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687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docx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引申义

由于词义是不断发展的,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止一个意义,因此,词的多义现象是古汉语中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古汉语书面语言中词的多义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或最早的意义。

这是因为在汉字诞生之前,语言(口头语言)早已产生,某个词在口语中刚出现时究竟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无法考证。

据考古发掘,中华大地上早在170万年之前,就有元谋猿人的活动,就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

而汉字的产生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同170万年相比,五、六千年实在是短暂得很。

我们现在了解古代语言,主要是靠用汉字记录的书面材料;王力先生说:

“所谓古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古书里的语言。

”因此,研究和学习古代汉语,离不开汉字。

在汉字诞生之前的一百六七十万年中,汉语的形态和词的含义,我们无法确切知道。

因此,我们界定的词的本义,是从有记录词的汉字之时算起的,而不是从语言中词的产生之时算起的。

词的本义和词的原始意义之间不能画等号。

对于一个多义词来说,本义在它的所有含义中,居于中心地位,其他含义多数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抓住了本义,其他含义也就容易理解。

清儒江沅[yuán]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

“本义明而后余义明,引申之义亦明,假借之义亦明。

”这是对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关系的深刻揭示。

例如,在新版《辞海》中,“题”字共有七个义项,即:

①头额;②标识篇首的文字,如“标题”、“篇题”;③题目、问题;④书写、署,如“题字”、“题诗”;⑤品评;⑥章奏;⑦通“提”。

在这七个义项中,“头额”是本义,《说文》:

“题,额也,从页,是声。

”《说文》告诉我们,“题”是形声字,它的本义与“页”有关,读音为“是”。

“页”(xié)是个象形字,含义为“头”;“头额”是“头”的一部分,所以从“页”。

《山海经·北山经》:

“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

”“文题”即“花额”,这是“题”的本义之用。

义项②至⑥,都是由本义发展推衍出来的:

“头额”是人体最上最前的部位,由此引申表示一篇文章最前面的文字,即“标题”、“篇题”;“标题”表示文章要阐述、说明的具体对象,由此引申表示“题目”、“问题”;出了“题目”、提出了“问题”人们才能做文章,由此引申出“题字”、“题诗”之义;写的字、题的诗,是供人们鉴赏的,由此引申出“品评”之义;就某一问题向皇帝禀报,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便引申出“章奏”之义。

义项⑦“提”在意义上与“题”无关,是音同借用。

可见,只要抓住“头额”这个本义,“题”的其余六个意义就不难把握。

正因为本义在理解多义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古汉语研究者历来重视本义的探讨。

2怎样掌握词的本义

本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因此,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

“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一书中则指出:

“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

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这些评论,都是十分中肯的。

一般来说,分析字形以求本义,不能以楷书为据,而应以小篆为据,有时还应参考甲骨文和金文。

可以用来考核本义的古代文献,包括:

经史子集等著作及其注释,古代的字典辞书,等等。

当然,材料越古越可靠。

象形、指事、会意字可以通过直接分析字形、证以古书用例来确定其本义。

例如:

豆——《说文》:

“豆,古食肉器也。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

《国语·吴语》:

“在孤之侧者,觞[shānɡ]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韦昭注:

“豆,肉器。

”《诗经·大雅·生民》: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我盛祭肉放豆中,放完豆中放登中;祭肉香气慢慢升,天帝安然来享用,馨香浓烈又及时毛亨传:

“木曰豆,瓦曰登。

豆,荐葅醢也。

”郑玄笺:

“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豆”的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末——《说文》:

“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徐灏注笺:

“木杪曰末,故于木上作画,指事。

”“木”是个指事字,是在象形字“木”上加上一个抽象的指事符号来表示的,义为树梢。

《左传·昭公十一年》: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意即树梢太大必定折断,尾巴太大难以甩动。

由此,可以断定:

“末”的本义是树梢。

秉——《说文》:

“秉,禾束也。

从又持禾。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从又持禾,会意。

手持一禾为秉,手持两禾为兼。

”《诗经·小雅·大田》: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毛亨传:

“秉,把也。

”《仪礼·聘礼》:

“四秉曰筥。

”郑玄注:

“此秉谓刈禾盈手之秉也。

”由此,可以断定:

“秉”的本义是禾束。

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而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因此,不能从形旁直接断定其本义。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一个形声字的若干个意义,就可以根据其形旁来确定哪一个意义可能是本义,然后再通过古代的语言材料来论证。

例如:

