臣硕儒辈出,《畿辅丛书》收书185种,其中100多种为清代畿辅著作。
畿辅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的典型范例,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
元明清时期,以今天北京为中心的畿辅地区呈现出多民族政治、经济、思想等在交流碰撞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特点鲜明,借鉴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建设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在今天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对京津冀地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王长华《近世幾辅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辅文化是文化区域性表现形式,它因畿辅制度而产生,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随着政权的更替和代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B.元朝是少数民族人主中原,虽然统治者奉行民族分化政策,但并没有阻断民族交流,畿辅重地仍出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局面。
C.畿辅文化未必就排斥宗教文化,元明清时期畿辅地区宗教活动活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在这里进行传教活动。
D.畿辅文化集中展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是当今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前缘,最能说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形成过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明清时期,多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凝汇为大中华文化,作为围绕京城的特殊行政区域,畿辅更突出地表现出这一文化风貌。
B.同为畿辅地区,因距离都城远近不同,文化发展并不平衡,靠近都城的畿辅辖区文化繁盛、经久不衰,距离较远的畿辅辖区文化则欠发达。
C.宗教活动不会独立于政治之外,如果得到统治者支持则该宗教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繁荣景象,如密集修建宗教活动场所,众多宗教精英产生。
D.清统治者实行的满蒙一体、满汉一家的民族政策,促使文化交流渐成规模,畿辅文化在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融入了少数民族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辅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所承担的京官供给、京城防卫等政治、经济、军事功能,决定了畿辅文化在国家文化上的主导作用。
B.元明清时,重视功利、活泼直率的游牧文化与崇尚道统、理性内敛的汉族文化相互融合,凝聚成了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中华文化。
C.元、清畿辅文化繁荣,明代畿辅地区著作数量、文化名流甚少,纵观元明清幾辅文化发展状况,可知其呈现出在曲折中发展的特点。
D.近世畿辅文化反映了多民族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这对我们今天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
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
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
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
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
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
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
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
“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
”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
“媳妇儿,你知道吗?
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
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
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
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
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
火车开动了,况且且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
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
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
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
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
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
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
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
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
有一次,母亲说:
“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
”像吗?
怎么可能像陆迅?
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评,呵,眼神,对,是眼神。
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
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
“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
”母亲说:
“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
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
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
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
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是表明朱啤玉在丈夫影响下做事严谨、守时的特点。
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写她一年年地奔忙,感觉很累,所以在丈夫面前,也不免流露出小女人情态,流下了委屈的泪,人物形象很真实。
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5.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6.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
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
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
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
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学习伴随了他始终,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余限,成为卓然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革”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
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
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
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
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
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
“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
我们取其独到之处而知其不到之处,取其独到处,则只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
”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
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
“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
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
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
他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
后来,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
20年间,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
他常说:
“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
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
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
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
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
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注意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B.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足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C.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D.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之所以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B.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埋藏其中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进入《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的研究。
C.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D.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
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E.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9.作为国学大家,冯先生在治学上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耀卿,字煥之。
数岁能属文,摧童子举,稍迁相王府典签。
王即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
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
及去,人思之。
为济州刺史,会天子封禅还,次宋州,谓张说曰:
“今朕有事岱宗.裴耀卿上书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
”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
耀卿曰:
“非至公也。
”乃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
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
堤成,发诏而去。
济人为立碑颂德。
历冀州,入拜户部侍郎。
开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又持帛二十万赐立功奚官,耀卿曰:
“币涉寇境,不可以不备。
”乃令先与期,而分道踢之,一日毕。
突厥、室韦果邀险来袭,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
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
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
耀卿曰为国大计,臣愿广陕运道,使京师常有三年食,虽水旱不足忧。
请置仓河口,度三门东西各筑敖仓,自东至者,东仓受之;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
度宜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巨万。
”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充转运使。
于是置河阴、集津、三门仓。
三年积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
或曰:
“以此缗纳于上,足以明功。
”答曰:
“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敕吏为和市费。
迁侍中。
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
居一岁,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谥曰文献。
(节选自《新唐书•裴耀卿传》,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天子封禅还,次宋州次:
临时驻扎,住宿
B.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饬:
整顿,整治
C.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幸:
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D.以此缗纳于上,足以明功明:
表明,说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k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子举是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唐朝时才开始有这种考试。
B.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
C.封为祭地,禅为祭天,封禅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典礼。
D.天宝是年号,年号是自汉武帝始帝王纪元所立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大事改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耀卿除弊兴利,深得民心。
长安实行配户和市法,百姓深受其苦,他到任后,改为征豪富商贾,杜绝了奸邪囤积的弊病,离任后百姓还在怀念他。
B.裴耀卿敢于担当,做事执着。
宣州发大水破坏了河防,但州里不敢擅自兴起工役,他到任后亲自操持工程,虽因此受到严厉批评,仍坚持完成了修堤工程。
C.裴耀卿未雨绸缪,积极防备。
他接受任务赐帛给奚族官吏,预测会受到袭劫,就提前前往,一天内把二十万匹绢分送完毕,后果有贼寇袭劫,但他已完成任务返回了。
D.裴耀卿善于筹划,整顿漕运。
裴耀卿任京兆尹时,京城因水灾闹饥荒,他献策拓广陕地运输通道,筑粮仓,被批准实施,后果然贮存了大量粮食,节省了大量费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〇分)
(1)今朕有事岱宗,裴耀卿上书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戒。
译文:
(2)答曰:
“是谓以国财求宠,其可乎?
