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10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docx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

  关于本科教学的工作会议讲话有哪些呢?

以下由专业的XX提供的,欢迎参考与阅读!

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讲话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研讨和部署,这是在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着力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经学校认真研究,确定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凝聚共识,回归大学教育本位;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下面我代表学校作大会主题报告。

  

(一)对过去工作的回顾

  “十二五”以来,学校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形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提出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于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始终,在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继续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健全质量保障机制,本科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丰富人才培养路径,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一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梳理和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同时,把“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相结合,凸显了我校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力度,继续加强弘深学院建设,深化工程类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成立博雅学院,实施基础文科类研究型后备人才培养试点;成立“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引进国际先进的COOP工程教育模式,促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开办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试验班,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在动力学院、公管学院、数统学院、物理学院、艺术学院开展1-2年的大类培养。

  三是以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发挥我校牵头成立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作用,深入推进与协同企业长安汽车公司实施“需求导向、开放实践”的“3+1”联合人才培养,成为“XX计划”的一大亮点;同时,还加强与中广核、长江电力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协同培养;与40多所国(境)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国际交换联合培养。

  2.深化教学过程改革

  一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坚持高水平教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新生研讨课”;《大学英语》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思考和交流能力融入语言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大学物理》实施“以体验为引导,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高等数学》按学科大类实施分类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试点“大班专题授课、小班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专业课推进小班教学,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加强师生互动。

二是实施通识教育,建立相应课程体系,常态化开设课程已达120多门。

三是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探索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的学习评价制度。

四是改革教学管理,完善选、排课制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空间。

  3.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是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约占实验项目总数的50%,实验项目年更新率10%以上,从实际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超过100项。

二是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以创新团队、创新实践班等方式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构建了国家-学校-学院多层次、科研训练计划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学生约占每届学生的30%以上;年平均参加学科竞赛学生超过6000人次,近年来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结构设计大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等殊荣;开设创业系列课程,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创新创业大赛,创建了33个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教育部授予学校“XX-XX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

四是在建筑学部试点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加强教学运行保障

  一是全方位落实教师教学责任,将本科教学质和量的要求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及晋升、聘用和评优奖励;新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是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每年投入XX余万元用于本科教学补贴与奖励,600余万元用于实习补贴,100余万元用于教改项目资助;近三年,累计6000余万元投入教学实验室建设,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近几年,学校还投入5000多万元,对多栋教学楼实施装修改造和设备更新。

  三是持续开展学情调查、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每年发布《本科教学基本状态白皮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红皮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初步建立了校内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取得丰硕改革成果

  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

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13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9种(40册)。

获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获得本科教学工程经费3423万元。

XX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

通信学院曾孝平教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自动化学院马乐老师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逐年提升。

在校学生对“在校教育经历的满意度”连续五年上升;“校友满意度”连续三年均达到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很满意”及“满意”连续三年均在90%以上。

学校获评教育部XX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生源质量连续七年稳步提升。

理科生源当量从XX年的上升到XX年的,XX年有3个省录取最低分高出当地一本线100分以上,创历史新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广大师生锐意改革,推进高水平有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结果;是学校上下通力协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全员育人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家社会经济正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刘延东同志在今年的高校咨询会上强调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是大学根本任务。

在我们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引领,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富民兴渝”战略中,作为国家在西部重要的大学之一,重庆市唯一的“985”高校,学校为了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为重庆市打造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撑。

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布局、招生考试制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还不能满足国家、社会对学校的期盼和要求;规模与结构还有待优化;教师投入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有待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还有待提高;“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仍是我们需要去实践的重要课题。

  目前,学校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教育部的部署,全面规划、有序推进综合改革工作。

就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它必然成为学校综合改革的核心。

能否抓住这个战略窗口期,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调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专业与课程改革、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形成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常言道: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教育思想观念制约着教学行为,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因此,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发展理念是先导、是首要任务。

  1.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价值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但这四大功能并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都是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人才培养功能而存在。

换句话说,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归根到底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本体功能,人才培养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当然,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尽管不同时期会侧重于不同的阶段性任务,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和方式方法也会相应调整变化,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却始终是不能改变的。

当前,研究型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功能偏离、本体功能弱化等问题,有时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术性目标,忽视了大学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本质,导致学生读书、老师教书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使校园变得有些浮躁。

作为一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的“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我们应该走出误区,抛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共同守望教育理想,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人才培养的功能本位。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本科教育工作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优秀的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重视本科教育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在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建本科生教育:

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谈到:

“大学本科生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它之前的中学教育和之后的研究生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本科生教育的生命力影响到所有其它各层次的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植根于学士教育。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是勿庸置疑的。

