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334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docx

古代汉语讲义徐本一

《古代漢語》講義

唐山李柘梓珺木石述

一、古代漢語課的性質

二、古代漢語課的學習物象和內容

《诗·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小雅·雨无正》“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召南·行露》二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三章“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上古漢語構詞法有:

別義構詞、音變構詞、重疊構詞、附加構詞和複合構詞。

(一)別義構詞

1、只改變詞義

a、枝──肢(胑)

《詩·檜風·隰有萇楚》:

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荀子·效儒》:

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

《孟子·盡心下》: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荀子·君道》:

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如一體,如四胑之從心。

b、反──返

《孟子·公孫醜上》:

以齊王,由反手也。

《左傳·宣公二年》:

亡不越竟,反不討賊。

《莊子·逍遙遊》:

大而無當,往而不返。

2、改變詞性

a、禽──擒

甲骨卜辭:

王其田,禽。

(甲二七六五)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易·井卦》:

舊井無禽。

《白虎通·田獵》:

禽者何?

《國語·吳語》:

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

b、上──尚

《詩·周頌·敬之》:

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

《左傳·桓公八年》:

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

《論語·陽貨》:

君子尚勇乎?

(二)音變構詞

1、變調構詞

1)動詞──名詞

duó

《孟子·梁惠王上》:

度,然後知長短。

《尚書·舜典》:

同律度量衡。

wén

《禮記·大學》: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wèn

《詩·大雅·卷阿》:

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

2)名詞──動詞

kuān

《禮記·曲禮上》:

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

kuàn

《孟子·滕文公上》:

許子冠乎?

2、變聲構詞

見──見(現)jiàn

《禮記·大學》: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xiàn

《史記·刺客列傳》: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三)重疊構詞

(四)附加構詞

1)

《尚書·召誥》:

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

《詩·豳風·七月》: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詩·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2)

《詩·豳風·七月》:

曰殺羔羊。

《詩·周南·漢廣》:

之子於歸,言秣其馬。

《詩·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詩·豳風·東山》:

灑掃穹窒,我征聿至。

3)

《論語·八佾》:

始作,翕如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而興之矣。

《詩·衛風·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論語·子罕》: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五)複合構詞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

不遇空回,惆怅何似?

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

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

备心胆俱裂!

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

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召望之大才,施自房之鸿略。

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而倾鄙悃,统希鉴原。

1、身

1)《论语·乡党》: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2)《九歌·国殇》:

首身离兮心不惩。

3)

2、体

《说文》:

“体,总十二属(顶、面、颐、肩、脊、臀、肱、臂、手、股、胫、足)之名。

《论语·微子》: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颜色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眼

《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自皮面,决眼。

《史记·伍子胥传》:

“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元稹《谴悲怀》“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5、脸

6、脚

《说文》:

“脚,胫也。

《墨子·明鬼》:

“读中里徼之辞,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

司马迁《报任安书》: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7、趾

《尔雅·释言》:

“趾,足也。

”郭璞注:

“足,脚。

《诗·周南·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

”《毛传》:

“趾,足也。

《诗·豳风·七月》:

“四之日举趾”

《左传·定公四年》:

“灵姑浮以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

”杜预注:

“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屦,姑浮取之。

”杨伯峻注:

“古手足指皆曰指,足以大指为将指,手以中指为将指。

《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虏中吾指!

’”

1、扩大:

也就是词义的范围扩大了。

如身、眼、脸。

2、缩小:

指词义指称的范围缩小了。

《方言》卷一“坟,地大也。

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

《诗·周南·汝坟》:

“坟,大防也。

《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

”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李贺《秋来》: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3、转移:

(1)意义轻重的不同。

《说文》“诛,讨也。

《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汉书·王莽传》“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说文》“赏,赐有功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圣人之治国也,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者也。

”陶潜《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2)词义褒贬的不同。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

《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汉书·路温舒传》“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绸)内(纳)之。

《孟子·告子上》: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尚书·说命》“若作羹,尔惟盐梅。

《史记》“吾翁即尔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一、词的本义

推求词的本义应该注意两点:

1、要根据汉字最初的形体,尽量借助古文字;2、要有可靠的文献书证,包括古书的说解和古籍的用例。

《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

从宀,从口。

《诗》曰‘塞向墐户’。

徐灏《说文注笺》“股者前堂后室,室之前为牖,后为向,故曰北出牖……象形。

1、引

《说文·弓部》“引,开弓也。

从弓丨。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战国策·赵策三》:

“秦军引而去。

2、发

《说文·弓部》“发,射发也。

从弓,癹声。

《孟子·公孙丑上》“射者正己而后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暮见火举而俱发。

《庄子·秋水》“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战国策·楚策四》“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者至,发书。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

《孟子·梁惠王上》“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杜甫《立春诗》“忽忆两京梅发时。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3、责

《说文·贝部》“责,求也。

从贝,朿声。

王筠《说文句读》“责,谓索求负家偿物也。

《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人。

《战国策·赵策三》“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孟子·公孙丑下》“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4、习

《说文·习部》“习,数飞也。

从羽,白(自)声。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战国策·齐策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说文·木部》“权,黄华木也。

从木,雚声。

一曰反常。

《孟子·离娄上》“南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庄子·胠箧》“为之权衡以称之。

《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说文·长部》“长,久远也。

从兀,从匕(化)。

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

亾(亡)声。

者从倒亾也。

,古文长,,亦古文长。

二、词的引申义

《说文·辵部》“过,度也。

从辵,咼声。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①引申为超过,胜过。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②又引申为过分。

