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772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

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开始成为晚清以来我国慈善理念转型及实践的主要内容。

  “教养并重”理念的最初实践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道光年间,裕谦在武昌设立恤孤局,对孤儿因材施教,聪颖者读书识字,平庸者教之纺花、织布、结网、打蕈鞋等手艺。

  清末,清政府也开始逐渐将实践“教养并重”理念上升为国家政策,教授贫民习艺的教养院、工艺局和习艺所也纷纷设立,先在京师五城设教养局以“拘收初犯轻罪之民、给以衣食,教以粗浅工艺”.光绪三十三年,民政部奏请“责成地方官绅以育婴堂附设蒙养学堂,养济院、栖流所、清节堂附设工艺厂”.此后,各地教养局也纷纷建立,譬如天津东门内贡院旧址就设有教养局,设织布、染色、地毯三科,聘用三名日本技师教授简单文字、算术和技艺。

  与此同时,在“民生日蹙,失业日多”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普遍的流民问题,“教养并重”理念的实践往往与振兴工艺相结合,并力图使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此外,晚清江南地区还设有洗心局、迁善局等,在教以工艺的同时,对流民的思想教育也有所关注,北京工艺局亦然,他们考虑到游民“闲荡日多,骤难就范”,收养之初,先送入迁善所进行思想教育,再教授工艺.这些习艺所、工艺局均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部分监狱也开始附设习艺所,敦助对象远远超出传统的老弱病残废疾者,在当时强调工艺的背景下,这些机构的教养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将传统手工艺与近代.机器工艺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光绪三十一年,广仁堂扩充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除规定时间教以习字外,大部分时间教授女工西式花辫、机器缝纫、刺绣、草帽辫、毛巾、织布、鳊绒等七科手艺。

在倡导“教养并重”理念和相关政策激励下,原有的慈善组织也开始增加了工艺或近代教育的比重.光绪三十年,天津广仁堂筹办了女工厂和女学堂,天津育耍堂创办了女工厂,组织女童半日学习,半日劳动.保定府全节堂附设私塾改为两等小学,并设立直隶女学分校;第二年保定育要堂附设直隶女学堂,堂内所有成耍尽数入学。

  进入民国以后,“教养并重”的实践继续发展.1917年京直大水灾救济中,除办理传统的赈济、平粜、粥厂外,还特别强调设立因利局、籽种贷款所、贷纱所等,通过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合。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原有传统慈善组织进行改组和整顿,设立官办救济院,下设养老、孤儿、残废、育婴、施医,贷款六所,贷款所就是“寓教于养”理念的主要体现,该机构向贫民借贷小额资金,不再以教授工艺为主,与清未已有很大的不同。

  (摘鳊自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养济”是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它的方式是直接提供衣食来救助,救助对象是

各类弱势群体,它的机构有养济院、育婴堂、粥厂等。

  B.“教养并重”是近代西风东渐的结果。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国家慈善事业

的做法,改造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既“养”又“教”。

  c.“教养并重”最初大多是个人或慈善组织的自发行为,恤孤局、抚教局等慈善机

构在教救助对象读书识字的同时,又教他们学习手艺。

  D.“教养并重”在清朝末年由政府推动而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政府设立教养院、

工艺局、习艺所等教习技艺,有的甚至请来外国技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膏教养并重”突破了中国传统慈善注重“养”而忽视“教”的局限,是晚清以来

我国慈善理念的转型,“教”有读书识字、习艺、思想教育等多种内容。

  B.清政府设立的习艺所、工艺局大多以流民、轻度罪犯为教养对象,后来救助对象

逐渐扩大,教养内容逐渐与近代机器工艺、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

  C.天津广仁堂、育婴堂设立女工厂和女学堂,组织女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在慈善

活动中增加工艺、近代教育的比重,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D.民国后政府设立贷款所,向灾民提供小额贷款,将灾民救济与灾后经济恢复相结

合。

这体现了“寓教于养”的理念,表明“教养并重”实践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普济堂、栖流所、全节堂等是以“养济”为主的慈善机构,而工艺局、习艺所等

是实践“教养并重”理念的慈善机构,它们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B.清末“教养并重”的理念与振兴工艺相结合,曾经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_民生日蹙,失业日多”背景下普遍的流民问题。

  c.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个人与慈善机构的自发行

为,又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引导,也是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D.“教养并重”理念及其实践不仅拓展了传统慈善事业的内涵,也使慈善组织的日