  本科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抓本科教学工作,就像用圆规画圆。

本科教学作为“圆心”,各级党政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管理人员、教师(教授、名师)和学生都要自觉地围绕这个“圆心”转,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要围绕它去展开。

各级党政领导要以教学为重。

尤其是学校党政一把手应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立校之本抓紧抓好。

要亲自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国家级教学基地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等大事。

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推动教学工作,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

要定期指导、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问题,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将本科教学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学院院长、书记作为学院本科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保证本科教学的日常运行;通过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管理人员要以服务为本。

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方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工作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功能,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观念,从理解人、尊重人、塑造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营造“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校园氛围。

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都要服务于(服从于)人才培养工作,要把工作着力点集中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领导精力、师资配备、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制度设计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

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

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会兼职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名师、教授、副教授要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

老教师要上讲台,并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要积极从事助教工作,完成教学基本功训练,在协助主讲教师工作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

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以生为本、爱生如子;要尽职尽责、热情奉献。

学生要以学为主。

要珍惜时光,勤奋刻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努力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为自身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积极参加以提升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的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

  2.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质量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颁布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主旋律和人们的普遍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

高等教育质量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成长上,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生命线、完成大学使命的保障,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妥善处理好规模与质量、运行与发展、教学与科研等关系,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充分挖掘大学生成长潜质,培养更多、更好的多样化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

由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教育转变,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推进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树立尊重学生评价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督导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对院系、专业、课程和主讲教师的教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案;对人才培养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要更好地发挥教学顾问专家或督导专家的作用,把他们的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3.树立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人才观

  学校提出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的目标,我认为,就是要着力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

  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

孔子曰“有教无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成才环境和氛围,使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得益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要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

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多层次性的,学生本身也有差异性,有不同的梦想、不同的兴趣、不同的发展潜力,只有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地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人才,包括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等等。

因此,人才的培养不能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要针对社会需求、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力的开发,帮助、引导和教育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沿着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成为不同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

  要树立德才兼备的观念。

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成人”就是要求学生会做人,懂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成才”就是要求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既“成人”又“成才”的人就是“靠得住、有本事”的人。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4.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学”是“教”的落脚点。

要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让老师爱教、学生爱学。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探索研究者;学生不但要会“学”,还要会“问”。

其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要把握教学过程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并与学生交朋友。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

  因此,要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

教学与科研要良性互动,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参与科研中学习。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我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文理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工科教育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把人文教育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重庆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专业教育成效显著,但“重专业、轻基础,重理工、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的弊端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一些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

针对这种现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但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在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科高等教育中必须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识教育着力于人生观、价值观、独立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有效思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恰当的判断能力、对价值的认识能力”,成为有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

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造就出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较高的人文情怀的人才,正是现代大学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

通识教育正是通过人文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合理设置,将培养能力与提升素养进行有机的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

但是,目前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存在设置的不尽合理性,数量不够、面不广,师资配置不到位、教师自身素养有限等缺陷,致使我校的通识教育远没达到理想效果。

此外,通识教育基本停留在知识层面,明显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依靠熏陶来实现。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顶层设计,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完善教学体制,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科学设置文、史、哲、社会学等核心课程,逐步形成重大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

鼓励学生文理交叉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高研院、人文和社科学部、理学部等为依托,建设一支适合学校通识教育需要的、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出台激励政策,促进高水平教师开设通识课程;根据需要,设置专职通识教育教师岗位。

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导向作用,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这种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铸造人格,提升人文精神。

  2.教学与科研结合,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寓教于研、实现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校以育人为本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用什么办法来育人。

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但是光靠教学育人不可能实现我们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也是我们育人的重要渠道,而且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为明显。

所谓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学校是否有科研活动,而在于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的多少和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更在于能否通过科研活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发展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使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不是光靠课堂讲授知识就能实现的。

要依托科研资源优势,强化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要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养成浓厚的科研兴趣。

实施“本科生科研助手”计划,通过导师制,实现科研活动与知识的对接;改变现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来源渠道,通过项目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课题或将教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交由学生独立研究,实现教师科研活动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对接。

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来学习,就要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参加科研工作,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

没有一流的科研,就不可能造就和凝聚一流的教师,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也不可能建设出一流的大学。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与科研工作脱节。

我们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学工作者,而且应该是一名出色的研究工作者。

教师参与科研,深切体会创新过程,积淀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而且使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会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由此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会更加开阔,也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灵活的教学。

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引介新的研究成果,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课程;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在教育方式上,引导学生及早介入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指导学生课外学习、阅读相关论文和科研资料,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运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前瞻性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