脱——新版《辞源》“脱”字有八个义项:

①肉去皮骨;②脱落,失去;③解去,去掉;④逃脱,免祸;⑤散落,缺漏;⑥疏略,轻慢;⑦中医病名“虚脱”;⑧副词:

倘或,或许。

“脱”是个形声字,从肉,兑声。

在上述八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义与“脱”的形旁“肉”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肉去皮骨”可能是本义。

在古籍中,这一意义得到了应用,如《礼记·内则》: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

”孔颖达疏:

“肉曰脱之者,皇氏云:

‘治肉除其筋膜取好处。

’故李巡注《尔雅·释器》云:

‘肉去其骨曰脱。

’郭云:

‘剥其皮也。

’”《玉篇》:

“脱,肉去骨。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断定:

“脱”的本义是“肉去皮骨”,义项②至⑦是由本义发展引申而形成的含义,义项⑧与本义毫无关系,是假借义。

编——新版《辞源》“编”字有三个义项:

①串联竹简的皮筋或绳子;②顺次排列,如编列、编排、编印;③编结,编织,如编蒲、编竹。

“编”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扁声。

“糸”的意义是“细丝也”(见《说文》)。

由此可以确定:

义项①可能是本义。

《汉书·儒林传》:

“(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注:

“编,所以联次简也。

”“韦”是熟牛皮,“韦编”即牛皮绳。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编”的本义是义项①,义项②③是引申义。

等等。

以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来探求本义,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有些字难以找到或不能找到古代的文献用例,则主要靠字形分析来确定本义。

当然,探求本义不仅仅运用字形分析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方法。

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在这方面曾做出过突出的成绩,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十余种方法求证本义。

例如,通过字的读音来确定本义,就是段氏常用的一种手段。

段玉裁指出:

“形声相表里”,“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义存乎音”,“于声得义”。

这些话,就是段氏“以声求义”的理论。

由于这一问题十分复杂,所涉甚广,我们不作全面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看看段氏对这一理论的运用:

《说文·艸部》: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

”段玉裁注:

“口部曰:

‘吁,惊也。

’毛传曰:

‘訏,大也。

’凡于声字多训大。

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

”段氏以“凡于声字多训大”之理,证明了“芋”的本义。

《说文·衣部》:

“襛[nónɡ,衣厚皃。

”段玉裁注:

“凡农声之字,皆训厚。

醲,酒厚也;浓,露多也;襛,衣厚皃也。

《说文·艸部》:

“蔈,苕之黄华也。

从艸,票声。

一曰:

末也。

”段玉裁注:

“金部之镖、木部之标,皆训末。

蔈当训‘艸末’。

禾部曰:

‘秒,禾芒也。

秋分而秒定。

’按《淮南子·天文训》作‘秋分蔈定’。

此蔈为末之证也。

”等等。

3常用词的本义举例

古汉语常用词很多,这儿举若干例子,说明它们的本义:

斤——本义是“砍斫[zhuó]树木的横刃斧头”,象形字。

《说文》:

“斤,斫木斧也。

”王筠《说文句读》:

“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钁[jué]相似,不与刀锯相似。

”《孟子·梁惠王上》: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戒——本义是“戒备”,会意字。

《说文》:

“戒,警也。

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廾”(gǒng)是会意字,由左、右两手组成,意为“涑其两手以有所奉也”(段注),即两手捧物。

左、右两手持戈,即“戒”字的构形。

《荀子·儒效》:

“胜敌而愈戒。

”杨倞[liànɡ]注:

“戒,备也。

言胜敌而益戒备。

表——本义是“裘衣有毛朝外的一面”,篆字从衣从毛会意。

《礼记·玉藻》:

“表裘不入公门。

”郑玄注:

“表裘,外衣也。

策——本义是“马鞭”,形声字。

《说文》:

“策,马箠也。

从竹,朿声。

”《战国策·赵策三》: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零——本义是“细雨徐徐而下”,形声字。

《说文》:

“零,徐雨也。

从雨,令声。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灵雨既零,命彼倌[ɡuān]人。

更——本义是“更改”,篆字从攴,丙声。

《说文》:

“更,改也。

”《论语·子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质——本义是“抵押品”,篆字从贝,斦声。

《战国策·赵策四》: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句中的“质”义为“人质”。

佞——本义是“巧言善辩”,从女,仁声。

《说文》:

“佞,巧谄高材也。

”徐灏注笺:

“佞者巧慧之称,巧慧有邪有正,故佞有美恶。

”《论语·公冶长》: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邢昺疏:

“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耳。

为善捷敏是善佞,……为恶捷敏是恶佞。

及——本义是“追上抓住”,篆文从又从人会意。

《说文》:

“及,逮也。

”《左传·成公二年》: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脩——本义是“干肉”,形声字。

《说文》:

“脩,脯也。

从肉,攸声。

”《正字通》:

“脩,肉条割而干之也。

”《论语·述而》: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指用十条干肉扎成的一束。

造——本义是“到”、“去”、“前往”,形声字。

《说文》:

“造,就也。

从辵,告声。

”《左传·哀公八年》:

“景伯负载,造于莱门。

”《世说新语·任诞》: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然——本义是“燃烧”,形声字。

《说文》:

“然,烧也。

从火,肰声。

”《孟子·公孙丑上》: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趣——此字在古代有二音、二义。

①音“七句切”(今音qū),义与“趋”通,为“疾行”、“疾走”之义。

《说文》:

“趣,疾也。

从走,取声。

”承培元《广说文问答疏证》:

“趣,疾走也。

……凡言走之疾速者,皆以趣为正字。

”②音“趋玉切”(今音cù),义为“督促”、“催促”。

《礼记·月令》:

“乃命有司,趣民收敛。

”《史记·陈涉世家》:

“(陈王)趣赵兵亟入关。

构——本义是“架屋”,形声字。

《说文》:

“构,盖也。

从木,冓声。

”《玉篇》:

“构,架屋也。

”《淮南子·氾论》:

“筑土构木,以为宫室。

”高诱注:

“构,架也,谓材木相乘架也。

集——本义是“群鸟栖止在树上”,会意字,篆字上面是三个“隹”,下面是“木”。

《说文》:

“集,群鸟在木上也。

”桂馥《说文义证》:

“《禽经》:

‘独鸟曰止,群鸟曰集。

’”《诗经·周南·葛覃[tán]》: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探——本义是“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形声字。

《说文》:

“探,远取之也。

”《尔雅》:

“探,取也。

”郭璞注:

“探者,摸取也。

”《论语·季氏》:

“见不善如探汤。

行(háng)——本义是“四通的道路”,象形字。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行象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

”《诗经·豳风·七月》: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微行”指小路。

《诗经·周南·卷耳》: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周行”指大路。

旨——本义是“味美”、“好吃”,是个合体象形字:

甲骨文、金文“旨”的上部似匙形,下部是“口”(篆文改为“甘”),以匙送食物入口,表示味美好吃。

《说文》:

“旨,美也。

”《礼记·学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本义是“开弓”,是个合体象形字:

左边是“弓”,右边的“丨”表示箭。

《说文》:

“引,开弓也。

从弓、丨。

”段玉裁注:

“丨亦象矢形。

”《孟子·尽心上》: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朱熹集注:

“引,引弓也。

天——本义是“人的头顶”,象形字。

《说文》:

“天,颠也。

”“颠,顶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

“古文‘天’字本象人形。

……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天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神名“刑天”,意即其头为天帝所斩。

向——本义是“朝北的窗户”,象形字。

《说文》:

“向,北出牖也。

”徐灏注笺:

“古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

……象形。

”《诗经·豳风·七月》: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毛亨传:

“向,北出牖也。

解——本义是“用刀宰割动物(如牛)”,会意字。

《说文》:

“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庄子·养生主》: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成玄英疏:

“解,宰割之也。

责——本义是“讨债”,形声字。

《说文》:

“责,求也。

从贝,朿声。

”王筠《说文句读》:

“责,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有司宽政,毁关(关税),去禁(禁令),薄敛,已责(停止讨债)。

牢——本义是“养牲口的栏圈”,会意字,从宀从牛,甲骨文也有把“牛”写成“羊”的。

《说文》:

“牢,闲,养牛马圈也。

”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引罗振玉曰:

“牢为兽阑(栏),不限牛,故其字或从羊。

”《诗经·大雅·公刘》:

“执豕于牢,酌[zhuó]之用匏。

”圈里捉猪宰杀,杯中酌满美酒《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析——本义是“劈开树木”,会意字。

《说文》:

“析,破木也。

从木,从斤。

”桂馥《说文义证》:

“字从木、从斤,谓以斤分木为析也。

”《诗经·齐风·南山》: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析薪”即“劈柴。

顾——本义是回头看,形声字。

《说文》:

“顾,还视也。

从页,雇声。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雠,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楚辞·哀郢》:

“过夏口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和——本义是“声音相应”,形声字。

《说文》:

“和,相应也。

从口,禾声。

”《广韵》:

“和,声相应。

”《后汉书·黄琼传》: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苏轼《前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形声字。

《说文》:

“极,栋也。

从木,亟声。

”徐锴《说文系传》:

“极,屋脊之栋也。

”《庄子·则阳》: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

利——本义是“刀刃锋利”,会意字,从刀、从禾。

《说文》:

“利,铦也。

”《周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孔颖达疏:

“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

”《荀子·劝学》:

“金就砺则利。

绪——本义是“丝头”,形声字。

《说文》:

“绪,丝耑(端)也。

从糸,者声。

”段玉裁注:

“抽丝者得绪而可引。

”汉焦延寿《易林》:

“饥蚕作室,丝多绪乱,端不可得。

”等等。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从词的本义发展、推衍、引申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同本义有着内在的联系。

例如:

焦——本义是物体被火烧伤,变成黄黑干枯之色。

《说文》:

“焦,火所伤也。

”《玉篇》:

“焦,火烧黑也。

”《左传·哀公二年》:

“卜战,龟焦。

”(意即用占卜的方式决定会战的吉凶,结果龟壳被火烧焦了)即其本义之用。

“焦”由本义推衍派生出下列引申义:

①物体烧焦后,其外形往往卷缩不平,由此引出“卷曲”义。

《战国策·魏策四》:

“衣焦不申,头尘不去。

”吴师道补注:

“焦,卷也。

②物体烧焦后,其颜色一般呈黄黑色,由此引出“黄黑色”之义。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

“心悲则面焦,脑灭则发素。

③物体烧焦后,其气味特殊,由此引出“烧糊的气味”之义。

《广雅》:

“焦,臭也。

”《礼记·月令》:

“其味(味道)苦,其臭(气味)焦。

”郑玄注:

“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属焉。

④物体烧焦后,其质地往往变脆变酥,由此引出“脆”、“酥”之义。

宋周紫芝《五禽言·婆饼焦》:

“婆饼欲焦新麦香。

”所谓“禽言诗”,就是人们摹仿鸟的叫声给它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再由此引申生发,以抒写感情的诗。

禽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的。

⑤物体烧焦后,其含水量剧降,由此引出“干枯”、“干燥”之义。

《墨子·非攻下》:

“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

”明张纲孙《苦旱行》:

“林木焦杀鸟开口,鲂鱼枯干沟底卧。

”“干燥”是令人十分难受的事,由此又引申出“烦躁”、“着急”之义,《正字通》:

“心不宁曰焦。

”《史记·夏本纪》:

“(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⑥专指烧焦的饭,引出“锅巴”之义。

《正字通》:

“釜底饭之干者俗曰焦。

”《世说新语·德行》:

“母好食铛(三足锅)底焦饭。

”《本草纲目·谷部·锅焦》:

“(锅焦)一名黄金粉,乃人家煮饭锅底焦也。

上述七个义项(含“烦躁”),都同“焦”的本义有联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申义同本义的关系。

词义的引申,是产生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人们一般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词义引申的方式:

①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②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分析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①直接引申。

所谓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引申义与本义发生直接关系。

例如:

基——本义是“墙基”,从土,其声。

《说文》:

“基,墙始也。

”王筠《说文句读》:

“今之垒墙者,必埋石地中以为基。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两个引申义:

1)根本,基础。

这个含义比较抽象,如: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毛亨传:

“基,本也。

”《盐铁论·非鞅》:

“伊尹以尧舜之道为殷国基,子孙绍位,百代不绝。

2)开始,起头。

《国语·晋语九》:

“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

”韦昭注:

“基,始也,始更修之于身,以能复其光。

又如:

径——本义是“人步行的小路”,从彳,巠声。

《说文》:

“径,步道也。

”段玉裁注:

“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步行之道,谓异于车行大路。

”《论语·雍也》:

“有澹台灭明(人名)者,行不由径。

”《史记·高祖本纪》:

“前有大蛇当径。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以下几个引申义:

1)泛指道路。

《楚辞·招魂》: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注:

“径,路也。

2)迹,踪迹。

小路上布满人行之迹,故引申出此义。

《广雅》:

“径,迹也。

3)行。

人常在小路上行走,故引申出此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昔赵衰(人名)以壶飱从径。

”杜预注:

“径,犹行也。

”《汉书·苏建传附苏武》: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

4)疾速。

小路往往短近易达终点,故引申出此义。

《史记·大宛列传》:

“从蜀宜径,又无寇。

”裴骃集解引如淳曰:

“径,疾也。

5)圆中的直径。

小路往往是舍曲取直形成的,故引申出此义。

《周髀算经》卷上:

“此夏至日道之径也。

”赵婴注:

“其径者,圆中之直者也。

6)径直,直截了当。

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径,戴氏侗曰:

‘小道径达。

’故因之为径直之义。

如果直接引申义不止一个,那么,每个引申义实际上都是从本义的某一个特点上派生出来的;本义同引申义之间,形成以本义为中心的辐射关系,各个引申义与本义都是等距离的。

②间接引申。

所谓间接引申,指引申义是由直接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即前人所讲的“展转为他训”,引申义和本义不发生直接关系,只发生间接关系。

例如

露——本义是“露水”。

《说文》:

“露,润泽也。

从雨,路声。

”桂馥《说文义证》:

“润泽也者,《玉篇》:

‘露,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

’”《诗经·小雅·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

”(浓茂的露水啊,不出太阳就不会干)露水只出现在室外,“露”因而引申出“露天”之义,如《史记·平准书》: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由“露天”之义又引申出“显露”的意思,如《论衡·对作》:

“文露而旨直,辞奸而情实。

”由“显露”又引申出“洩露”之义(使不该显露的事情显露了,就是洩露),如《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

”秘密被洩露了,往往招致失败,因而又引申出“败坏”义,如《庄子·渔父》:

“故田荒室露,永食不足。

”郭庆藩集释:

“荒露谓荒芜败露。

“露”的词义引申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露(露水)→露天→显露→洩露→败坏

可见,除“露天”同本义有直接关系外,其余含义都同本义无直接关系,是引申义的引申义。

展转引申的次数越多,所产生的含义与本义的联系越弱,但不论多弱,联系总是存在的。

又如:

贵——本义是价格高,篆形为从贝、臾声。

《说文》:

“贵,物不贱也。

”《玉篇》:

“贵,多价也。

”《左传·昭公三年》:

“国之诸市,屦贱踊贵。

”由本义价格高引申为社会地位高,如《玉篇》:

“贵,高也,尊也。

”《荀子·荣辱》:

“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

”由“地位高”又引申为“重要”,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月战》:

“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

”由“重要”又引申为“重视”、“崇尚”(即“认为重要”),如《老子》:

“不贵难得之货。

”《礼记·中庸》: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由“重视”又引申为“敬重”、“尊重”,如《孟子·万章下》: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荀子·正论》:

“下安则贵上。

”由“敬重”又引申为敬辞,如《三国志·蜀志·张裔传》:

“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

”“贵姓”、“贵庚”、“贵地”、“贵干”中的“贵”,也是敬辞,义犹“尊”。

“贵”的词义引申情况,可以图示如下:

贵(价格高)→地位高→重要→重视→敬重→敬辞

由上述引申图可以看出:

本义同间接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本义为起点、以直接引申义为第二环节、沿着线型序列一层一层引申下去的传递关系。

(2)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分析

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角度来看,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①由具体到抽象。

由具体到抽象,是指本义所指的事物十分具体,人们凭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能够直接感觉到,而发展出来的引申义,所指对象则概括、抽象,一般只能靠理性思维去体会。

例如:

纲——本义是“提网的总绳”,如《尚书·盘庚上》:

“若纲在网,有条而不紊。

”《吕氏春秋·用民》: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

”引申为“事物的总要或主体”,如“大纲”、“总纲”,《诗经·大雅·卷阿》:

“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郑玄笺:

“纲者能张众目。

”《白虎通·三纲六纪》:

“三纲者,何谓也?

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又由此引申为“国家的法度”,如《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之纲绝而维弛。

”又由此引申为“纠正”,如《韩非子·八经》:

“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

”陈奇猷校注:

“纲,谓纪纲,犹今言纠正。

网——本义是用绳线结成的捕鱼鳖鸟兽的工具,如《诗经·邶风·新台》: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引申泛指网状之物,如五代毛文锡《虞美人》:

“蛛丝结网露珠多,滴圆荷。

”由此又引申为法网、法律,如《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史记·酷吏列传》: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上下相遁,至于不振。

”由本义还引申出“收容”、“搜罗”之义,如司马迁《报任安书》: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规——本义是画圆的工具,即圆规,《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