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603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把握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影响。

(重点)

2.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突出对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影响。

(重点)

3.分析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

一、内战的爆发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②概况:

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2)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内战的爆发

(1)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粉碎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粉碎重点进攻:

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易错提醒]

内战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具有必然性,因为蒋介石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了其必然反共反人民的面目。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以实现民主政治,推翻国民党军事独裁统治为目标。

二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1)概况

战役

时间

概况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1月

首先攻占锦州,到11月初,解放军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攻克张家口、天津后,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2)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轻巧识记]

解放战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和平民主。

两次谈判:

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四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图解历史]

解放战争各阶段的特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胜利

(1)北平和谈:

国共两党代表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意义

(1)国内: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2)国际: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图解历史]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合作→分裂→再合作

(2)再合作→再分裂

主题一 重庆谈判

史料

思考 上图体现了什么历史信息?

答案 这幅漫画中,右侧人物表面上谈判,私底下用枪指着对方,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共派代表赴重庆谈判也表明了其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和全国人民期盼民主的愿望。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两种命运

(1)中共和平民主建设新中国的方针: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指出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中共“七大”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

(2)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重点讨论了加强反共力量、准备发动内战和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这是一个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大会,代表着一种黑暗的命运。

主题二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史料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

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

“天意。

”毛泽东却说:

“民意。

思考 你认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天意”还是“民意”?

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民意。

原因:

国民党方面: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方面: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灵魂);③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方向);④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中坚);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保障);⑥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基础)。

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影响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1)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

①国民革命时期的合作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对抗。

②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1.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治再次与中国人民擦肩而过,主要原因是(  )

A.美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

B.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表示不满

C.蒋介石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D.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程度不够

答案 C

解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曾一度出现了和平建国的希望,但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化为泡影。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故B正确。

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影响。

3.“1948年,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卓越的战斗精神和军事策略,决定性地扭转了历史潮流,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落入他们的手中。

”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正在展开的军事行动是(  )

A.战略防御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决定性”“北京和几个大的港口城市”等信息判断,答案应为C。

4.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党持这一立场主要是基于(  )

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性格

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

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答案 D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是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故答案为D项。

5.《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蒋介石、毛泽东等许多中国人曾经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曾先后10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并且是1937年《时代》年度人物,当年《时代》封面图片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影。

材料二 毛泽东曾先后12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其中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蒋介石和毛泽东分别列为1937年和1949年年度人物和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毛泽东与蒋介石曾在1945年进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性的会面,请简述毛泽东参加这次会面的目的和意义。

(3)毛泽东和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请列举在1949年毛蒋进行军事斗争的典型事例及其结果。

答案 

(1)中国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为国民政府领袖,蒋介石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受到世界的关注。

(2)目的:

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广大人民。

意义:

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赢得了人民信任。

(3)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主力被消灭;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解析 第

(1)题结合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和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进行回答;第

(2)题根据1945年重庆谈判的内容进行分析;第(3)题根据1949年国共双方的重大事件进行理解。

[对点练]

知识点1 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

1.1945年5月,蒋介石说: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共产党,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

”而8月份他却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和平问题。

其真实用意是(  )

A.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B.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C.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D.把内战责任转嫁给共产党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中对于蒋介石前后态度的变化表面看是矛盾的,实际上是一致的。

1945年5月讲话反映了其主要目的,而8月份邀请毛泽东商讨和平表面上是为了和平,实际上是为反共发动内战做准备工作,借此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2.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演说,他说:

“我们要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克服困难,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大家一条心,要和平、民主、团结、统一。

”这说明了(  )

A.“独立、自由、民主”是两党的共同追求

B.“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C.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诚意

D.国共两党再次揭开了团结合作的新篇章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重庆谈判期间中共方面对时局的看法。

A项与史实不符;仅从毛泽东的演说并不能说明“统一、富强”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联合政府,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D项与史实不符。

3.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飞赴重庆,国共两党经过艰苦谈判,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关于其说法正确的是(  )

A.实现国内和平有了根本保证

B.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

C.协定内容没有得到贯彻

D.即《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

答案 C

解析 A项“根本保证”错误;B项“没有任何积极意义”错误;D项是在1949年。

“双十协定”通过和平建国的主张,但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所以没有得到贯彻,故选C项。

知识点2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4.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穿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

这一举动(  )

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 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③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故②不符合题意。

①③④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

“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

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D.会师会宁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年5月9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以得知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

6.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 B

解析 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

共产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如同一把尖刀插在中原地区。

7.下图为中国近代某重大战役形势图。

该战役(  )

A.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统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

D.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

答案 D

解析 该图以徐州为中心,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A项是渡江战役的影响,A项错误;B项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故B项错误:

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是平津战役,故C项错误;淮海战役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故D项正确。

知识点3 北平谈判和渡江战役

8.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主要都是为了(  )

A.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争取民心

C.共同商讨国内和平

D.以和谈换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答案 D

解析 前者是由于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就绪而施展的和谈伎俩,后者是蒋介石内战溃败、大局已定时,又采取的“缓兵之计”。

9.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反映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的历史片段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华民国定都南京

C.日军在南京进行野蛮大屠杀

D.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答案 D

解析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10.“素帆百万飞如箭,乘风顷刻敌前现。

碧水静无波,疏星夜转多。

弹飞如急雨,难阻雄师路。

天险说长江,功成夜未央。

”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  )

A.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素帆百万”“说长江”等信息可知为渡江战役。

[能力练]

11.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

意向

不可避免

可获得政治解决

应该绝对避免

可获得速战速胜

无回答

人数

170

110

423

244

20

这说明当时(  )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

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

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

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

答案 A

解析 学生对内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结果如何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选A项。

B项不符合史实,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表述不正确。

1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建立新中国

答案 A

解析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们渴望和平、民主。

13.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政策”,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答案 B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加紧控制中国,A项表述错误;解放战争期间,美国一直是“扶蒋反共”,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迅速下降”。

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由取消禁运到有限援助再到1949年的削弱援助是取决于国民党实力变化的,故答案为B项。

14.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

“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是“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通过这些信息即可判断这场战役是淮海战役。

15.在电影《建国大业》中,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

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调侃由立平饰演的林彪,“林彪啊,你吃了蒋介石一百多万的军队,怎么还这么瘦啊!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称赞林彪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所有战役,并消灭敌人一百多万

B.是称赞林彪自参加革命以来一共歼灭敌人一百多万

C.是称赞林彪在辽沈、平津战役中指挥有方,歼敌很多

D.是警告林彪不要叛国投敌

答案 C

解析 联系当时的史实可以判断,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林彪率领的东北解放军均有参加,歼敌达100多万,故C项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946年那一次,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但是我们还是满怀诚意地和他谈了,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

现在我们又和他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今天可以说,无论打也好,和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能实现……

材料二 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壮大了,由原先的120万人发展到400万人以上,并且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我们的战士有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后来成为解放军战士。

材料三 这次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

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

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

(1)陈嘉庚为什么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

(2)周恩来为什么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

(3)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为什么是“接受改编和渡江”?

(4)北平和谈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

答案 

(1)因为当时陈嘉庚看透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2)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的胜利。

(3)只有接受改编和渡江,才能彻底、干净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4)发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向全国进军,追歼残敌。

解析 本题以北平和平谈判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史实。

(1)题要注意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的真实意图。

(2)题实际是分析北平谈判的背景。

第(3)题要从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出发。

第(4)题是对基本史实进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