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53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docx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卖柴翁殴宦者》

卖柴翁殴宦者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的《卖炭翁》,深刻揭露“宫市”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但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面寻宫使的掠夺,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选文中的卖柴翁却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被逼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者。

  尝有农夫以驴负1柴。

宦者称宫市2取之,与3绢数尺,又就索4“门户”5,仍邀6驴送柴至内7.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不肯受,曰:

“须得尔8驴。

”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此柴与汝,不取直9而归,汝尚10不肯,我有11死而已!

”遂殴宦者。

  注释:

1负:

驮。

2宫市;王宫中所设的市肆。

3与:

给。

4就索:

向他索取。

5门户:

指门户税。

6邀:

强要。

7内:

宫内。

8尔:

你。

9直:

同“值”。

10尚:

还。

11有:

只有。

  一、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

  3.今以柴与汝()()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5.我有父母妻子()()

  6.我有死而已()()

  二、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三、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译文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到城里去卖,遇到太监,称是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

只给他几尺绢,又要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用驴送到宫内。

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太监,不肯接受。

(太监)说:

“我必须要用你的驴把柴送进去。

”农民说:

“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到钱后才有饭吃。

现在我把我的木柴给你,不拿钱币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去死罢了!

”于是殴打太监。

  参考答案

  1.解释加点的词,并指出词性。

  

(1)宦者称宫市取之(之,代词,指柴)

  

(2)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之,代词,指农夫)

  (3)今以柴与汝(以,介词,把)

  (4)尝有农夫以驴负柴(以,介词,用)

  (5)我有父母妻子(有,动词,表存在)

  (6)我有死而已(有,副词,只有)

  2.试分析文中的“宦者”和《卖炭翁》中的“宫使”(可从两者的掠夺的程度手段及对人物的描写方法方面分析)。

  “宦者”和“宫使”对百姓都是残忍的掠夺,手法都是一样的,用没有什么用处的绢代替货币。

对这两个人物,作者都是用行动描写的方法来加以刻画。

  3.找出文中表示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词语。

  第一人称:

我。

第二人称:

汝,尔。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邹与鲁哄》

邹与鲁哄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反之,推行暴政,造成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其统治地位一定不会牢固。

这就是选文中的百姓“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的原因。

  邹与鲁哄1,穆公2问曰:

“吾有司3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4也。

诛之,则不可用诛;不诛,则疾视5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6则可也?

”孟子对7曰:

“凶8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9乎沟壑,壮者散而之10四方者,几11千人矣;而君之仓廪12实13,府库充,有司莫以告14,是上慢15而残下16也。

曾子17曰:

”戒之戒之!

出乎尔18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19也。

君无万焉2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21矣。

  注释:

1哄:

斗,交战。

2穆公:

邹国国君。

3有司:

官吏。

4莫之死:

即莫死之。

5疾视:

恶狠狠地看着。

6如之何;怎么办。

7对:

回答。

8凶:

荒。

9转:

抛弃。

10之:

往。

11几:

几乎。

12仓廪lìǖ:

粮仓。

13实:

充实。

14莫以告:

不把真实的情况报告。

15上慢:

在上位的人怠慢。

16下:

下面的百姓。

17曾子:

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18尔:

你。

19反之:

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

20不尤焉:

不要怪罪百姓。

21死其长:

为他们的长官而死。

  一、穆公向孟子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孟子是怎样解答的?

从中可看出孟子怎样的主张?

  二、文中孟子引用了曾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文中内容翻译这句话。

  三、解释下列词组。

  1.莫之死()

  2.如之何()

  3.凶年饥岁()

  4.莫以告()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问孟子:

“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

“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

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吏不把真实情况报告,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

曾子说过:

”警惕啊,警惕啊!

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

您不要怪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牺牲。

  参考答案

  一、穆公提的问题是:

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的解答: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从中可以看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施行仁政的主张

  二、翻译“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作用:

强调,增强说服力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三:

解释词组

  1.没有一个肯效死的

  2.怎么办

  3.艰难困苦的岁月……

  4.没有(把这件事)如实向上禀告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锡饧不辨》

锡饧不辨

  滥竽充数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已成了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代表人物。

其实历这种人已不足为奇,由于他们的浅薄无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明1名医戴原礼尝2至京,闻一医家术3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见其迎4求5溢6户,酬应不暇。

偶一求药者既7去,追而告之曰:

“临8煎加锡一块。

”原礼心异之,叩9其故。

曰:

“此古方尔10.”殊不知古方乃11饧12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13!