常事务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转交,综合类善堂日益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主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边学边唱边挨打

  因家境贫寒,六岁的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

  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他做,无异于童仆.师父脾气坏,稍

有不欢举鞭就打。

  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量的程砚秋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年龄稍大些后,多半由

于营养不佳,心情一直比较抑郁。

师父认为他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师父还发

现他嗓音很不一般,且扮相沉静明丽,如珠蕴椟中,时有宝光外熠。

  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

  程砚秋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点,

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

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时,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

究的地方,无人能及.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有人说这个更名含有深

意,因为艳于秋者厥为菊.菊是耐寒的,它要比质弱芳幽的兰花坚韧耐久.其实,菊、

兰同为花中上品,只是香气、风姿各有不同.

  1922年,他首次赴沪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十个,全场无一

空位,另有许多人环立而视。

戏院门口,汽车有200余辆,马车不计其数。

程砚秋每日

的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丝乏暇,

极其劳累.但他依旧是客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

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

“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

有些人正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

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程砚秋返京时,梅兰芳赴站迎接.几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此后,一

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一

一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有”。

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

选活动,经投票选出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名旦”。

从此,他们的

竞争趋于明显化。

后来,两人真的唱起了对台,形成高潮。

捧梅派与捧程派遂在各大报

刊,唇枪舌剑,大开其火。

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但真正占便宜的是听众与看客。

两个剧场夜夜告满,观众是大饱耳福.戏唱到最后,程砚秋使出撒手铜,连演5场《锁

麟囊》,天平向他这边倾斜了,

  四大名旦里,尚小云与荀慧生都没有追赶梅兰芳的念头,唯有程砚秋雄心万丈,梅、程在北京“偌大京师各剧场沉寂,只余梅、程师徒二人对抗而各不相上下.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面对这样的情势,罗瘿公给程砚秋提出的策略是:

“玉霜(程砚秋字玉霜)对梅应当在不即不离之间。

”何谓“不即不离之间”?

那就是既近又远,既热又冷,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清醒冷静,有极好的控制力,合乎分寸,合乎人情,表现得又极自然.礼仪性是它的外显层次,内在依据则是人际关系和实际需要。

  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恭.移居上海的梅兰芳40寿辰时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其未尝忘本。

明明是打对台的人,却绝不伤和气。

就有那么大的魅力

  台湾的戏曲研究家齐崧先生说:

 “如果听梅兰芳的戏等于吃鸦片,那么听程砚秋的

戏就等于打吗啡.因为吃鸦片尚有戒除的可能;而一旦打上吗啡,则很难戒掉了”,

  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其实,他的“独”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当时有个唱河北梆子的女演员,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就迷上了程派.每有演出,她必去“偷戏”,在梨园行,“偷戏”是大忌,怕被人认出来赶出去,她打扮成男孩去剧场.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

“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

”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太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现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

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

  当程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

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喝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程砚秋的“独”,看起来挺自私的,我倒佩服程砚秋的“独”,因为他那么早就懂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了。

  (摘编自《读者》)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的一项(3分)  ( )

  A.梅、程师徒二人“对台戏”不相上下。

如文中所评“梅资格分量充足,程则锋锐

不可当,故成两大势力”。

  B.梅、程师徒“唱对台戏,却不伤和气”,双方温良谦恭,皆有礼仪风度,值得世

人尊敬与学习。

  C.“独”表现了程砚秋独特的个性,疾恶如仇,这种“自私一让作者佩服。

  D.“梅、程之争”不仅让观众大饱耳福,也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童年的程砚秋为了学艺,不仅要承担师父家所有的生活琐事,还要忍受鞭打,所

以常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B.程砚秋最早的艺名叫菊侬,后改为艳秋。

其用意就是对抗梅兰芳,一较高低,证

  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温良谦

  恭。

在这举动里面包含着道德信条、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以及个人修养,双方都令人尊

  敬。

  D.程砚秋不肯将私房戏轻易传人,当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

  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

这表明程砚秋有些自私,不利于京剧的发展。

  E.从本质上看,“梅、程之争”是京剧艺术“梅派”与“程派”不同表演风格的对

  决.

6.文中引用台湾的戏衄研究家齐崧先生一段关于梅、程戏曲的评论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市长爱吃面

吕啸天

南方的冬天,有时也出奇的冷。

市政府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结束时已是正午12时,三

位路远赶不回去吃午饭的镇长抖着冻得有些发僵的双脚嚷着要市长李民起清吃狗肉。

李市长爽朗一笑说:

“行,就当是吃一顿工作午餐,但不是吃狗肉,去吃面。

“吃面?

