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862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docx

人教版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它的主要内容有:

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

3课时

1.认识克……………………………1课时

2.认识千克…………………………1课时

3.解决问题…………………………1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和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收集信息的能力。

克与千克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如何将其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并能正确使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重量

教学内容:

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

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4、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认识重量单位——克

1、师:

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问:

通过掂一掂,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

克的认识

2、实验:

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问: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花生、5克绿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1、师:

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

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

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

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指名学生答题

动手实际掂一掂

学生汇报,板书: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调查表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个

1千克(盐)()袋

2、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

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

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克()克

()克()克

4、从学生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

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会解答吗?

6、分析讨论课本第102页第1、2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特点:

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克与千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和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单位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熟悉单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会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重量观念,熟悉单位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会用单位克与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3经由生活实景的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交流、操作来掌握单位克和千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单位“千克”和“克”的重量概念。

难点:

在实际生活情境下,区别“千克”和“克”的重量。

教学准备:

PPT、食物包装袋、超市广告纸、电子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案修改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通过超市实践活动的DV让学生回忆在超市中购物的情境。

二、引入

师:

通过DV,我们一起回顾了在超市中的实践活动,你们发现超市中藏着的千克、克的知识吗?

生小组:

我们发现在许多物品的包装袋上、价格标签上都有单位克和千克。

师: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天的超市大挑战活动陈老师向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要求。

要求:

1、购买的物品的重量既要有单位“克”也要有单位“千克”。

2、再超市中买一样你能找到的最轻的物品和一样最重的物品。

3、请按照由轻到重的方式,排列你所购买的物品。

物品名称物体的重量

你们都按照陈老师对购买的物体进行了排列,你们是根据什么排列的?

1、单位相同,比较数值大小。

2、单位不相同,先将单位转换成一样的,再进行比较。

3、同样的数值,1克小于1千克。

大家真的很棒,现在陈老师就要现场考考你们,引出活动:

小小理货员,请你们由重到轻的排列以下的物品。

你们是怎么排列的?

你注意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东西要放在那样东西前面呢,它的数字比后面的小啊?

看来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掌握了:

三、新授知识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复习了单位“克和千克”的重量概念,那你们是否已经可以正确的使用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呢?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找答案

1、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教师演示用秤检验一下,大家一起看一下过程。

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使用克?

为什么

2、巩固练习

接下来请你们想一想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这些苹果重()千克?

让我们来看一下答案。

3.星期天,小丽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

妈妈买了一大包米10克,一个卷心菜600克,2块肥皂250千克,一大包洗衣粉1.2克。

小丽买了最喜欢的瑞士糖果430千克,一块巧克力250克,还买了一个她最喜欢的红苹果150千克。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克和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呢?

三、生活能力拓展(钱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操作)

师:

我相信大家和陈老师一样常去超市,你们有没有发现,超市中常会贴出这样的减价海报以吸引顾客,那顾客是否真的得到实惠了呢?

大减价原来一包450克的洗洁精卖4元,现在只要2元,很多人就会去购买为什么?

生:

因为钱少了

师:

对的,我们付出的钱少了,但洗洁精的重量有没有减少啊?

生:

没有。

师:

哦,你们真精明,同样的重量,我们付出的钱越少越合算。

师:

那么小明去超市买薯片,同样是5元,一包是60克,一包是15克,小明买那种核算?

为什么?

生:

同样的钱,重量越重越合算。

小红的妈妈去超市买洗衣粉,同样是15元,一包是900克,一包是1.2千克,妈妈买哪种合算?

为什么?

生:

1.2千克=1200克大于900克,同样的钱,重量越重越合算。

真了不起,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四、总结:

我们的课即将结束通过,今天的课同学们我们一起复习了什么啊?

练习购买学习生活用品

复习克与千克

现在请小组长拿出你们那天的购物记录表,向大家分享一下。

1、单位相同,比较数值大小。

2、单位不相同,先将单位转换成一样的,再进行比较。

3、同样的数值,1克小于1千克。

利用学习的除法知识

比较两种解题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单位克用于表示重量较轻的物体,单位千克用于表示重量较重的物体

1、克和千克的比较单位相同,比较数值大小。

单位不相同,先将单位转换成一样的,再进行比较。

2、克和千克的使用:

单位克用于表示重量较轻的物体

单位千克用于表示重量较重的物体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将所学的克与千克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藏着数学知识,我们要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推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预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

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

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书,小丽拿的是()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

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

从小丽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

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

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

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

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

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

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

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

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

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

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

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

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

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吗?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简单推理(数独)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

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预设

二次备课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

小刚说:

“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

”小林说:

“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

”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

B应该是几?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

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

怎么想的?

B是几?

怎么想的?

接着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

并说理由。

3、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B应该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

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1、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B应该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2、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B、C各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3、动笔练习,完成书上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

课时内容表内除法的复习

课时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

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重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期已学知识。

看目录相互说说,要求学生全班交流。

概括分为七部分: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的变换,统计。

2.我们今天来复习表内除法。

板书:

表内除法。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

32÷481÷915÷5

24÷642÷740÷8

24÷314÷2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

教材第1题。

想一想:

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

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

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习:

1.口算。

15÷5=6÷3=16÷8=9÷3=

45÷9=56÷7=49÷7=2×4=

45÷5=56÷8=63÷7=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8○4=221○3=7

20○5=256○9=5430○5=6

第2课时

课时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法、减法

课时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重难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

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

(板书课题)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回忆学了万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

并画出来。

再请同学回答。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

“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7题。

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8题。

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69832999998

第3课时

课时内容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课时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重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

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200=110-20=

620+100=120+360=

130-70=240+70=

2000+50=1000-30=

1200-40=140-40=

860-80=880+1200=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

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

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

升降机、观光缆车、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三、拓展性练习

第4课时

课时内容解决问题和统计

课时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重难点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表内除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

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

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

12÷3=4(次)

一共要花:

6×1=6(角)

8×3=24(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2.复习统计图。

出示教材第15题。

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15题。

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