《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③再引申为过错。

《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词义引申有三种方式:

1、并列式

《说文·竹部》“节,竹约也。

从竹,即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约,缠束也。

竹节如缠束之状。

《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骞持汉节不失。

《周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左传·成公十五年》“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木节骨节季节

↖↑↗

符节←竹节(本义)→节操

↙↓↘

节奏节约礼节

 

2、递进式

习:

屡飞(本义)→练习→熟悉→习惯

过:

经过(本义)→超过→过分→过错

3、综合式

《说文》“朝,旦也。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①引申为在早晨拜见君主,即朝见。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

”②引申为朝见君主的地方,即朝廷。

《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

”③引申为朝代。

杜甫《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朝:

早晨(本义)→朝见→朝廷→朝代

①《韩非子·有度》“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东方)

②《管子·立政》“孟春之朝。

”(初始)

③《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天、日)

④《管子·轻重乙》“天下之朝夕可定乎?

”(海水定期涨落,朝曰潮,暮曰汐。

①《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

”(子女早晨向父母请安)

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拜见)

③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嶷。

”(朝向,对着)

④《吕氏春秋·直谏》“(荆文)王得丹之姬、媱,朞年不听朝。

”(朝政)

⑤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治理朝政)

⑥《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

”(归附)

“朝”的引申系统应该是:

↗东方↗早上省亲

↗初始↗拜见

朝:

早晨(本义)→朝见→朝廷→朝代

↘潮汛↘朝向→归附

↘日天↘朝政→治理朝政

 

三、词义引申的理据

1、相关的引申:

(1)时空:

《说文》“閒,隟(隙)也。

从门,从月。

”徐锴曰:

“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閒隙也。

《列子·黄帝》“立有间,不言而出。

閒:

1、《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

《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閒而闚其夫。

《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又何閒焉?

《战国策·齐策一》:

时时而閒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令人持璧归,閒至赵矣。

2、《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之閒言曰。

3、《战国策·赵策三》: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閒入邯郸。

《史记·陈涉世家》:

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论语·先进》:

摄乎大国閒。

5、《孟子·公孙丑上》:

今国家閒暇。

闲:

1、《汉书·百官公卿表》:

又龙马闲驹。

《论语·子张》:

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2、《周易·乾卦》:

闲邪存其诚。

3、《大雅·卷阿》:

君子之马,既闲且驰。

4、《淮南子·本经》:

闲静而不躁。

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娴”。

5、韩愈《进学解》: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今辨

在“清闲”意义上,“闲”与“閒”同义。

但在唐诗中,许多“闲”应作“安闲”解,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分化字分化的手段有:

a增加義符:

弟:

悌;取:

娶;禽:

擒;共:

供;竟:

竟;責:

b改換義符:

說:

悅;唱:

倡;錯,措

c增加聲符:

晶:

曐(星)

d改換聲符:

潦:

澇;食:

飼;

e在原來的字形上改變寫法:

陳:

陣;在:

太;不:

异体字: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A构件位置不同:

秋:

秌;够:

夠;惭:

慙;蚊:

蟁;睹:

B构件成分不同:

a意符不同:

敕:

勅;遍:

徧;迹:

b声符不同:

裤:

袴;线:

線;蚓:

c造字方法不同:

伞:

繖;泪:

淚;渺:

(2)动静:

2、相似的引申

(1)形貌

《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汉李尤《箕铭》“箕主簸扬,糠秕乃陈。

《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寒蝉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云: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廿八宿:

1、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2、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3、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昂毕觜参

4、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

“七月流火”出自《诗·豳风·七月》;

“三星在户”出《诗·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月离于毕”出《诗·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武人东征,不遑他矣。

”《尚书·洪范》伪孔传:

“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

“龙尾伏辰”出《左传·僖公五年》:

“对曰:

童谣云:

‘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賁賁,天策焞焞。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焞火中,必在是时也。

“龙尾”东方苍龙七宿之一;“辰”水星;古人把周天按从西向东的顺序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鹑”是十二次的名称,分“鹑首、鹑火、鹑尾”,“十二次”与使二地支相配。

如“鹑火”包括南方朱雀七宿的“柳星张”三宿。

“天策”是仙后座星,主天子仆,其后曰王良,今叫天马星,为天子御官。

详见《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

七政或七曜:

日月金木水火土

金是太白、启明、长庚;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土是镇星或填星。

北斗七星: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从勺口至勺柄)。

紫薇垣,天子之位。

(2)性状

如“节”字。

(3)情态

如“习”字。

(4)功能

《说文》“右,助也,从口,从又。

《史记·孝文本纪》“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

三、词的通假义

1、通假字

(1)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

(2)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

2、通假义

(一)异词同字:

①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乙:

《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甲:

《战国策·齐策》“形貌昳丽。

乙:

《甘薯疏序》“丽土之毛。

③甲: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乙:

《木兰诗》“唯闻女叹息。

(二)异字同词:

①甲:

《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乙:

《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甲: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

乙: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丙:

《李愬雪夜入蔡州》“遂开门纳众。

③甲:

《赤壁之战》“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乙:

《黄生借书说》“然则吾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余乎?

漢字形體的演變劃分為六個階段:

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戰國時期的金石竹帛文(通稱為戰國文字)、秦代的小篆、漢代的隸書(包括草隸和章草)、魏晉至今的楷書(包括行書和今草)。

列為簡表如下: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戰國文字

(四)小篆

(五)隸書

(六)楷書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六书名目是: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1、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2、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3、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4、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