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65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 解析版.docx

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解析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化学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案要求

1.本试卷共10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15题,共15题)和非选择题(第16题~第21题,共6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水笔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需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需加黑、加粗。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

K39Ca40Mn55Fe56I127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

下列活动会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是

A.燃烧煤炭供热B.利用风力发电

C.增加植被面积D.节约用水用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正确;B、利用风力发电能减少CO2的排放,错误;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错误;D、我国的能源主要来自燃煤发电,节约能源,会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B.Mg2+的结构示意图:

C.硫化钠的电子式:

D.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

C2H4O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可表示为

,错误;B.Mg2+的结构示意图为

正确;C.硫化钠的电子式为

,错误;D.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为HCOOCH3,错误

3.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SO2具有氧化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B.NH4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

C.Fe2(SO4)3易溶于水,可用作净水剂

D.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SO2用于漂白纸浆是利用其漂白性,错误;B、NH4HCO3用作氮肥是因为其中含有氮元素,易被农作物吸收,错误;C、Fe2(SO4)3用作净水剂是因为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错误;D、Al2O3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正确。

4.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

A族,W与X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W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B.由Y、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

D.原子半径:

r(X)<r(Y)<r(Z)<r(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给信息推断,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X为氧元素;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Y为氟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

A族,Z为钠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硫元素。

A.O2-有2个电子层,电子数分别为2、8,S2-有3个电子层,电子数分别为2、8、8,错误。

B.NaF为离子化合物,正确。

C.非金属性,F>S,热稳定性,HF>H2S,错误。

D.原子半径:

r(F)<r(O)<r(S)<r(Na),错误。

5.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

Cu+4H++2NO3-

Cu2++2NO2↑+H2O

B.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Fe3++Fe

2Fe2+

C.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

Al(OH)3↓+3NH4+

D.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Na2SiO3+2H+

H2SiO3↓+2Na+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反应原理错,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应为:

3Cu+8H++2NO3-=3Cu2++2NO↑+4H2O,错误;B、电荷不守恒,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应为:

2Fe3++Fe=3Fe2+,错误;C、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OH)3↓+3NH4+,正确;D、硅酸钠为可溶性盐,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应为:

SiO32-+2H+=H2SiO3↓,错误。

答案选C。

6.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氨气B.制取NaHCO3C.分离NaHCO3D.干燥NaHCO3

[答案]C

[解析]

A.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生成氯化铵固体,不能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错误。

B.气流方向错,应该从右侧导管通入CO2气体,错误。

C.从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固体用过滤的方法,正确。

D.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能用该装置干燥碳酸氢钠,错误。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H2在负极上失去电子

B.0.1mol·L-1Na2CO3溶液加热后,溶液的pH减小

C.常温常压下,22.4L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6.02×1023个

D.室温下,稀释0.1mol·L-1CH3COOH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H2发生氧化反应,在负极上失去电子,正确;B、升高温度,促进碳酸钠的水解,溶液的pH增大,错误;C、常温常压下,22.4LCl2中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含有的分子数小于6.02×1023个,错误;D、室温下,稀释稀醋酸,虽然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自由移动离子的数目增加,但溶液体积的增大起主导作用,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减小,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错误。

答案选A。

8.通过以下反应均可获取H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2H2O(l)

2H2(g)+O2(g)ΔH1=571.6kJ·mol–1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

C(s)+H2O(g)

CO(g)+H2(g)ΔH2=131.3kJ·mol–1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

CH4(g)+H2O(g)

CO(g)+3H2(g)ΔH3=206.1kJ·mol–1

A.反应①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②为放热反应

C.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减小

D.反应CH4(g)

C(s)+2H2(g)的ΔH3=74.8kJ·mol–1

[答案]D

[解析]

A.①中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错误;B.②中ΔH2=131.3kJ·mol–1,反应为吸热反应,错误;C.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始终态,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错误;D.根据盖斯定律③-②得反应CH4(g)

