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81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表明

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古代封建有四次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而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就瓦解了,但还是深深地影响到后世。

故本题答案选A项;

这几次分封,没有促使中央集权的强化,也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完善;

题干反映的是利用宗室造成了反动,不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排除B、C和D。

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

5.《史记·

平准书》:

“(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

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C.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

【解析】材料体现出汉高祖根据秦朝的商业领域出现的弊端,调整商业政策,故C正确;

A是汉武帝时期实行;

汉高祖是因袭秦朝经济政策,故B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6.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

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结论片面,排除;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7.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

“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

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发生根本变化

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税才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故A项错误;

明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亦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

由材料“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可知材料中开支项除有军费外,还有防汛等工程费用,故C项错误;

由材料内容可知国家征收商税既可满足政府的财政开支需求,同时又可防止对农民征收重税,利于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8.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

B.清除政敌势力

C.保持官场稳定

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乾隆帝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均是不同时期根据政治状况采取的维护统治的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君主利益。

材料中的“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直接说明这一问题。

故答案为A项。

BC项均是服务于君主利益,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一系列特权被列强取得,打破了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

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10.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解析】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中,涉及到了公司开设与破产、商标注册、商人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这是规范工商业发展的制度化规范,对于推动工商业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D符合题意;

在此之前,重农抑商政策就已经破产了,故A不符合史实;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1912-1919年,这些规定不能直接促成其出现,故排除;

这是关于国内工商业发展的法规,与外国在华企业无关,故排除C。

11.1840年间,英国输华货值为524.298磅,到1840年便一跃至1,456,180磅,1844年又升至为2,305,.617磅,1845年跃至2,394,827磅。

但道光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一个趋势的变化,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之后的头几年,中国受到了外来事物的冲击,中英贸易大幅发展,可是到了一定时期后这种趋势减缓甚至倒退,这是中国自身经济的一种抵抗,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没有注意到后期的变化;

B选项没有挖掘出事情的本质;

D选项与史实不符。

12.下图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

该图片可用于研宄近代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辛亥革命的背景

C.西学东渐的进程

D.民族企业的效益

【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等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B正确;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排除A;

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鸦片战争后已经明显加快,故排除C;

材料论述的不是企业的效益问题,故D错误。

本题是图片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

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3.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没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要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A.政府忽视轻工业建设

B.国共对峙日趋缓和

C.工业布局逐步合理

D.政府为抗战进行战略准备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与工业布局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出于国防的需要,联系所学,与日本侵华有关,故D项正确。

14.《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

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

”此规定反映了

A.中共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中共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解析】“不歧视地主、资本家”说明中共在抗战时期以民族大业为重,不打击地主,坚决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故A正确;

B是抗战胜利之后;

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矛盾信息,故C错误;

D是建国之后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5.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

“敌人说:

‘广东共产’,我们说:

‘请看事实’……敌人说:

‘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

‘请看事实’。

敌人说:

‘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我们说: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解析】由题干中敌人说毛泽东所代表的革命力量“广东共产”、“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等信息可以推断,当时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广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国民大革命时期,广州国民政府建立后的史实,这时国共合作,而且得到苏联领导的第三国际的支持和帮助,故选D;

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这一题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因为任何历史史实都发生在其特定的时空之下,所以熟知这一点就可以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

这一题就可以抓住“广州政府”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

根据时间我们可以推断其它选项涉及到的政府分别是什么政府,比如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北京的清政府,革命之后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合法政府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

而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京被攻陷前后,政府由南京迁到了重庆,史称重庆国民政府。

1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

C.毛泽东把农业农民问题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造成了严重后果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

材料表明毛泽东不赞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农业方面的做法,说明中国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B正确;

C材料无法体现;

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最早探索,苏联在农业方面的做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教训,并非材料的主旨。

17.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己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这种做法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解析】实际上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排除A;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故B正确;

违背了了新中国教育方针,排除C;

并非拨乱反正,导致大学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排除D。

故选B.

