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8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完美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生齐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解决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不错,读准了字音。

这篇课文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请大家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用“?

”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

学习需要分享,谁还有不理解的词句?

预设:

“今乃掉尾而斗”(课件)(斗牛图片)

古语云:

2、连起来说说句子意思

说第一段意思。

说第二段意思。

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指导写字“曝”。

我们抓住了主要人物,讲清了事件,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发挥想象,趣讲故事

接下来,我们来好好读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趣味。

同样的一幅斗牛图,两个人却有不同的表现。

(课件)趣读——入情景

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处士和牧童的句子,再用一两个词写写他们不同的表现。

1、找描写杜处士句子

谁先来读读处士的句子?

生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读出喜爱

你怎么能读出这样喜爱的感觉?

尤所爱,是真的爱。

他尤所爱表现在哪儿呢?

生:

锦囊玉轴。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锦衣做袋,用玉做轴。

对,这当然是。

尤所爱还表现在哪儿呢?

常以自随,随身带着

你觉得什么时候带着?

吃饭、睡觉都带着。

谁能读出这样喜爱的感觉?

生齐读。

3、找描写牧童的句子

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尤所爱,小牧童是怎么表现的呢?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4、读出牧童的笑

如果要用一个词,就是笑。

我们要读好小牧童,就要读好他的笑,谁来读一读?

牧童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是抚掌大笑,有表情,也有动作。

你们来练一练。

牧童是怎么说的?

自己练一练。

齐读。

5.两种笑能不能换?

同样是笑,牧童是抚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

这两处笑,能不能换一换呢?

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你关注了内容,所以觉得不能换。

你关注了人物的身份。

你看,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精妙。

6、加入想象讲故事

生自由练习。

一生讲述故事。

师评价。

五、小结升华,感悟道理

我们读懂了故事,又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打鱼当问——看病当问——做饭当问——

也就是多向别人请教。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课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最后,科普一个小知识。

实际上牛在相斗时,因为品种等各种原因,有一些是尾搐入两股间,有一些是掉尾而斗。

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中的牧童应该是只见过“尾搐入两股间”,戴嵩研究的则是“掉尾而斗”。

从今天的眼光看,不能说谁对谁错,他们都对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这篇文言文,寥寥的93个字,把我们传统的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让我们再次拿起课文通读全文,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优美。

生齐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2、阅读其他的题跋作品,和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3、查找后人对戴嵩画作的评价,和同学交流。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1日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统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1.书戴嵩画牛

难点名称

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章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

在阅读时,借助语句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创造性的讲讲故事,加大了讲故事的难度,不只是简单的复述故事。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想象力较弱,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就已经不错了,很难在此基础上加入语气、表情、动作,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教学方法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同学们请看这三幅图是同一个人,也许仰望青天的他会让你想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许你常用到他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就是苏轼,无论是他的诗还是词都家喻户晓。

2、你仔细观察这张图表,有什么发现吗?

3、师:

苏轼的题跋竟然是词的近一倍……

谁能说一说“题跋”是什么?

你来说,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了这么多知识。

“题”的部首为“页”本意有头的意思,因此写在作品前面的叫题;

“跋”的部首为“足”本意有“腿、脚”的意思,故而写在作品后面的叫跋。

题跋是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上面的文字。

写在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

4、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则题跋。

(出示课题,读一读课题吧!

课题是读准确了,听人说理解了课题就离读懂课文很近了。

谁来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你来说,你真会理解,(“书”在这里表示“书写、记录”。

)戴嵩是谁呢?

出示:

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

“画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有一种说法是,《书戴嵩画牛》原为苏轼所做的一则跋(bá

)。

“书戴嵩画牛”则可理解为写在画家戴嵩的画作《斗牛图》上的一则文字。

总之,这篇文章与戴嵩所做的画《斗牛图》有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步感知

学习文言文有三步:

都准、读通、读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过渡: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这几个字词大家能读对吗?

蜀锦囊轴拊搐谬奴婢

需注意的多音字:

杜处(chǔ)士好(hà

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曝(pù

)书画斗(dò

u)牛

相机指导书写曝字。

3.请你认真听范读,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试着给小古文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已经画好的节奏古文),同学们,你划对了吗?

现在请你对照进行修改,然后按照正确的节奏在读两遍,开始吧!

4.课文已经会读了,要想记住它得知道意思呢!

三、合作交流,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结合注释理解文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朗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讨论后将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一: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好”“数”的意思。

预设二: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预设三:

曝书画

预设四: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同学们对课文的释意都十分准确,我们发现除了结合注释理解句意,还可以通过“换词法”、“组词法”、“联系法”、“观看图法”等方法来疏通文意。

3.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4.小组内成员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字。

四、精读课文,领悟主题

1.默读第2自然段,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完成思维导图:

①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

他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②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

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牧童的评价:

谬矣。

理由: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我发现牧童(率真、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②杜处士的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学生齐读牧童的话,抓住牧童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

试着表演读一下他的神态和他说的话。

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你来读——老师发现你重读了“大笑”“谬矣”,从你坚定的语气中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率真的牧童。

你来读——你真会读书,除了重读了“谬矣”一词,还拉长了语音读,此刻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牧童仿佛就在眼前。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这样坚定、率真的语气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2.再读课文,思索故事所呈现的道理。

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古语有云:

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提出问题,激发质疑精神。

(1)请学生读一读课下注释。

思考:

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

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2)教师结合注释,解释牛角斗时的真实情况。

刚才读了注释,细心的同学们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

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

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

那么是苏轼错了吗?

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

毕竟古代信息的传播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斗牛的图片、视频去仔细观察,得出确切的答案。

所以,大家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也是不仔细思考、不细心观察呀!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五、巩固提升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1)“我”是杜处士:

我姓杜,人称杜处士。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画……

(2)“我”是牧童:

我是牧童,今天放牛回来,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3)“我”是苏轼:

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特别喜爱书画……

小结

寥寥93个字,把我们传统的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现在让我们拿起课文再读全文,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优美。

《文言文二则》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友情是何等珍贵,如再遇知音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3.教师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

补充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

(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1)“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

o。

(2)“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

i,表示“以为,认为”;

第二个“为”读四声wè

i,表示行为的对象。

(4)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

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1)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

(3)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

“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介绍人物背景

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

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

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

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4.感悟知音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层(前三句话):

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

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

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

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

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3)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

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4)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

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

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

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学生朗读诗歌,思考: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用一个字来形容?

用一个词来形容?

悲,痛;

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5.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

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6.讨论:

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

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五、拓展延伸

1.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

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2.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

1.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戴嵩:

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2.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擅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蜀锦囊轴

拊搐谬婢

5.重点字音:

o)书画

曝(pù

u)牛所宝以百数(shǔ)

6.师生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节奏。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处士:

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好:

喜欢。

所宝:

所珍藏的宝贝。

锦囊玉轴:

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曝:

晒。

拊掌:

拍手。

搐:

抽缩。

股:

大腿。

乃:

却。

掉:

摆动,摇。

谬:

错误。

然之:

认为他说得对。

3.结合注释说说文章大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真爱。

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4.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

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

精神:

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5.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

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6.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

7.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迷信权威。

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

8.读第12个注释,思考: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

四、整体回顾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

要勤于观察;

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布置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