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591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宿州特色农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吴良栋许健)

  宿州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市。

该市总人口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万人,耕地面积738万亩,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宿州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在农产品生产上,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民收入由传统种养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种养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农民由外出务工向返乡创业、本地就业转变。

  农业发展现状

  超亿元农产品龙头企业43家

  近年来,宿州市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把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实施“121”强龙工程和“532”产业提升行动。

全市农业产业化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四大产业支柱,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9家;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营销收入161亿元,超亿元企业达43家,其中超10亿元3家;

全市已形成了以砀山水果加工、萧县粮食加工、埇桥泗县木材加工、灵璧畜禽养殖加工为龙头的加工集群。

  名牌农产品创造成果丰硕。

“皖王”牌面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翡翠”牌砀山酥梨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东鼎”牌挂面、“迎客松”牌挂面、“刘老二”牌烧鸡、“荷金来”牌冷冻牛肉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等。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800多个。

  南粮、北果形成区域化布局

  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发展适应性农业。

在黄河故道及其泛区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在中部地区重点发展棉、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南部重点发展优质麦、优质花生。

通过组织实施“五个百万亩”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在该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如水果、瓜菜、小麦、棉花、花生等已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萧砀黄河故道百万亩水果种植带,埇桥区、灵璧、泗县南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带,中部的棉花、瓜菜种植带,南粮、北果、中部经济作物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规模养殖成畜牧业发展“催化剂”

  宿州市利用全市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发展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突出发展牛、猪、羊、禽四大品种。

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已达1.5万个,规模养殖小区67个,规模养殖比重达42%,10个养殖场和50个养殖小区分别获得省、市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区认定,养殖业已由千家万户的传统分散饲养向小区和规模养殖转变,形成了以龙翔、龙牧、茂达和荷金莱、兴程等为龙头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

全市生猪饲养量540万头,羊饲养量620万头,家禽饲养量9000万只,牛43万头。

  科技兴农战略培育出“全国样板县”

  新材料、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已在宿州地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

在粮食生产上,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等重点农业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市的粮食总产、单产持续增长。

2008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416.7公斤,高产攻关田块最高单产602.7公斤。

在瓜果菜生产上,推广设施栽培、果树高接换头品种更新、果实套袋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在畜牧生产上,推广了牛羊胚胎移植,山羊、黄牛杂交改良、三元杂交猪,秸秆青贮氨化,大棚养禽等多项畜牧新技术。

经过积极争取,我市于2007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5个农业科技入户整体推进示范市之一。

在全市5个县区、50个乡镇、500个示范村、5000个示范户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辐射带动了10万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萧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样板县”。

  农业提升战略

  强力推进四大支柱产业建设

  果蔬、粮食、畜牧、林木是宿州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市遵循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以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按照绿色、环保、质优、安全的发展理念,坚持龙头拉动、科技推动和品牌带动,落实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优质水果基地、精品园和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果业高端化、特色化、标准化、基地化、集群化和体系化。

  全面启动17.5亿公斤粮食增产计划,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和科技增粮工程。

积极扩建优质麦、玉米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专用小麦的标准化种植,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30%以上。

用5年时间,使粮食总产由现在的364万吨提高到450万吨,加工能力由270万吨提高到400万吨,加工产值由56.8亿元提高到110亿元。

  大力实施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和养殖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农牧结合、牧果结合和循环经济主导的畜牧业产业体系,努力把宿州市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畜牧业产业化示范市、中部地区健康养殖的先进市。

  形成以木浆造纸为重点、以板材深加工为核心的多系列、多品种的家居装饰用材以及家具等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黄淮海地区重要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用5年的时间,杨木原料林基地由250万亩提高到280万亩,活立木积蓄量由1200万方提高到1600万方,林木覆盖率由28.9%提高到30%以上,加工总量由70万方提高到300万方,加工产值由18亿元提高到60亿元左右。

  四位一体推进农业协调发展

  宿州市现代农业提升战略要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农科教企互动、项目支撑拉动、制度创新推动的“四位一体”发展思路。

其中,三次产业联动是基础,农科教企互动是主体,项目支撑是载体,制度创新是动力,“四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统一于整个试验区建设之中,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充分调动农业、教育、科研、企业、农民等各方面力量参与试验区建设,针对所需,多向选择,逐步解决农业投入、科研推广、农民培训等问题;

发挥企业、农民的建设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入试验区的基础建设和研发工作,加快发展步伐。

  围绕四大支柱产业,结合现代农业核心试验园区建设,谋划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重点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装备整体推进、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品牌工程等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特别是黄河故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35亿斤粮食工程、新汴河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从整体上推动试验区建设上规模、上台阶、上水平。

  用改革的办法推动试验区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更加协调,使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加快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试验区建设中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探索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

  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依托国家、省市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以宿州国家科技园区为载体,成立宿州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争取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实验站等政策支持,扶持和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研发机构,加快支柱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瞄准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争取相关项目支持,实施322万亩农田内涝治理及新汴河、沱河、唐河等大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湖洼地治理项目,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速农业机械化装备建设。

依据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规模扩张,落实重点项目攻关,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合作组织采取土地使用权入股、转让、租赁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推动要素集聚,提高规模发展、集约发展、持续发展水平。

以萧县和埇桥区夹沟镇为重点,探索规模在百亩以上的“家庭小农场”的发展模式。

完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机制,逐步向利益返还机制过渡,由松散型变为紧密型。

  加快发展多层次、多环节,涵盖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领域的多种形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内部管理,使用合作社依法按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抓住国家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政策机遇,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建设和信用合作试点,集合优势争取支持。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土壤培肥工程,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实行农业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萧、砀黄河故道建立生态果园示范区。