今之庸14医妄谓15熟谙16古方,大抵17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明:

明朝。

2尝:

曾。

3术:

技术。

4迎:

迎接他出诊的人。

5求:

上门求诊的人。

6溢:

满。

7既:

已。

8临:

等到。

9叩:

问。

10尔:

同“耳”。

11乃:

是。

12饧:

táng同糖。

13嗟jiē乎:

唉,叹词。

14庸:

平庸,此指无技术。

15妄谓:

胡说。

16熟谙ān:

熟悉。

17大抵:

大都。

  [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见其迎求溢户

  2.原礼心异之

  二、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叩其故()叩石垦壤()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殊不沾污()

  临煎加锡一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三、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译文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

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追出来告诉他说:

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

“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恭敬的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

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

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

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参考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的现象。

  1.“迎求”动词活用为名词,?

的人。

  2.“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诧异。

  二、区别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偶一求药者既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叩其故(问)叩石垦壤(敲打)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竟)殊不沾污(很;甚)

  临煎加锡一块(在?

之前,在即将?

的时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三、“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篇末点明中心:

批评不学无术、不懂装懂之人。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按下边提示,用\'‖\'线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⑴桓公不听扁鹊忠告

  ⑵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⑶桓公病死

  2、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⑵桓侯故使人问之答()

  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B.桓侯故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C.桓侯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桓侯特意派人去问这件事。

  ⑶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答()

  A.(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B.(那是)掌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

  C.(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管的,那该怎么办呢?

  D.(那是)掌握生死的神所属的范围,那该怎么办呢?

  ⑷臣是以无请也答()

  A.我因此也就不请求了。

  B.我是再也不说话了。

  C.我是不必再请求了。

  D.我因此也就不再说话了。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鹊看到桓侯的病已无法治愈,所以回转身就走。

  B.扁鹊观察到桓侯得的是不治之症,没有治疗的意义,所以就回去了。

  C.因为当初桓侯没听扁鹊的劝告,扁鹊生气了,所以走开了。

  D.扁鹊认为桓侯的本质不好。

  4、简答桓侯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

“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桓侯说:

“我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说: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

“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

“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桓侯又没有理睬。

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

桓侯特意派人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

“小病在皮肤纹理间,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

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参考答案

  1、第一层:

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桓侯遂死。

  2、⑴B⑵A⑶A⑷D

  3、A

  4、桓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不接受医生的忠告去治疗,以致疾病发展到不可医治的地步,终于死去。

  5、用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去改正,否则就会小错成大错,以致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去:

____________

  方:

____________

  欲:

____________

  还:

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_____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示]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

“我想要做针。

”李太白问道:

“铁杵磨成针,能行吗?

”老婆婆答道:

“只需功夫深!

”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参考答案

  1.去:

离开方:

正欲:

想要还:

回去

  2.

(1)代老妪

(2)代以前学过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4.铁杵磨针。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墨池之上》

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从学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又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

“苦于无日。

”董遇言:

“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农时)之余也。

  1.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乙]文中董遇告诉从学者。

(3分)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词。

(4分)

  

(1)a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

b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2)a或问“三余”之意意: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加点词必须准确译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谈谈你读[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译文

  [甲]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十分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

“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

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况且那些贤人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乙]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

“(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

“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董遇说:

“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参考答案:

  1.勉学劝善;利用“三余”勤读;

  评分说明:

概括大意,每空1分,共2分;语言简洁、通顺1分。

  2.

(1)影响;穿着(或通“披”);

(2)意思;情趣。

  3.

(1)答:

教授王盛君担心墨池不够明显,于是写了“晋王右军墨池”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

  

(2)答:

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阴雨的时候是农时的空闲时间。

  评分说明:

每小题2分。

大意正确且译出加点词1分;语言通顺、完整、简洁l分。

  4.答:

要点:

善于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

(可从不同角度谈启示,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②董遇诲人不倦……)

  评分说明:

有启示1分;能结合启l示,言之成理地作一点分析1分;语言通顺、完整1分。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欧阳修论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顷岁

(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

(2)以文字问之。

云: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

(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3)[工]精,妙。

(4)[患]毛病、弊端(在于)。

(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3)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

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译文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

欧阳修说:

“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

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韩诗外传》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诵

(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

(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3)也,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

  

(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諠]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

“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再背。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

“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

”孟子回答说:

“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

“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

”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参考答案

  1.①...的样子。

②为什么。

③同意,赞同。

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

《细柳营》

细柳营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乎,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

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

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

先行的卫队说:

天子将要到了。

军营门的军官说:

将军命令说:

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

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

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

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

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

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

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

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

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

皇帝派人告知说:

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

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

汉文帝说:

“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

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

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

  1.C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1.①已经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