C(s)+2H2(g)的ΔH=74.8kJ·mol–1,正确。

9.在给定的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SiO2

SiCl4

Si

B.FeS2

SO2

H2SO4

C.N2

NH3

NH4Cl(aq)

D.MgCO3

MgCl2

M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SiO2与盐酸不反应,错误;B、SO2和H2O反应生成H2SO3,错误;C、N2+3H2

2NH3、NH3+HCl==NH4Cl,正确;D、金属镁的冶炼方法是电解熔融的氯化镁,错误。

答案选C。

10.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合的是

甲乙

丙丁

A.图甲表示燃料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B.图乙表示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

C.图丙表示弱电解质在水中建立电离平衡的过程

D.图丁表示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A.燃烧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图甲不符,错误。

B.反应开始温度升高,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温度达到一定值,酶(蛋白质)变性,催化性能降低,反应速率变慢,正确。

C.将电解质加入水中,一开始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大于离子结合成电解质分子的速率,随着电离的进行,二者速率相等,达到电离平衡,正确。

D.强碱滴定强酸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接近滴定终点时pH发生突变,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4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

11.化合物X是一种医药中间体,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化合物X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两个苯环一定处于同一平面

B.不能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

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

D.1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2molNaOH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根据图示知两个苯环均连在同一个饱和碳原子上,两个苯环不一定共面,错误;B、X中含有羧基,能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错误;C、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水解产物只有一种,正确;D、X的酸性水解产物中含有2个羧基和1个酚羟基,故1mol化合物X最多能与3molNaOH反应,错误。

答案选C。

12.制备(NH4)2Fe(SO4)2·6H2O的实验中,需对过滤出产品的母液(pH<1)进行处理。

室温下,分别取母液并向其中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的溶液中主要存在的一组离子正确的是

A.通入过量Cl2:

Fe2+、H+、NH4+、Cl-、SO42-

B.加入过量NaClO溶液:

NH4+、Fe2+、H+、SO42-、ClO-

C.加入过量NaOH溶液:

Na+、Fe2+、NH4+、SO42-、OH-

D.加入过量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

Na+、SO42-、Cl-、ClO-、OH-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Cl2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Fe2+不存在,错误;B.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2+氧化为Fe3+,Fe2+不存在,错误;C.Fe2+和OH-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NH4+、与OH-反应生成一水合氨,Fe2+、NH4+不存在,错误;D.组内离子可能在溶液中存在,正确。

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

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

0.1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

A、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发生反应:

+CO2+H2O

+NaHCO3,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正确;B、硫酸钙为微溶物、硫酸钡为难溶物,均能形成白色沉淀,题给实验无法判断二者的Ksp大小,错误;C、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发生反应:

2Fe3++2I-=2Fe2++I2,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正确;D、题给实验说明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弱,错误。

答案选AC。

14.H2C2O4为二元弱酸。

20℃时,配制一组c(H2C2O4)+c(HC2O4-)+c(C2O42-)=0.100mol·L-1的H2C2O4和NaOH混合溶液,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随pH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指定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A.pH=2.5的溶液中:

c(H2C2O4)+c(C2O42-)>c(HC2O4-)

B.c(Na+)=0.100mol·L-1的溶液中:

c(H+)+c(H2C2O4)=c(OH-)+c(C2O42-)

C.c(HC2O4-)=c(C2O42-)的溶液中:

c(Na+)>0.100mol·L-1+c(HC2O4-)

D.PH=7.0的溶液中:

c(Na+)>2c(C2O42-)

[答案]BD

[解析]

A.根据图像知pH=2.5的溶液中,c(H2C2O4)+c(C2O42-)<c(HC2O4-),错误;B.根据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分析,c(Na+)=0.100mol·L-1的溶液中:

c(H+)+c(H2C2O4)=c(OH-)+c(C2O42-),正确;C.c(HC2O4-)=c(C2O42-)的溶液中:

c(Na+)<0.100mol·L-1+c(HC2O4-),错误;D.由图像知pH=7的溶液为草酸钠溶液,草酸根水解,c(Na+)>2c(C2O42-),正确。

15.一定温度下,在3个体积均为1.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2(g)+CO(g)