”三位镇长对望了一眼说,“是老字号,很出名的?

李市长却卖了一个关子说:

“新开的,那里的老火汤羊肉面、牛肉面做得很筋道,我吃过两回了,越吃越想吃。

市长的司机轻车熟路把几个人送到了城区朝阳街朝阳面馆.面馆不大只有五张桌,客人也少,只有三位.见多识广的镇长心中起疑:

这样的面馆肯定是徒有虚名。

面馆的主人叫老朝,是位四十出头男人,人显得老实本份.见到李市长带着一批客人前来,老朝有些惊慌,不安地搓着手:

“市长,您来了?

李市长却一笑说:

你不用招呼我,去厨房拿出你的看家本领,这三位镇长嘴刁得很。

”也许是太饿了,也许是不想扫市长的兴,当五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上来时,见汤是煮全羊的,浓稠味鲜,几个人吃得直咋舌,说做得不错.

吃完,李市长掏出了40元付面款,老朝推让着不肯收.李市长说:

“不收不行,市长吃东西不付钱那不是等于吃霸王餐?

”隔了两天,市政府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市最大的龙光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老潘说要请李市-吃顿饭.李市长爽朗一笑说:

“好啊,去吃面。

“去吃面?

”老潘惊愕地说,“我在这里办公司已有三年了,请李市长吃饭,每请一次被拒绝一次.这次你好不容易答应了,不到五星级的云海大酒店就不能表达我的诚意,而且云海大酒店也有公司的股份,吃完还更请市长题字呢。

“免了,你的心意我领了。

”李市长还是爽朗一笑说,“时下我就爱吃面”。

市长的司机轻车熟路把几个人送到了城区朝阳街朝阳面馆。

三大海碗老汤牛肉面吃完,老潘结账听说只要30元,很不安地说:

“这是我用最少的钱请最有来头的人吃的一顿饭。

  李市长说:

“虽说钱不多,我却吃得很饱,”接下来,凡是有人要请李市长吃饭,他都说去吃面。

有时,没有人请他,他就和司机一起去吃。

李市长的车牌号码尾数是002,有很多人知道。

他的车停在面馆旁边成为面馆一景.也引来很多猜测.有人说,市长常来朝阳面馆吃面,看来这家面馆做的面条不错,于是,有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渐渐的,知道朝阳面馆的市民越来越多,朝阳面馆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有时,李市长来吃面见到面馆坐满了人,他就会心一笑悄悄跟着吃面的人一起排队。

  这一天傍晚,车牌号码尾数0.02的车子像往常一样停在面馆门口,不久有三名身穿

制服的男人闰了进来.三人一进来就问:

“那一位是李民起同志?

  “李市长今天没有来!

”司机站起来问,“有什么事吗?

  三个男子一脸严肃地说:

‘我们是省纪委的,最近有群众反映说李民起市长利用职务为开面馆的亲戚做活广告谋私利,经初步证实这两个多月来,李市长的车子停放在面馆门前有30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司机很着急地说:

“误会了!

  李市长来吃面确实是因为老朝开了这家面馆。

老朝原是一家大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改制,他成了下岗工人.老朝的妻子在街道做环卫工人,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用这笔钱养家,家里有一个上中学的儿子和一位常年卧病的母亲,日子过不下去,老朝一家成为扶贫对象.老朝不愿成为政府的包袱,他利用市里给他的扶贫贷款和借的几千元开了这家面馆.老朝早年在一家有名的面馆做过学徒.面馆吸引顾客很多时候靠的是老字号老招牌,朝阳面馆既是新开的,地头又偏了一点,开了一个月光顾的人奇少,连店铺租金都没挣到,老朝的心凉透了.在一个市长接待日,他来找市长,请求帮忙把面馆转让出去,要不再这样下去,最后面馆会亏到一文不利,到那时扶贫贷款他也无法还了。

“放心,没有人去吃,我去吃。

”李市长爽朗一笑说,“我还会带上我的朋友来吃,市长带头吃面,来吃的人自然会多一些,面馆会旺起来的”,老朝半信半疑走了,他只当市长是在找话安慰他。

没想到,李市长还真记住了这事,一回回来吃面,果真把面馆的生意带旺了。

  司机有些难过地说:

“李市长是南方人,他是不爱吃面条的,为了老朝叔的面馆他吃了,连日来,李市长忙着筹集扶贫资金的事累病住进了医院,他还记挂着老朝叔的面馆,今晚,他住院后就要我把车开来这里作招牌。

  “李市长心里有咱!