”敕吏为和市费。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宋]陈亮
落魄行歌记昔游,心胪如许尚何求?
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
天涯梦断有书不?
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①王道甫:
即王自中,是陈亮好友,少负奇气,与陈亮气类相近,结为刘琨、祖逖之交。
登第后,久居“微官”,志向渐渐泯灭。
②陈亮: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才气豪迈,喜谈兵。
多向朝廷言恢复大计,不为当政所用。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落魄”句以简洁的语言回忆二人一起出游的经历,当年二人虽处于穷困潦倒境地,但志向相同,豪气干云,何等快乐。
B.“心胪”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感叹虽时光荏苒,但是人生有如此追求,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这是诗人自述衷曲。
C.下片开篇从季节变换说起,“怕暑”“伤秋”实是说明朋友间的久别之苦,“怕”“伤”二字饱含感情,富有表现力。
D.“大都”句词人以平白的语言直陈心曲,好像在和老朋友面对面谈心,责备自己目光短浅,虑事不周,引出下句。
E.尾句“羡尔微官作计周”和“口腹安然岂远谋”照应,写看到朋友近来安于“微官”、精于谋事,顿生羡慕之情。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逍遥游》开篇,庄子在写出了鹏不知有几千里长的背之后,又用形象生动的笔法写出了鹏“,”的壮观气势。
(2)《蜀道难》中“,”两句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写蜀道的来历,为诗歌增添了浪漫气息。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自己身着缢袍敝衣处于衣着华丽的同舍生之间却“”,是因为有求学这种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只有每一个党员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干部队伍才能源清流洁,党内政治生活才能风清弊绝,才会有好的政治环境。
B.虽然台词不错,但无奈演员功力不够,因此有观众出言无状,批评几位青年演员:
“是在念剧本吧,还是不标准的那种,现在的演员不上台词课吗?
”
C.改善民生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为,不开空头支票,做到“一诺千金”,这才是真正对群众负责任、对工作有担当。
D.14岁的沙拿现在仍是一名学生,但因研发出被形容为“比所有现有扫雷工具都高效率”、可携带50克炸药的扫雷无人机而声名大噪,开设了一间科技公司。
E.该景区风景如画,不仅可以帮你永远定格美景,更有风姿绰约的景色值得欣赏!
春柳拂面,桃花满园,能畅游于景色中确是一种享受。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这番“适者生存”的高论,不仅让有点环保意识的普通人担心,而且就连许多环保志愿者也深深感到诧异。
B.“十二五”以来,他们坚决向污染宣战,积极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C.有关专业人士称,这项工作填补了对社会文艺工作者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空白,将“漂”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凝聚在一起,有利于调动他们艺术生产积极性。
D.鉴于同质化现象严重困扰着企业发展,门窗企业在即将到来的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还需要规避不能犯同质化错误,用创新的眼光来获得长远发展。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读经典会使人从大的视角审视自然和人生。
。
。
。
。
。
。
它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一套价值体系、一套文化体系。
①传统经典教育中,从读《论语》开始,一个人就在读价值观、世界观的大学
②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事业,就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一定需要长时间的精力投入
③人不能把自己定位得太低,否则是不能做大事的
④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就是因为经典能让我们“大”起来
⑤传统经典教育会唤醒生命的激情,使人有情怀、有理想,有长期的热情去做大事
⑥谁能够持续保持这样一种积极和热情呢?
那就是有情怀的人
A.②⑤④⑥③①B.②⑥⑤③①④
C.⑤②⑥③①④D.⑤③②⑥④①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仔细揣摩内容,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的句子,使之与前句形成对偶。
(4分)
我从冬天走来,迎来生机蓬勃的春天。
小草绽新绿,①。
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到处是竞相迸发迅猛生长的生命,到处是绿意盎然鲜花盛开的原野。
我亲爱的祖国,如今正沉浸在新鲜的气息里,春暖花开桃红柳绿,②。
我的祖国美丽如画!
21.右边是高中生科学素养模型图,请根据这个模型图具体介绍高中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自从有了网络,有了微信,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有所增加了:
蒸了几个螃蟹,掰开后会对着肥美的膏盯半天,看看是不是注胶的;买点草莓尝尝鲜,涌起一个念头——草莓不能吃,打药太多,致癌;外面买的油条不能吃,“加了明矾”……其实这些让人焦虑的案例,有的确实存在,有的曾经存在但已经被打击整顿,有很多压根儿就是以讹传讹,媒体也多次求证辟谣过。
对上面谈到的这些问题,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天一大联考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