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21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防治原则.docx

第九章防治原则

第九章防治原则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

A.肾中精气的盛衰B.心肺的功能状态C.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D.肝肾精血互化的状态

E.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状态

2.下列不属于顺应自然养生的是: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C.顺应四时调摄D.昼夜晨昏调养

E.起居有常

3.下列何项非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

A.药膳保健B.注意饮食卫生C.提倡饮食有节D.克服饮食偏嗜E.强调高营养饮食

4.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A.提高治愈率B.尽早确立治疗方法C.提高诊断的正确率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

E.以上均不是

5.下列不属于既病防变方法的是:

A.人工免疫B.早期诊断C.早期治疗D.先安未受邪之地E.阻截病传途径

6.不属于治则的是:

A.治病求本B.扶正祛邪C.调理气血D.活血化瘀E.调治脏腑

7."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疗原则当属:

A.早治防变B.治病求本C.调理脏腑D.调理气血E.三因制宜

8.下列何项属正治法则:

A.标本兼治B.塞因塞用C.寒者热之D.因人制宜E.寒因寒用

9.下列何项非属逆治法则:

A.热因热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

10.下列何项属反治法则:

A.实则泻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培土生金E.滋水涵木

11.下列何项不属从治法则:

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通因通用D.热者寒之E.寒因寒用

12."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B.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C.在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在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E.以上皆是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治寒以热

14.攻补兼施治则适用于何证:

A.虚证B.真实假虚证C.实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夹杂证

15.真实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祛邪兼扶正B.扶正兼祛邪C.先祛邪后扶正D'单独祛邪E.先扶正后祛邪

16.真虚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是:

A.单独祛邪B.单独扶正C.先扶正后祛邪D.扶正兼祛邪E.祛邪扶正并重

17."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气虚泄泻E.寒湿泄泻

18."塞因塞用"不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腹胀B.血枯经闭C.肾虚尿闭D.气郁腹胀E.阴虚便秘

19.阴中求阳的治疗方法是指:

A.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D.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扶阳药C.温阳散寒同时佐以扶阳

D.充分滋阴的基础上配以补阳剂E.以上皆不是

20.阴病治阳适用于下列何证:

A.实热证B.实寒证C.阴阳两虚D.虚寒证E.虚热证

2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

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阴阳双补

22.下列非调理脏腑治则的是:

A.用寒远寒,用热远热B.实则泻腑,虚则补脏C.脏病治腑

D.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E.腑病治脏

23.素体阳虚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阳解表法,应属于:

A.先治其标B.先治其本C.标本兼治D.虚则补之E.以上皆不是

24.血虚证,临床多从何脏腑论治:

A.肝胃B.脾胃C.肝肾D.肝胆E.肝胃

25.骨和髓之病变,多从何脏论治:

A.心B.肺C.脾D.肝E.肾

26.单纯的气血证常从何脏论治:

A.心肝肺B.肝肾C.心肝肾D.心肾E.肺脾肾

27.水湿痰饮多从何脏论治:

A.心肾B.肺脾肾C.心脾肝肾D.肺肝脾肾E.心肝脾肺肾

28.气滞宜:

A.益气B.活血C.降逆D.行气E.补气

29.亡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的阳气大量亡失,治宜:

A.滋阴制阳B.扶阳消阴C.回阳救逆D.救阴固脱E.阴中求阳

30."老年慎泻,少年慎补"是根据……而确定的用药原则: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标本同治E.治病求本

(二)B型题

A.静功锻炼,注意保津养阴B.运动适度,注意养阳C.户外动形锻炼,注意养阳

D.晨炼必待日光,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E.以上皆宜

1.春季养生活动最宜:

2.秋季养生活动最宜;

A.表寒证运用温热的方药B.里热证采用辛凉清里的方药C.阳气虚衰运用扶阳益气的方药

D.瘀血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E.里寒证运用辛热温里的方药

3.上述何项属虚则补之的具体运用:

4.上述何项属实则泻之的具体运用:

A.补益心阳B.补养心气C.清心泻火D.活血祛瘀E.补养心血

5.心阳不足者,法宜:

6.心脉瘀阻者,法宜:

7.心火炽盛者,法宜:

A.脾不统血B.脾气下陷C.脾虚湿阻D.脾虚水肿E.脾虚带下

8.健脾利水之法适用于:

9.益气升提之法适用于:

A.滋养肝阴B.补养肝血C.清降肝火D.疏肝理气E.滋养肝肾、平肝熄风潜阳

10.肝阳上亢化风者,治宜:

11.肝阴不足者,治宜:

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

12.用消导积滞的方法治疗腹泄病证,其治则当属:

13.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寒证的方法,其治则当属:

14.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阴盛格阳病证,其治则当属:

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阳中求阴

15.治疗阴虚阳亢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16.治疗阳虚阴盛的病证,应采用的治则是:

A.热病见热象B.寒病见热象C.阴虚见热象D.热病见寒象E.寒病见寒象

17.适用"寒者热之"治则的是:

18.适用"热因热用"治则的是:

19.适用"阳病治阴"治则的是:

A.阳虚阴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

C.瘀血内阻所致的出血证D.中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E.实热壅积的阳明腑实证

20."通因通用"的治则适用于:

21."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

22."寒因寒用"的治则适用于:

A.行气开郁B.开窍通闭C.降逆和胃D.益气固脱E.益气升提

23.气闭者,治宜:

24.脾气下陷者,治宜:

A.活血化瘀B.温经散寒C.清热补气D.益气活血E.活血通络

25.血瘀者,治宜:

26.血寒者,治宜:

A.补髓填精B.补益肾气以摄精C.疏利精气D.通络散结E.活血化瘀

27.小儿五迟者,治宜:

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A.补气填精B.疏利精气C.益气摄津D.补血养津E.滋补肾阴

29.气滞精阻者,治当:

30.津血亏少者,治当:

A.单纯扶正B.单纯祛邪C.扶正兼祛邪D.祛邪兼扶正E.扶正祛邪并重

31.正虚邪不盛,且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32.邪盛较重急的虚实夹杂证,应采用何种治则:

A.真实假虚B.虚实夹杂且微虚微实C.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D.邪实正未衰

E.虚实夹杂且甚虚甚实,病邪胶固不易扩散

33.扶正兼祛邪的治则,适用于:

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则,适用于:

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既病防变E.未病先防

35."用温远温"此属于:

36."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属于:

37."亡血家不可发汗"此属于:

A.春季B.夏季C.长夏D.秋季E.冬季

3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性药物的季节是:

39.临床治疗时应慎用热性药物的季节是:

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滋腻药物的季节是:

(三)D型题

1.以热治热适用于:

A.阳气虚极,浮越于外B.阳热偏盛C.里热盛极,格阴于外D.真寒假热证E.真热假寒证

2.以寒治寒适用于:

A.阴寒偏盛B.里热盛极,格阴于外C.真热假寒证D.阴寒内盛,格阳于外E.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适用于:

A.大便粘滞不爽B.少腹胀满窜痛C.腹胀硬满不减D.脾气虚运化无力E.腹部胀满时减

4.通因通用适用于

A.肾阳虚损B.膀胱湿热C.尿频清长D.尿频、热痛E.夜间尿多、遗尿

(四)X型题

1.养生原则确立的基础是:

A.对病因与发病条件的研究B.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生命规律的研究C.预防疾病的实践总结

D.对衰老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E.延缓衰老的养生实践

2.动形养生可达到:

A.促进血液流畅B.舒筋活络C.调节情志变化D.怡神、静神E.协调脏腑功能活动

3.移情易性的内容应包括:

A.排遣情思B.改变其错误认识C.改变内心虚恋的指向性D.改变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

E.使不良情绪得以适度宣泄

4.克服饮食偏嗜包括:

A.防止饮食不洁B.食能以时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D.药食结合E.避免五味偏嗜

5.调补何脏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

A.肝B.脾C.心D.肺E.肾

6.养静藏神之机制与下列何项有关:

A.心的生理特性B.真气状态C.肝的生理特性D.宗气的状态E.肾的生理特性

7.药膳的主要特点及运用要求是:

A.以药为主B.以食为主C.药食结合D.因时制宜E.辨证施膳

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

A.抽搐B.大出血不止者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D.食积所致泄泻者E.尿闭

9."寒因寒用"适用于:

A.寒热错杂证B.真热假寒证C.阳偏盛的实热证D.真寒假热证E.热厥证

10."热因热用"适用于:

A.真寒假热证B.寒热错杂证C.真热假寒证D.格阳证E.阴偏盛之实寒证

11."塞因塞用"适用于:

A.阳明腑实证B.气郁腹胀C.阴虚便秘D.血枯经闭E.食滞腹胀

12."通因通用"适用于:

A.脾虚泄泻B.食滞泄泻C.瘀血崩漏D.肾虚泄泻E.气虚泄泻

13.从治法适用于:

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

14.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

A.纯虚证B.虚实夹杂证C.纯实证D.真虚假实证E.真热假寒证

15.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

A.真实假虚证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C.真虚假实之证

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E.以上情况皆可运用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据人……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A.饮食偏嗜B.性别C.劳逸损伤D.年龄E.体质

17.下列属于因时制宜范畴的是:

A.夏季慎用温热B.冬季慎用寒凉C.暑邪致病应解暑化湿

D."春不用桂枝"E."夏不用麻黄"

18.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

A.春B.夏C.长夏D.秋E.冬

19.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

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扶正与祛邪D.调整阴阳E.三因制宜

20.中医养生的主要作用为:

A.增强体质B.预防疾病C.增强心理调摄能力D.延缓衰老E.促进病体康复

21.阴阳互济调补阴阳的方法,包括:

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阴阳并补

22.推拿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为:

A.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B.调整生物信息C.改变系统功能D.发挥物理热效应

E.通过经络系统感应传导、调节机能

23.中医养生学方法众多,其基本养生观念有:

A.调饮食B.慎起居C.适寒温D.食补剂E.和喜怒

24.从治适应于:

A.脾虚腹胀B.肾虚癃闭C.肺虚多汗D.瘀血所致的崩漏E.格阳证

25.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

A.锻炼身体B.药物预防C.未病先防D.既病防变E.起居有常

26.以下何项应先治疗标证:

A.食滞泄泻B.血虚经闭C.肝病膨胀D.肝病吐血E.湿滞泄泻

27.属损其有余的治疗方法是:

A.清泻阳热的方法B.滋阴法C.温散阴寒法D.益气回阳固脱E.补阳法

二、填空题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夏养______,秋冬养______"。

2.重视精神调养应注意①________;②_______。

3.调摄饮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4._______和________,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

5.调神的方法,除四季调神外,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谓"练功"三要素,习惯上系指气功活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

7.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是________,其中心环节是________。

8.推拿、针灸养生,其运用原则主要是________。

9.__________是确立治则的前提和基础。

10.治则在临床上的运用,体现了高度的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11.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

12.治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________。

13.外感伤寒早期治疗的关键在_______的治疗;外感温热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________的治疗。

14.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_________而治的,同属于_______的范畴。

15.正治又称______,常用的正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反治又称________,常用的反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称为______;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称为_______。

18.扶正主要适用于______,即所谓________;祛邪主要适用于______,即所谓_______。

19.调补_______为治理气虚的重点;调补______为治疗血虚的重点。

20.调气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

21.大、小肠病变临床多以______论治;实际运用中,泻腑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求之。

22.三因制宜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3.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春夏不宜过用______药,秋冬当慎用________药。

24.扶正祛邪治则在运用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

25.阴阳亡失者,其亡阳者重在_______,亡阴者又当以_____之法急治。

三、判断题

1.中医养生学反映了预防医学鲜明特色。

()

2."顺应自然"的原则,即是顺应四时气候和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

()

3.顺应自然的养生活动应注意坚持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的原则。

()

4.养静藏神的机制,与心肝的生理特性及机体真气的状态密切相关。

()

5.养静藏神的同时,中医养生学并不排斥顺情从欲以养神。

()

6.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胃功能状态,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

()

7.惜精养生即要禁欲。

()

8.祛邪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

()

9.推拿、针灸只能治疗疾病,不能用以养生。

()

10.内伤疾病的早期治疗首在调理气血。

()

11.伤寒的早治必须把握住太阳病这一关键。

()

12.卫分证的治疗是温病早期治疗的关键。

()

13.正治即从治,反治即逆治。

()

14.反治法与正治法的实质无异。

()

15.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者,应采用从治法。

()

16.塞因塞用即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寒不通症状的虚证。

()

17.对阳虚无以制阴而阴盛的虚寒证,应采取扶阳以制阴的方法,故称为"阳病治阴"。

()

18.对阴虚无以制阳而阳亢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以制阳亢,又称"阴病治阳"。

()

