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96557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鸡泽县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1、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汉初一篇文章记载:

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2.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旨在

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

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4.《史记¡¤商君列传》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5.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著作《中国史纲》中写道: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严禁此种陋俗

A.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地主阶级的形成

C.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D.彻底消除了宗法制的影响

6.《韩非子¡¤定法》记载,¡°商君之法曰: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今有法曰:

斩首者令为医、匠。

则屋不成而病不已。

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

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

¡±这段材料表明

A.商鞅规定斩首多者可从事医生行业

B.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C.商鞅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商鞅变法导致人们无法各尽其能

7.¡°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

《商君书》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秦国

A.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B.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C.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8.针对变法,秦孝公安排了一场辩论,保守派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的驳斥主要反映了

A.历史进化的思想

B.唯心主义思想

C.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

9.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

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

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10.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

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提高了官员俸禄

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11.据《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据此可知,鲜卑贵族改姓有利于

A.在全国推广汉语

B.在全国推广汉服

C.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促进民族融合

12.孝文帝表示: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由此可知,孝文帝迁都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寻求与汉族地主合作,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减少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挠

C.推进改革进入新阶段

D.摆脱柔然的骚扰,保障政治中心的安全

1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租税役

1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5.¡°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

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6.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

¡°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这两项措施分别是

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保甲法

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

17.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

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B.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C.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18.¡°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此后,俄国通过改革

A.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君主立宪制

C.解决了农民暴力反抗的问题

D.促进了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的过渡

19.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

¡°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

¡±对此材料中的¡°它¡±解读全面的是

A.阻碍了社会公民道德的发展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危及了国家安全

D.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需彻底废除

20.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过去的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

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A.遵循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21.1917年,投入俄国工业的5亿英镑的总额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国投资构成的。

外国资本控制了50%的煤和石油产量、60%的铜和铁矿产量以及80%的焦炭产量。

这说明

A.外国资本控制着俄国的经济命脉

B.外国资本是推动俄国社会经济发展

的主导因素

C.俄国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

D.俄国远远落后于欧美其他国家

22.《欧洲史》记载:

¡°1861年3月3日的皇帝告示使一直为农奴的农民获得自由。

他们在法庭上得到了平等,但土地仍属于村社。

告示使农民非常不满,他们或者去南部参加农村无产者的队伍,或者加入城市工业无产者的队伍。

¡±这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欺骗,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一场掠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C.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不断强化

D.造成了社会分化,实际上培育了俄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23.在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另一方面分化出了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沦为农村中的无产阶级。

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采取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这说明

A.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农奴成为无产阶级

B.农村阶级分化客观上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C.资本主义农业在农村已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D.农奴制改革造成了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24.《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中记载,¡°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

‘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这实质上表明

A.农民比机器生产效率高

B.农民价格低廉

C.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与发展

D.农民实用性更强

25.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6.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

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

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

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

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

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

27.明治政府继承了幕府末期的富国强兵政策,但随着国力的强大,对其弱邻心怀叵测,¡°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的打算日益膨胀,企图充当¡°东方鹰犬¡±。

这表明,日本的富国强兵政策逐渐变质为

A.天皇专制政策

B.“脱亚入欧¡±政策

C.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D.“文明开化¡±政策

28.明治维新期间,提出改革军制的山县有朋认为:

改革军制就是¡°内以镇压草贼,外足以伸张对峙之势力¡±。

由此可见其改革军制的主要目的是

A.彻底打击幕府势力

B.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C.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及抵抗外来侵略

D.为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做准备

29.刘天纯在《日本改革史纲》中说:

¡°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

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

¡±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B.工部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C.鼓励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

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30.有人这样描述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至于家中其他贵重物品,更是毫不介意地随手变卖。

¡±材料能够表明的是

A.贵族阶层的经济地位下降

B.封建的等级制度依然存在

C.幕府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D.武士仍是幕府坚实的统治基础

31.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明确规定:

¡°帝国议会以日本贵族院、日本众议院两院组成之¡¡两议院得议决政府提出之法律案并可各自提出法律案¡±,¡°两议院之会议公开举行,但依政府之要求或该院之决议,得举行秘密会议¡±。

这些规定

A.说明日本政府的权力高于日本帝国议会的权力

B.有利于日本政府欺骗民众、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专断决策

C.有利于日本帝国

议会议员与政府官员相互勾结牟利

D.表明日本贵族院、众议院和政府遵循三权分立原则

32.明治政府在吸收和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地加以¡°移植¡±和¡°仿造¡±,因而在移植初期免不了会有¡°依样画葫芦¡±的弊病。

产生这一弊病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当时日本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当时日本对西方文明未有正确认知

