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学生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版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学生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学生版doc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建安:
汉献帝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B.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C.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D.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E.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着者方可入庙奉祀。
F.唐以后,每个皇帝才开始都不再有庙号。
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皇上生前事迹评定其生平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
B.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C.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D.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E.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F.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
G.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
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H.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秦朝秦始皇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B.“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C.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
D.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
E.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
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B.子:
对对方的尊称。
衿:
古式的衣领。
青衿:
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
阡,东西向的小路;
陌,南北向田间小路。
D.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
1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B.《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
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C.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D.古代女孩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女时代。
11、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
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
墙东、五柳、沧浪等。
B.帝乡:
皇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都城。
C.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
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D.下榻:
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
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1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鸣鼎食:
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B.东隅:
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C.桑榆:
生长树木的地方,表示乡村。
D.请缨:
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1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
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B.投笔:
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C.晦: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朔: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D.六气:
阴、阳、风、雨、晦、明。
1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C.《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D.《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
F.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
“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G.《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1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子:
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
D.寡人:
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1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
是执行法律与裁决的官吏。
B.大夫:
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D.《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1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B.竖子:
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C.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欢畅;
羽,声调平和。
1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郎中:
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C.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1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关中:
嘉峪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C.山东:
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季父:
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2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
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B.亚父:
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C.参乘:
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驾车的人。
D..窃:
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2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楷书也叫“行书”“隶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B.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
C.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D.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
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2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B.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C.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D.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2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B.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C.对仗的要求是:
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D.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E.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2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B.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C.《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岁在癸丑:
古人常用地支十个字和天干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指永和九年。
2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春:
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B.禊,一种祭礼。
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
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C.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望:
农历小月十五。
既望:
望日后一天,农历小月十六。
2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
农历每月第一天。
朔: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美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2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主要有三个特点: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B.赋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C.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D.阴阳:
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2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B.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上古时期,姓氏有别。
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D.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2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B.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C.白帝城:
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D.青冢,指杨贵妃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
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B.琵琶行: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C.元和十年:
元和,唐宪宗的庙号。
D.左迁:
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3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
州刺史的副职,在皇上身边做文书工作。
B.京都声:
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C.贾人:
商人。
D.出官:
(京官)外调。
3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弦:
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B.教坊:
唐代官办管领武术、军队训练的机关。
C.五陵年少:
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3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帝:
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
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B.鸡人报晓筹:
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C.“六军”:
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而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D.当时七夕笑牵牛:
指唐太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3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B.四纪:
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C.寡人:
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D.河内凶:
河内遇到外敌入侵。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外敌入侵。
3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粟:
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C.庠序:
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清代叫庠。
D.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3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匏樽: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B.蜉蝣: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C.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D.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律诗和绝句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3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
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C.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崤函,崤山和嘉峪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嘉峪关,在今河南灵宝。
3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
古代帝王给臣下的一种文书。
B.期: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C.孝廉:
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D.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39、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
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洗马:
又叫太子洗马,皇后的侍从官。
C.八荒:
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D.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40、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从,通“纵”):
秦国联合其他盟国一起来共同对付六国的策略。
B.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
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
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
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着称。
C.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1、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首系颈:
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B.迁徙之徒:
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C.谪戍:
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D.万乘:
士兵一万人。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4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夫作难:
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B.七庙隳:
指毁灭了很多寺庙,就是百姓遭受祸害的意思。
C.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D.陶朱:
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43、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戟:
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B.九州:
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C.巫医:
古代对医生的一种称呼。
D.百工:
各种工匠。
4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B.传:
古时以来,专指人物传记。
C.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D.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4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下属对长官、晚辈对长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C.缥缃:
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D.春榜:
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4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调:
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B.祗(zhī)候:
比较高级的衙役。
C.刷卷:
上级官员对下下级官员的进行考试。
D.下官:
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47、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B.跖:
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C.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D.旦是主角,正旦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48、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末是女角,正末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