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577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3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docx

精品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望远镜里的天空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透镜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并借助望远镜观察天体,对最常见的天体有所了解。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

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出发,认识由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再由望远镜的应用拓展开去,探索宇宙天体。

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对透镜的性质及其在望远镜中的作用、人类利用望远镜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等方面的探究。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区分凹透镜、凸透镜;通过让光束透过不同的透镜,学生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分别有发散和会聚的作用;通过用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等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凸透镜、凹透镜能帮助人们观察事物;通过动手制作望远镜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光学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通过查阅和整理探索月球、探索星空等活动的资料,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的进展。

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要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帮助学生提高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单元目标:

1、了解光通过凹透镜会发散,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

2、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望远镜)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3、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如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4、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方面的进展,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

5、体会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育人价值:

1培养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

2形成初步的交流评价技能。

3培养制作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1课时: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和观察,认识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

2、通过实验比较,初步了解光通过凹透镜发生发散、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

3、通过实践操作,还能发现用凸透镜看到的自比原来达等其他特点。

4、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

育人价值: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记录、评价等技能。

二、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手电筒、书本等物。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不同特点。

2、知道光通过凸透镜会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生发散。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

“观察”这两种透镜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目的:

初步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

活动二:

“实验”光通过透镜会怎样?

活动目的:

初步了解光通过凹透镜发生发散、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

活动三:

“操作”分别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观察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

活动目的:

(1)对透镜的看物体有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

(2)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3)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勤于发现、善于交流。

活动四:

“小资料”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的透镜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观察”这两种透镜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观察:

看满默默不同的透镜;

2、交流:

说说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

3、记录:

活动手册p1。

1、引导学生注意到教材照片右侧的透镜侧视图。

可以告诉学生还有其他类型的凹透镜、凸透镜,不只是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种。

2、引导学生看看摸摸不通透镜不同部位的厚薄特点。

(二)“实验”光通过透镜会怎样?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实验:

让光束射向黑色卡纸,用白色粉笔画出光板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蓝色粉笔画出光板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凸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红色粉笔画出光板的大小。

2、比较、交流:

比较三个光板的大小。

3、记录:

《活动手册》p1

1、教材中城乡的是“光束射向黑板”教学中可用黑色卡纸替换,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2、事先拉上窗帘,给学生实验准备一个良好的暗环境,并可一个根据学生试验情况而定先做一个部件透镜试验看看。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用汇聚于法三等专业术语。

4、此外,教师也可以演示“用凸透镜会汇聚阳光点燃报纸“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会聚光束即汇聚光能。

(三)“操作”分别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观察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观察:

用一块凸透镜(凹透镜)贴近书本看文字(或图片)

2、用一块凸透镜(凹透镜)贴近书本看文字(或图片)渐渐远离书本看。

3、用一块凸透镜(凹透镜)看远处。

4、交流:

自己的发现

5、记录:

《活动作业》p2

1、使学生的实验状况而定,可以先做一个操作流程的示范。

2、事实上,学生还会有很多的发现,比较凸透镜能放大字体而凹透镜则缩小字体,学生可能还会看到有文字是正立而有的时候是倒立。

教师鼓励学生本着是忽视的井绳记录自己的发现。

(四)“小资料”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观察:

放大镜、望远镜、老花镜、显微镜、投影仪、近视镜、照相机等用到透镜的部位。

2、交流: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准备一些试验,然学生看看摸摸用用,让学生找找实物中透镜。

2、介绍发明史。

比如透镜发明故事、眼镜的发明故事等等。

 

第一课透镜

——学习任务单

一、观察两种不同的透镜,记录它们各自的特点。

凹透镜:

 

凹透镜:

 

二、在手电筒的光注中插入凹透镜或凸透镜后,分别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在光束中插入凹透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光束中插入凸透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别用一块凹透镜和一块凹透镜观察物体,有什么发现?

用凹透镜观察物体时,我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我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1、发现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2、发现用一块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3、对透过两块透镜往远处,还能有一些别的探究和发现。

4、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特点。

5、了解相关科学史,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

育人价值: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二、教学准备:

两块凹透镜、两块凸透镜,透明胶,纸筒。

影像图文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构造和组成,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作用。

2、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

“操作”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不同的透镜组合,一边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一边通过透镜组合看远处。

活动目的:

1、发现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

2、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特点。

了解相关科学史,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

3、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活动二:

“制作”制作简易望远镜

活动目的:

1、进一步理解一般刚学望远镜的组成。

2、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

活动三:

“小资料”各种各样的望远镜

活动目的:

1、了解相关科学史,引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2、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帮助。

五、教学过程:

(一)“操作”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不同的透镜组合,一边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一边通过透镜组合看远处。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观察:

学生任意用两块透镜看远处,观察员出物体。

1)学生透过两块(一块凸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凹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

2)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凸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

3)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

4)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凹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

2、交流:

充分表达各自的发现。

3、记录:

《活动手册》P2

4、交流:

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的组合能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相当于望远镜的组合。

1、视学生探究状态而定,教师可以示范一下、刁杰距离、看远处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勿直视太阳。

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活动手册》P2的练习边观察边记录。

2、对于“变远了”、“变近了”、“远近不变”可以酌情选用,比如保留变近了这一栏,这易于教学。

3、在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观察记录以后,在组织讨论的问题“那些透镜的组合相当于望远镜?