CH3OH(g)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容器

温度/K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1

c(H2)

c(CO)

c(CH3OH)

c(CH3OH)

400

0.20

0.10

0

0.080

400

0.40

0.20

0

500

0

0

0.10

0.025

A.该反应的正反应放热

B.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

C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2)大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

D.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

[答案]AD

[解析]

A.分析Ⅰ、Ⅲ数据知反应开始时,Ⅰ中加入的H2、CO与Ⅲ中加入甲醇的物质的量相当,平衡时甲醇的浓度:

Ⅰ>Ⅲ,温度:

Ⅰ<Ⅲ,即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正确;B.Ⅱ相当于将容器Ⅰ的体积缩小二分之一,该反应正向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小,错误;C.Ⅰ和Ⅱ相比,Ⅱ相当于将容器Ⅰ的体积缩小二分之一,该反应正向为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Ⅱ中氢气的浓度小于Ⅰ中氢气浓度的2倍,Ⅲ和Ⅰ相比,平衡逆向移动,氢气浓度增大,故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2)小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错误;D.温度:

Ⅲ>Ⅰ,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故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正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正确。

非选择题

16.(12分)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CO3]为原料制备KClO3的流程如下:

(1)氯化过程控制电石渣过量,在75℃左右进行。

氯化时存在Cl2与Ca(OH)2作用生成Ca(ClO)2的反应,Ca(ClO)2进一步转化为Ca(ClO3)2,少量Ca(ClO)2分解为CaCl2和O2。

①生成Ca(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提高Cl2转化为Ca(ClO3)2的转化率的可行措施有▲(填序号)。

A.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B.充分搅拌浆料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

(2)氯化过程中Cl2转化为Ca(ClO3)2的总反应方程式为

6Ca(OH)2+6Cl2=Ca(ClO3)2+5CaCl2+6H2O

氯化完成后过滤。

①滤渣的主要成分为▲(填化学式)。

②滤液中Ca(ClO3)2与CaCl2的物质的量之比n[Ca(ClO3)2]∶n[CaCl2]▲1∶5(填“>”、“<”或“=”)。

(3)向滤液中加入稍过量KCl固体可将Ca(ClO3)2转化为KClO3,若溶液中KClO3的含量为100g▪L-1,从该溶液中尽可能多地析出KClO3固体的方法是▲。

[答案]

(1)①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②AB

(2)①CaCO3、Ca(OH)2②<;

(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1)①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水,生成Ca(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②A.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可以使氯气被氢氧化钙充分吸收而反应,可以提高氯气的转化率,正确。

B.充分搅拌浆料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氯气被氢氧化钙充分吸收而反应,可以提高氯气的转化率,正确。

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氢氧化钙浓度降低,不利于氯气的吸收,错误。

(2)①碳酸钙不溶于水,与氯气不反应,氢氧化钙微溶,因此滤渣的主要成分为CaCO3、Ca(OH)2。

②由于氯气还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和水,因此滤液中Ca(ClO3)2与CaCl2的物质的量之比n[Ca(ClO3)2]∶n[CaCl2]<1∶5。

(3)根据图像可知氯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因此从该溶液中尽可能多地析出KClO3固体的方法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17.(15分)化合物H是合成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的一种中间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合成:

(1)D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写两种)。

(2)F→G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②能发生水解反应,其水解产物之一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分子中只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E经还原得到F,E的分子是为C14H17O3N,写出E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5)已知:

①苯胺(

)易被氧化

请以甲苯和(CH3CO)2O为原料制备

,写出相应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答案]

(1)(酚)羟基、羰基、酰胺键

(2)消去反应

(3)

(4)

(5)

[解析]