D.当时日本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3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中国其强,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主要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

34.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

材料主要表明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

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35.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

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

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

36.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还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材料折射出的信息是

A.维新运动推动社会风俗的改变

B.维新运动推动政治改革

C.维新运动促进新式文化事业勃兴

D.维新运动促进革命思想传播

37.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A.表达了大众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变法脱离国情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38.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

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变革社会风俗,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剪辫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39.晚清时期,有人提议: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材料表明此人认为

A.保障民权可以造福百姓

B.实行民主制度可免百姓积怨

C.设议院可消除阶级矛盾

D.实行君主立宪可以稳固政权

40.著书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二、材料解析(本题包含41、42、43题,共40分)

41、材料一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贾谊评价商鞅: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西汉的儒生批判商鞅:

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复。

三国的桓范评价商鞅:

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克(刻薄),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说这番话的主要目的。

其思想主张有何实施效果?

(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西汉以来的儒生批判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5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最为主要的观点,是认为王安石变法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并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这个观点的出笼恰恰是与南宋初期的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蔡京不仅营私舞弊,贪污腐化,残害忠良,而且自称是王安石的弟子,打着王安石的改革旗号继续进行所谓的¡°改革¡±,所以后来人们在检讨造成北宋危亡的原因,以确定由谁来承担造成国破家亡的历史罪责时,自然就把责任推到了王安石身上,认为王安石是历史的罪人,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措施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

材料二  梁启超1908年出版的《王荆公》一书是2

0世纪上半期研究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大的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变法以全新的评价,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总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遵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根据有关材料摘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亡国”这一评价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5分)

 

(2)梁启超为什么要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

(5分)

 

(3)不同时代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43.近年来,对中日两国改革的研究角度愈加新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强调中日在政治权力集中程度上的巨大差异,认为这对两国近代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地主阶级革新派、洋务派乃至于维新派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很难有所作为,低层次改革也很难为高层次改革创造充足的条件;而日本半独立的诸藩能够推行同中央政府相抵触的藩政改革,由此进一步加强它们相对于幕府的半

独立地位,当某些藩的下级武士改革派掌握藩政实权后,其所在藩就成为倒幕的根据地,这是日本近代低层次改革迅速推向高层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

——摘编自丁日初、杜恂诚《十九世纪中日资本主义现代化成败原因浅析》

材料二 日本实行世袭、门阀制,使得有才能的下级武士不能进入高层,这从客观上促使下级武士走向与旧政治制度决裂,为倒幕维新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则将全国各地、各民族中掌握土地资本、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三位一体的代表人物(也包括被统

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中央政府中来,加强了专制统治,统治者利用这一制度成功地钳制了众多读书人的思想。

——摘编自马家骏、汤重南《日中近代化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日两国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6分)

(2)材料二主要从哪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中日改革成败的因素?

并作进一步分析。

(8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

A项表述

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A【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

由材料可见,¡°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反映了商鞅在变法中强调建立小家庭的政策,旨在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保证赋役征派的来源,故选A。

B、C、D所述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3.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国家权力日益强化,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李悝倡¡°尽地力之教¡±旨在发展生产,实施平

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其做法旨在防止农民由于生产失调、生计无着之时转而成为¡°盗贼¡±,B项正确;C、D两项均排除。

4.D【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的变法改革运动,此次改革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

由材料¡°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信息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故D项正确;¡°明尊卑爵秩等级¡±表明此时并未废止贵族等级爵制,故A项错误;¡°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表明宗法制受到

沉重打击,但并非完全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B项错误;变法中奖励军功,目的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非健全官吏选拔制度,故C项错误。

5.A【解析】商鞅变法通过禁止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居一室,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等,对材料中陋俗进行了改革,这有助于确立封建小农经济制度,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国家户口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项与材料无关;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说法错误。

6.B【解析】材料大意为,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授官,如果有法令规定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做医生或工匠,那么他房屋也盖不成、病也治不好。

工匠是有精巧手艺的,医生是会配制药物的,如果让杀敌立功的人来干这些事,那就与他们的才能不相适应。

由此可知,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是存在一定缺陷的,B项正确。

7.C【解析】根据题中关键信息¡°《商君书》¡±可知,这论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

《商君书》把¡°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列为危害国家的大事,说明当时的秦国不奉行儒家思想。

材料不涉及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

故答案为C项。

8.A【解析】B项可以直接排除,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是法家的主要思想,但在材料里没有体现,D项排除。

商鞅的驳斥强调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因此治国的方针、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体现了历史进化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

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反映的是洛阳实行坊市制度,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宋朝时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项错误;商业市镇的兴起是随着坊市制度被打破,商品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故D项错误。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