”下岗以来日子过得再难从没掉过眼泪的老朝这一回竟哭了起来,三位省纪委干部闻言也陷入了沉思。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见到李市长带着一批客人前来,老朝有些惊慌,不安地搓着手:

“市长,您来了?

”。

说明店主和市长是亲属关系,这也说明群众反映说李市长利用职务为开面馆的亲戚做活

广告谋私利是事实。

  B.老朝不愿成为政府的包袱,他在市长接待日找市长,是为了尽快偿还扶贫贷款。

  C.文章运用大量语言描写塑造了李市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

暗自布局,心系下岗工人,形象丰满。

  D.小说结尾处,下岗以来日子过得再难从没掉过眼泪的老朝这一回竟哭了起来,是

 因为面馆生意红火、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而欣喜落泪。

 8.小说以“市长爱吃面”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李市长,有人认为是老朝。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韶,字凤仪,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锦衣指挥周或,太后弟也,奏乞武强、武邑民田不及赋额者,籍为闲田。

命韶偕御吏季琮覆勘,韶等周视径归,上疏自劾日曰:

“真定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除租赋以劝力农。

功臣、戚里家与国咸休,岂当与民争尺寸地。

臣诫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

嘉兴百户陈辅缘盗贩为乱,陷府城大掠,遁入太湖,遣韶巡视。

韶至,贼已灭,乃命兼全都佥史,整理盐法。

寻进左侍郎,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

悯灶户煎办、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

弘治二年秋,还朝。

明年,改吏部。

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

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

因请午朝面议大政,毋只具文。

已,又言滥授官太多,乞严杜幸门,痛为厘正。

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

   四年秋,代何乔新为刑部尚书。

故安远侯赃败至数千两,征仅十一。

以其母诉免。

御史彭程以论皇坛器下狱,韶疏救,因极陈光禄冗食滥费状,乃命具岁办数以闻。

荆王见潚(朱见潚)有罪,奏上,淹旬不下。

内官、苗通、杀人,减死遣戍。

昌国公张峦建坟逾制,役军至数万。

畿内民冒充陵庙户及勇士旗校,辄免徭役,致见户不支,流亡日众。

韶皆抗疏极论,但下所司而已。

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乔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大学士亦不之善。

韶志不能尽行,连章乞休,乃命乘传归。

月廪、岁隶如制。

明年,地震,御史宗彝等言韶、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俱宜召用,不报。

又明年,卒,年六十六。

谥惠安,赠太子少保。

  (《明史•列传第七十一》)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籍为闲田        籍:

没收

  B. 功臣、戚里家与国咸休  咸:

  C.为定折价额,蠲宿负   蠲:

免除

  D.昌国公张峦建坟逾制   逾:

更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言官”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言官的权利算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明朝,言官

  甚至令皇帝都无可奈何。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

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明代卫所兵

  制也设置了百户所。

  C.“遣戍”是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

如《史记》“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

  郡、南海,以适遣戍。

  D.“乞休”为自请辞去官职。

古代辞官退休有很多别称,如致仕、乞身、解印、超

  擢、初衣、挂冠、释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彭韶忠于职守,不畏权贵。

他接受皇帝的命令,与季琮重新审查没收民田一案,

  陈述事实,反对权贵与百姓争夺尺寸之地。

  B.彭韶临危受命,体贴民情。

他在陈辅攻陷府城大肆抢掠时,接受朝廷巡视任务,

  到任时,盗贼已被歼灭:

他同情商人、盐工的苦楚。

  C.彭韶极力上疏,直言劝谏。

他也极力陈述光禄寺供品过度浪费、百姓冒充陵庙户

  及勇士旗校等事,皇帝却对此不理不睬。

  D.彭韶不徇私情,郁郁寡欢。

他在刑部任职,因秉持节操与王恕、何乔新并称三大

  老,为贵戚、大学士排挤,不能施行抱负。

13.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

因请午朝面议大政,毋只具文。

  译文:

                                        

  

(2)故安远侯柳景赃败至数千两,征仅十一。

以其母诉免。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11分)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

这里指

  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

  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

  日月都遮蔽了。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

  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

 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

 “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离骚》中屈原用“      ,     ”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

  

(2)韩愈在《师说》中用“      ,     ”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的心理。

  (3)《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的句子是“           ”。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