(二)“制作”制作简易望远镜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小组讨论:

“用什么、怎么做”

2、制作:

1)将一个纸芯筒插入另一个纸芯筒之中,两个筒可以移动调解,但不会滑落。

2)将物镜放在纸芯筒的一段并用胶带固定。

3)将目警方在纸芯筒的另一端,用胶带固定。

3、记录:

《活动作业》p2

4、使用:

自己和别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

5、评价:

自己和别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

1、不必强求学生区分两种类型的光学望远镜,活动手册与课文图文城县只是帮助学生了解望远镜的不同类型而且与科学家有关。

所以事前告诉学生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在较草上做一个土文连线。

2、学生制作是教师应加强视导。

3、视用望远镜时,提醒学生注意用伽利略式望远镜看得远处景色是“正立”的,而开普勒式望远镜则反之。

(三)“小资料”各种各样的望远镜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了解:

双筒望远镜、伽利略式望远镜、开普勒式望远镜、牛顿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阿雷希伯天文台射望远镜等。

2、交流:

还有那些特别的望远镜?

1、介绍一些科学史。

比如牛顿的故事、伽利略的故事、现代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等。

2、播放一些相关影像资料。

第二课望远镜里的天空

——学习任务单

一边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一边通过透镜看远处,有什么发现?

(在空格里打“√”)

透镜组合

看到的景物

正立

倒立

边远了

变近了

远近不变

二、制作望远镜

我制作望远镜时,用的两块透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制作的望远镜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开普勒式/伽利略式)望远镜。

我制作望远镜的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望星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初步了解辨别行星的意义,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4、初步了解用望远镜观察的星空、星系、彗星、流星的天体。

育人价值:

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二、教学准备:

旋转星座的有关资料,电脑收集各种星星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3、对北斗七星、北极星有初步了解,进一步认识望远镜帮助人类探索宇宙。

4、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北极星,初步了解星星的意义。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

“观察”望星空,认星星

活动目的:

1、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2、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初步了解辨别星星的意义,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活动二:

“欣赏”用望远镜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天体

活动目的:

1、知道宇宙中的一些天体。

初步了解著名的哈勃望远镜。

2、初步了解改进和发展中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探索宇宙

3、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

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望星空,认星星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交流:

认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方法。

2、辨认:

《活动手册》P4种的北斗七星。

3、辨认:

《活动手册》P4种的北极星。

4、转一转:

转出特定日期、特定时间的星空图。

5、模拟:

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6、交流:

认星星的方法和意义。

1、介绍:

旋转星图的使用方法。

说明特定时间、特定日期、特定的地区性空的变化。

2、示范:

利用星空图认星星。

3、为学生准备当日某时刻的星空图,鼓励学生夜晚特定时间看星空。

(二)“欣赏”用望远镜可以看到许多美丽的天体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阅读:

哈勃望远镜以及哈勃望远镜中天体。

2、上网收集资料:

宇宙中的彗星和流星

3、制作小报:

《活动手册》P5“彗星和流星”。

1、准备一些图文资料多介绍一些先进的望远镜。

2、事前了解一些比较可靠、有价值的相关网站。

3、在学生上网过程中须加强视导。

第三课时望星空

——学习任务单

 

第四课时:

探索月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影响。

3、初步了解一些月球的表面特征。

4、引导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育人价值:

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文资料,登陆月球的资料以及“嫦娥工程”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以及科学技术于其中的作用。

2、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历程。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

“讨论”说说你对月球的认识

活动目的:

1、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影响

3、初步了解一些月球的表面特征。

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4、引导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

“欣赏”登陆月球

活动目的:

1、知道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阿波罗11登月”,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

2、进一步指导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对月球的表面有一些了解。

活动三:

“小资料”“嫦娥工程”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2、对我国的探月计划和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嫦娥工程”有些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讨论”说说你对月球的认识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7、说说:

神话里的月宫和嫦娥。

8、看看说说:

肉眼看到的月球、不同防大望远镜中的月球的作用

9、交流:

望远镜在人类认识月球中的作用

10、推测:

环形山的形成。

11、了解:

科学家对环形山形成的推测。

1、可以让学社多多的交流有关月宫、嫦娥的神话故事,进一步引发学生了解月球、探索月球的兴趣。

2、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月球地貌,以及科学家们对环形山的各种推测。

3、也可以呈现月貌照片,介绍科学家姓名命名的环形山、月海等,引发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的情感。

 

(二)“欣赏”登陆月球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4、观看:

“阿波罗11登月”影像资料。

5、收集整理资料:

《活动手册》P3。

6、交流:

对月球的认识。

1、可以介绍一下教材照片。

包括登月舱、宇航员、宇航员需要做的工作。

2、介绍一些人类登月的梦想以及成败的历程。

3、准备充分的音像资料。

 

(三)“小资料”“嫦娥工程”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阅读交流:

中国人的登月梦想与尝试。

2、阅读交流:

“嫦娥工程”相关资料。

3、了解:

人类登月的意义。

1、可以介绍一些月球资料,以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激发学生关注我国的探月计划及活动。

2、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工作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

引发学生珍惜时间,爱科学、爱学习的意识。

第四课时探索月球

——学习任务单

一、将查阅到的有关月球的资料摘录在下面,并注明资料的来源。

 

第二单元显微镜的世界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显微镜为载体,让学生对微小生物展开探究,从而对微生物等有一定的了解。

在本单元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利用显微镜对微观的非生命世界、微观的生命世界进行观察比较。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显微镜的作用,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帮助人类认识事物。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以及阅读细胞的发展史,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水蚤和霉菌,体验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微观生命世界的探索,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较大的动植物外,还有个体较小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通过比较面包上的霉菌、橘子上的霉菌,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通过探究如何防止馒头发霉等活动,学生将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以及繁殖条件。

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激发学生关注微观科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

2、知道在自然界中,除植物、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

3、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很快。

4、初步知道一些防霉方法。

5、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

6、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

7、进一步了解仪器、工具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育人价值:

1了解相关科学史。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3初步培养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微观世界

六、教学目标:

1、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

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

2、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

3、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组成。

4、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育人价值: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七、教学准备:

头发、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载玻片等以及图片资料。

八、教学重、难点:

5、能认识并适用简易显微镜,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6、能认识并适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

九、教学活动:

活动一:

“讨论”比较下面几张图,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目的:

1、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类认识世界。

2、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二: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物品

活动目的:

1、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

2、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

活动三: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黑色藻叶子

活动目的:

1、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

2、发现黑色藻叶子有许多“小格子”组成

活动四:

“小资料”细胞的发现。

1、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2、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3、初步了解概括性科学概念的体恤必须给予多次实验、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

一十、教学过程:

(一)“讨论”比较下面几张图,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2、观察:

肉眼看到的头发、用10倍放大镜看到头发、用100倍显微镜看到头发、用1000倍显微镜看到头发。

13、交流:

各自的想法。

1、提示学生观察的同一根头发

2、准备可以接入实物投影仪的显微镜,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观察比较,或准备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观察。

3、可以准备一些显微镜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先进的显微镜技术。

(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物品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7、安装:

办镜头、反光镜装在简易显微镜上。

8、了解:

简易显微镜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镜头、反光镜、通光孔等。

9、观察:

把棉纤维、丝纤维、浅色薄塑料、餐巾纸、食盐等物体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缺房倒载物台商观察。

10、交流:

各自的发现。

1、示范:

安装简易显微镜。

2、直到:

简易显微镜的各个主要组成,包括镜头、反光镜、通光孔。

3、示范与之道:

简易显微镜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养护、使用方法。

4、示范:

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

5、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即使视导。

6、可以让学生说说、写写、画画、各自发现。

(三)“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黑色藻叶子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4、准备:

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第一滴清水。

5、夹取叶子:

用镊子轻轻夹取一片黑色藻叶子。

6、平展叶子:

用镊子小心办叶片平站在载玻片上。

7、观察、记录:

边看掀起京、边画图,完成《活动作业》p7

8、交流自己的发现:

黑色藻叶子有许多一个个“小格子”组成。

3、示范:

观察记录显微镜下的黑藻叶。

4、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视导。

5、可以告诉学生着一个个“小格子”是细胞。

而“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提出可留待越读完小资料后。

(四)“小资料”细胞的发现

学生活动流程

指导要点

1、阅读:

罗伯特、胡克、自制的显微镜、绘制的软木薄片图。

2、比较:

罗伯特、胡克地描述和小资料的最后一句话概括性结论。

3、交流:

各自的认识和体会

1可以多准备相关的科学史、逸闻趣事、有价值的网站信息提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描述性话语和概括性结论的不同,包括表达的不同、科学研究的基础不同等,从而认识到概括性科学性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多次实验、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

第一课时微观世界

——学习任务单

一、描绘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

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

 

 

第二课时:

显微镜下的小生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的大的动物体、个体小的动物以外,还有微生物。

2、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微生物分布很广。

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快

3、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显微镜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

4、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是微观世界。

育人价值: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培养学生发展、比较、交流等兴趣与能力。

二、教学准备:

简易显微镜、水蚤、载玻片、发霉的物体、镊子等

三、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到自然界里除了有个体比较大的动植物外,还有比较小动植物,还有微生物。

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

2、初步知道在自然界里有微生物。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

“观察”水中的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

活动目的:

1、进一步熟悉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体会科学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