(1)根据D的结构简式可知D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酚)羟基、羰基、酰胺键。

(2)根据F和G的结构简式可知F→G的反应类型为羟基的消去反应

(3)①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②能发生水解反应,其水解产物之一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说明应该是酚羟基和甲酸形成的脂基;③分子中只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因此苯环上取代基应该是对称的。

综上,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为

(4)E经还原得到F,E的分子是为C14H17O3N,根据D、F的结构简式可知该反应应该是羰基和氢气的加成反应,所以E的结构简式为

(5)由于苯胺易被氧化,因此首先将甲苯硝化,将硝基还原为氨基后与(CH3CO)2O,最后再氧化甲基变为羧基,可得到产品,流程图为

18.(12分)过氧化钙(CaO2·8H2O)是一种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的供氧剂。

(1)Ca(OH)2悬浊液与H2O2溶液反应可制备CaO2·8H2O。

Ca(OH)2+H2O2+6H2O

CaO2·8H2O

反应时通常加入过量的Ca(OH)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向池塘水中加入一定量的CaO2·8H2O后,池塘水中浓度增加的离子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A.Ca2+B.H+C.CO32-D.OH-

(3)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如下:

向一定量水样中加入适量MnSO4和碱性KI溶液,生成MnO(OH)2沉淀,密封静置;加入适量稀H2SO4,待MnO(OH)2与I-完全反应生成Mn2+和I2后,以淀粉作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测定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O2

MnO(OH)2

I2

S4O62-

①写出O2将Mn2+氧化成MnO(OH)2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

②取加过一定量CaO2·8H2O的池塘水样100.00mL,按上述方法测定水样的溶解氧,消耗0.01000mol·L-1Na2S2O3标准溶液13.50mL。

计算该水样中的溶解氧(用mg·L-1表示),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提高H2O2的利用率

(2)AD

(3)①O2+2Mn2++4OH-=2MnO(OH)2↓

②在100.00mL水样中

I2+2S2O32-=2I-+S4O62-

n(I2)=

=6.750×10-5mol

n[MnO(OH)2]=n(I2)=6.750×10-5mol

n(O2)=

n[MnO(OH)2]=

×6.750×10-5mol=3.375×10-5mol

水中溶解氧=

=10.80mg/L

[解析]

(1)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时加入过量的Ca(OH)2,可以提高双氧水的利用率。

(2)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气和水,因此向池塘水中加入一定量的CaO2·8H2O后,池塘水中浓度增加的离子有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3)

①O2将Mn2+氧化成MnO(OH)2中氧气是氧化剂,得到4个电子,Mn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提高到+4价,失去2个电子,根据电子得失守恒以及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2+2Mn2++4OH-=2MnO(OH)2↓。

②计算过程见答案。

 

19.(15分)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2SiO4和少量Fe、Al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MgCO3·3H2O。

实验过程如下:

(1)酸溶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MgCO3(s)+2H+(aq)=Mg2+(aq)+CO2(g)+H2O(l)ΔH=-50.4kJ·mol-1

Mg2SiO4(s)+4H+(aq)=2Mg2+(aq)+H2SiO3(s)+H2O(l)ΔH=-225.4kJ·mol-1

酸溶需加热的目的是______;所加H2SO4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_______。

(2)加入H2O2氧化时发生发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萃取分液,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①实验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

②为使Fe3+尽可能多地从水相转移至有机相,采取的操作:

向装有水溶液的仪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萃取剂,______、静置、分液,并重复多次。

(4)请补充完整由萃取后得到的水溶液制备MgCO3·3H2O的实验方案:

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______,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已知该溶液中pH=8.5时Mg(OH)2开始沉淀;pH=5.0时Al(OH)3沉淀完全]。

[答案]

(1)加快酸溶速率;避免制备MgCO3时消耗更多的碱

(2)H2O2+2Fe2++2H+=2Fe3++2H2O

(3)①分液漏斗;②充分振荡

(4)至5<pH<8.5,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