19.阴胜则阳病,则宜在温散阴寒的同时佐以扶阳。

()

20.补气时,以调补脾胃为重点。

()

21.补血时,以调补心肝为重点。

()

22.气虚致血虚者,应以补气为主,辅以补血。

()

23.血病在先,应以理血为主,所以气随血脱者,应先补血,病势缓后再进补气之剂。

()

24.气闭者宜行气,气脱者宜升提固脱。

()

25.骨与髓之病,多从肾论治。

()

26.脑之病常从肝、脾和心论治。

()

27.脾之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侧重于脾阳与脾气虚衰。

()

28.脏病不可以治腑,但腑病可以治脏,例如膀胱虚寒证,温补肾阳则虚寒自除。

()

29.三因制宜是针对不同病因而治疗的法则。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养生2.治则3.治法4.中医养生学5.顺应自然6.早期诊治

7.治病求本8.正治9.反治10.寒者热之11.热者寒之12.虚则补之

13.实则泻之14.寒因寒用15.热因热用16.通因通用17.塞因塞因18.扶正

19.祛邪20.调整阴阳21.因时制宜22.因地制宜23.因人制宜

五、简答题

1.预防与治则的关系如何?

2.防止外邪侵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要做好养性调神有哪几个方面?

4.治则与治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5.正治法与反治法有何异同?

6.为什么要抬病求本?

7.试列出扶正与祛邪治则指导下确定的常见治法有哪些?

8.单独使用扶正或祛邪时,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

9.调整奇恒之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原则是什么?

10.举例说明三因制宜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

六、论述题

1.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病证急重时,治疗中标本如何取舍?

3.试举例说明病证缓和时,治疗中标本如何取舍?

4.列举临床出现哪些症状时应运用先治其标的原则?

为什么?

5.扶正祛邪临床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6.调整阴阳的治则有哪些?

各适用于什么病证?

7.为什么临床上强调三因制宜?

8.为什么说实则泻腑、虚则补脏?

试举例说明。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E2.A3.E4.D5.A6.D7.A8.C9.A10.B

11.D12.C13.A14.E15.D16.B17.C18.D19.B20.D

21.B22.C23.C24.B25.E26.E27.D28.D29.C30.C

(二)B型题

1.C2.A3.C4.D5.A6.D7.C8.D9.B10.E

11.A12.E13.B14.C15.C16.D17.E18.B19.C20.C

21.D22.B23.B24.E25.A26.B27.A28.B29.B30.D

31.A32.D33.C34.B35.C36.D37.A38.E39.B40.C

(三)D型题

1.AD2.BC3.DE4.BD

(四)X型题

1.ABCDE2.ABDE3.ABCDE4.CE5.BE6.AB7.CDE8.ABCE

9.BE10.AD11.CD12.BC13.ABDE14.AD15.BD16.BDE

17.ABCDE18.DE19.ABCDE20.ABCDE21.CD22.ABC23.ABCE24.ABDE

25.CD26.CD27.AC

二、填空题

1.阳阴

2.避免不良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3.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4.肾中精气的盛衰脾胃功能状态

5.养静藏神动形怡神移情易性

6.炼意(调神)炼气(调气)炼形(调身)

7.补益扶正调补肾脾

8.辨证施术

9.辨证

10.原则灵活

1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2.治疗原则

13.太阳病卫分证

14.本质治病求本

15.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6.从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7.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18.虚证"虚则补之"实证"实则泻之"

19.脾胃脾胃

20.补气调理气机

21.脾胃胃胆膀胱

2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23.寒凉寒凉

24.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5.益气回阳固脱益气救阴固脱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生命之义。

2.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3.指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

4.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5.指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6.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深入传变或危变。

7.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8.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一种治则。

9.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

10.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1.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12.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

13.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14.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症证,又称以寒治寒。

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15.指用温热性质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

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16.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简称为以通治通。

17.指用补益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为以补开塞。

18.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及康复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19.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20.系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21.指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22.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23.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五、简答题

1.二者都包含着防治疾病、增进人类健康臻于长寿的理论与方法。

预防包含着对疾病的有效预防活动;治则治法的确立和方药及其它治疗手段的实施,促进了疾病治愈和机体康复,有利于预防目标的实现。

2.其一避其邪气,其二是药物预防等两个方面。

3.一要注意避免来自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二要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