依托宿州天雨生物肥料等企业发展粮食转化、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利用循环产业链,探索生物系统内物质转化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复合生产模式,发展果-草-牧、猪-沼-菜等循环经济。

  为系统总结“十五”以来我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当前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拓展新时期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思路,更好地发挥项目对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化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2月份我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管理总结的通知》,要求各地对“十五”以来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总结。

今天,我们邀请部分省同志召开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座谈会,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分析当前形势,总结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建议。

下面,我结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各地的总结报告,讲几点意见,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长期以来不懈奋斗的目标。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后来一直作为“四个现代化”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农村改革,全面启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明显加快,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发展现代农业专门列为一章。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发展现化农业为主题,对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在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通过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

  综观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而且还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即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化、高效率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体系等等。

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试点先行、示范引路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走不同的路子。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还侧重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当前和今后就要在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大背景下来认识组织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

要把组织实施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作为推进各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抓手。

各地要通过这个平台,不断总结现代农业建设新的思路、工作方法和项目管理经验,使示范项目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近年来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成效和问题

  为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现代农业建设的部署和要求,1998年以来,我委每年从中央预算内农林水利待安排投资中安排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

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共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3.3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选建了约300个各具特色、类型多样的示范项目,对推动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探索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总体上看,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体现在:

  一是各地紧紧围绕农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科技先导和示范带动作用,有效推动了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如云南省依托当地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中草药繁育等特色农业,促进了当地花卉产业和中草药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新疆自治区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现代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开展了优良奶牛、优质肉牛、新疆褐牛、肉用细毛羊等现代畜产品生产和示范基地建设,进行现代繁育、养殖、管理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推进了农区畜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

其他如海南省的热带水果、甘肃的百合和马铃薯产业、黑龙江的优质稻米和林下产业等,都是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中,通过新品种引进、繁育和推广以及新技术的展示,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如辽宁省从本省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资源、市场、技术三个方面的优势,重点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充分发挥当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校(院)企合作,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山东省把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主要功能定位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的应用、推广和示范,所实施的现代渔业良种科技示范项目,对当地海参高效养殖业发展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项目所在地东营市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关于扶持海参养殖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计划到2010年将东营市海参养殖面积发展到6万亩,年创产值21.6亿元,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青岛市优质专用花生良种繁育推广项目以最新育成的花育19号、20号、22号、23号、24号、25号、26号为主,已累计生产花生原种100万公斤,建立了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70000多亩,生产花生良种2100万公斤,销往山东、辽宁、河北、安徽、江苏、河南等花生产区,推进了山东乃至整个北方花生产区品种的更新换代。

  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适应我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四川省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重点安排生猪、茶叶、食用菌、甜橙、石榴、猕猴桃等具有竞争优势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同时每个项目都选择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项目业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良种繁育、基地规划、技术培训、以及产品的回收、储藏保鲜、加工、销售等,农户按照公司制定的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向公司销售产品,较好地发挥了示范项目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各地在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过程中,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农业领域。

大多数项目都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了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产权制度,推行了以承包为主的岗位责任制,形成了灵活的用人机制,采取以效益为考核目标的收入分配制。

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保证了示范项目效益的发挥。

如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发挥市场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保障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顺利建设。

  五是各地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窗口作用,不少示范项目已成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重要基地和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如广西自治区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各地群众到示范项目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目前南宁、北海等地的示范项目已经成为展示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窗口,也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

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已经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参观学习基地,近年来先后接待国外参观团体12个,国内农民参观团60个,累计接待参观人员超过4万人次。

  六是各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总体上看,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中,中央安排的补助投资只占总投资的一小部分,更多地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银行、农民等社会投资进入到现代农业领域。

如山西省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中,不仅各级政府都能履行项目配套资金承诺,还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推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七是各级发展改革委通过组织项目建设,拓展了工作视野,增强了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并积累了项目建设管理的实际经验,锻炼了干部队伍。

现代农业示范项目是地方发展改革委直接管理的少数几类项目之一,各地发展改革委农经处的同志从项目选择、组织上报、具体实施等全过程参与,对支农投资项目管理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通过把点上获得经验推而广之,也更好地推动了对其他项目的管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从各地总结来看,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地方没有紧紧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偏离本地实际,盲目求大求新,不能把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与发展当地农业优势和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一些地方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够清晰,对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缺乏明确定位,年度间申报的项目随意性较大,项目申报程序不透明,项目咨询评估和审查批复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公正、公开、公平。

三是少数项目前期工作不够充分,体制机制不灵活,地方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落实不到位,不能按照批复的可研报告开展项目建设,影响项目投资效益。

四是有些地区存在“重建轻管”倾向,把主要精力放在向国家争取投资上,对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管理运行不够重视,项目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五是项目管理的有些环节仍不够规范。

例如各地选择示范项目的标准、办法和程序,中央补助投资形成的资产如何处理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三、新形势下搞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是引导和带动企业、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农建设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管理,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基本定位。

开展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建设,探索我国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组织方式,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明确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确定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基本定位,使项目建设更好地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服务。

在项目建设中要把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的改善,与体制机制创新、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先进性与适用性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积极探索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形成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企业化、产业化经营,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要充分发挥规划对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作用。

各地实践表明,一个地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成功与否,对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能够发挥多大作用,与其是否有明确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规划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好的规划,是搞好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部署,加强对各地的指导,2007年我委组织编制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年)》,明确了今后几年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建设重点,并就完善相关规划、加强项目储备、严格建设程序、加快机制创新等项目管理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各地要以该《规划》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有关规划,尽快理清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修改完善本地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把规划作为选择项目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尽快形成“按规划选择项目、按项目申报投资”的管理制度,减少项目选择上的随意性,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三是要严格遵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各地农业资源特点和优势,把项目建设与促进当地优势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