18.1975年四届人大闭幕后,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和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他强调:

“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坚决同派性作斗争,认真落实政策,建立必要的规整制度。

”这一举措反映出

A.邓小平吹响了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的号角

B.邓小平恢复了中共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

C.“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干扰依然存在

D.至此“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宣布破产

【解析】“把钢铁生产搞上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说明邓小平从经济建设出发,恢复和发展经济,体现出对于八大经济方针的延续,故C正确;

A是1961年;

材料没有体现出左倾思想影响,故C错误;

文革破产是1976年。

19.《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章第二条明确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A.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

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

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解析】通过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可以看出,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所以可以看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地方权力,由中央给予,故A正确;

材料中看不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只是表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出现,故B错误;

材料是通过基本法规定了香港人有高度自治权,但香港并没有回归,港人治港并没有最终确定,故C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内容,并没有说香港回归,所以并不能说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故D错误。

20.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未经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

“僭主”一般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制程序正当性的体现;

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是指古希腊历史上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

“僭主”政治对于肃清古希腊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过积极作用,打击了贵族的势力,为民主政体的建立扫清了道路。

它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希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雅典民主政治崇尚法律至上,“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始终不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导致材料反映的最终下场大多较为悲惨的结果。

21.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扭转贵族受贿贪污的局面

【解析】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或者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的时候,使得公职人员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在实践中让二者统一了,这是对民主的维护,所以C符合题意。

题干提到的是公职人员,而不是城邦居民,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公职人员与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故B也排除;

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2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材料说明

A.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B.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C.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解析】“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表明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故C正确;

A中资产阶级说法错误,罗马法是奴隶社会;

B与材料意思不符;

D与题干意思相反。

 点睛:

本题考查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当然,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罗马法是一种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阶级在国家机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对奴隶的无限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

23.15、16世纪,欧洲人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香料,“食物本身己经无足轻重,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调料甚至从菜肴中分离出来,被装在托盘中不同的格子里,供人们随意添加”“……调料不仅供人食用,也供人饮用”。

以上现象现的背景是

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

C.欧洲香料产量猛增

D.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现象出现于15、16 

世纪的欧洲,大量香料出现在欧洲是前提,这主要来自亚洲,结合时间可知,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导致的,故选A;

B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4.英国有着判例法的传统,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

尽管17世纪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之后,议会制定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

这表明英国

A.司法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封建势力依旧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

C.司法依据呈现混乱无序状况

D.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

【解析】英国的司法是独立行使权力,“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说明尽管议会立法,仍受到司法部门的制约,故D正确;

英国权力中心是议会,故A错误;

此时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故B错误;

英国司法独立性,不是混乱无序,故D错误。

2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变议会席位,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

【解析】由“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可以推断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议会选举规则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导致的,根据所学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史实,可知D符合题意;

ABC都是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史实,故不符合题干所述的时间,排除ABC。

26.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

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

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

36位行政专区主席中,贵族占据了23个。

据此可知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题干所述是普鲁士国家级官员、地方省长和行政专区主席中的贵族出身的人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在1910年间的事情,而在封建制时代,这应该是普遍现象,据此可选B;

A不是说普鲁士,所以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27.据俄罗斯的老人们回忆(前苏联),20世纪初的农村,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一些大的村庄每逢星期天都要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

就此折射出当时苏联

A.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B.集体农庄改善了农民生活

C.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

D.已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苏联一直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经济,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说明商业模式发生变化,显然与经济政策调整有关,故C正确;

苏联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极不平衡,故A错误;

集体农庄导致农民生活下滑,故B错误;

D是斯大林模式初期。

2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这说明

A.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D.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解析】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最终因为没有协商,而导致了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这充分说明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协调机制来应对危机,故选C;

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题干不是说经济危机对美国内部造成的问题,故排除B;

这一题涉及到了几个概念,首先是国际协调机制是关于国际关系的,与一个国家内部的政策无关;

其次,贸易壁垒是关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税问题的,货币贬值是与进出口多少有关的,国内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贬值的结果。

搞清了这几个概念,就可以准确理解题意,对这一题进行判断了。

29.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A.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B.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解析】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大危机影响,对比西方国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卓著成效,西方国家对于苏联的赞同,故A正确;

B中世界潮流说法绝对;

C中放弃说法不符合事实;

D中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没有摒弃。

30.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