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80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 第九单元第33讲.docx

高考生物第九单元第33讲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生产量和生物量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Ⅱ)。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Ⅰ)。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两大部分和四种基本成分

(1)两大部分组成: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2)四个基本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联系

(1)由上图可知:

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

①基础:

非生物环境;②桥梁:

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基石):

生产者。

3.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营养级的概念:

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2)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

①写出下列消费者的营养级:

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②总结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

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3)生态金字塔

①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能量金字塔。

②可能呈倒金字塔形:

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4.观察下面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8条食物链。

(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

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三、四、五、六营养级。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

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

(5)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环境。

(6)由图示可看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并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5.探究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

[思维诊断]

(1)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 × )

(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 )

(3)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 )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 )

(6)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 √ )

题组一 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

答案 C

解析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其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让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甲、乙和分解者的关系可以判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异养生物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如大部分动物,一部分是分解者,如腐生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B错误。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C正确。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以及化能合成细菌等。

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

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分解者是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

易错警示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三个易混点

①绿色植物≠生产者:

蓝细菌是原核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而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动物≠消费者:

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③细菌≠分解者:

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题组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 C

解析 此食物网中共含有8条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4.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

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答案 B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

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

(1)如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2)数据表格形式直接呈现(能量值)构建食物链(网)

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营养级

A

B

C

D

Pg

15.9

870.7

0.9

141.0

所以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约1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B→D→A→C。

(3)数据表格形式间接呈现(重金属、DDT等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

浓度(ppm)

0.05

7

0.51

68

0.39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有机汞浓度增加,表中A有机汞浓度最低,属于第一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多,C和E的有机汞浓度差不多,

表明两者属于同一营养级,D有机汞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含能量也最少,那么,最可能的食物网如右图所示。

题组三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分析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答案 D

解析 由上图可知,丙种群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应该是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所以上述4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乙种群数量增加,就要捕食更多的甲生物,因而甲生物的数量减少;随之丙的数量将增加,丁又是以乙为食,所以丁的数量随乙的增加而增加。

6.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答案 D

解析 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减少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正确;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D错误。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

“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

“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

“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

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简单记为:

“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考点二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1.生产量与生物量的相关概念及内在联系

(1)初级生产量:

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单位为g/(m2·a)或J/(m2·a)(a代表年)

①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如下: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②总初级生产量:

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用GP表示。

③净初级生产量:

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用NP表示,即NP=GP-R。

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2)生物量:

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①单位:

g/m2或J/m2。

②NP=GP-R

(3)次级生产量:

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

①单位:

g/(m2·a)或J/(m2·a)。

②生产过程

2.净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的关系

(1)NP>0时,生物量增加。

(2)NP=0时,生物量不变。

(3)NP<0时,生物量减少。

[思维诊断]

(1)生态系统的生产量有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 √ )

(2)用字母表示总初级生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

GP=NP+R( √ )

(3)陆地的初级生产量<海洋的初级生产量( × )

(4)顶极群落的生产量比演替中的群落多( × )

题组 生产量和生物量关系的分析

1.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B.净生产量实际上就是总初级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C.生物量与生产量的单位相同均可用g/m2或J/m2表示

D.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

答案 D

解析 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生产量应为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初级生产量在某一时刻前的积累量,其单位为g/m2或J/m2,但生产量的单位应为g/(m2·a)或J/(m2·a)。

若GP-R=0,则生物量不变;若GP-R>0,生物量增加;若GP-R<0,生物量减少。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B.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形成于叶绿体中

C.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或J/m2表示

D.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答案 C

解析 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a)或J/(m2·a)(a代表年)表示,即初级生产量应体现年生产量,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生产量。

列表法比较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

项目

初级生产量

生物量

次级生产量

定义

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指生物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有机物或能量的积累量

指在生态系统中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能量来源

太阳光能

太阳光能或有机物

植物生产的有机物

能量去向

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

次级生产者

描述单位

g/(m2·a)或J/(m2·a)

g/m2或J/m2

g/(m2·a)或J/(m2·a)

能量大小

最大

较大

较小

①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②当净生产量表示在某一时刻前的有机物积累量时即为生物量;

③次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

④初级生产量、生物量和次级生产量的能量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光能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生态系统都包含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

2.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细菌不都是分解者,动物不都是消费者,植物不都是生产者。

6.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

7.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只有陆地的1/2,但海洋的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三倍多。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3·广东,5)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 A

解析 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B错误;鲈鱼的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错误。

2.(2009·浙江,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

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答案 A

解析 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Y、X、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

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因此A正确。

3.(2009·广东,14)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 C

解析 据图示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蓝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过度捕杀。

4.(2011·课标全国,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

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答案 

(1)

竞争和捕食 

(2)如图所示

(3)增加 (4)减弱

解析 

(1)人吃兔,狐也吃兔,人同时也捕食狐,所以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关系。

(3)人登岛以后,狐濒临灭亡,野兔数量大大增加,导致食物、空间等竞争加剧,则竞争强度增加。

(4)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呈下降趋势,传染病流行程度减弱。

练出高分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

答案 A

解析 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答案 D

解析 CO2的释放量相对值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a曲线CO2释放量为正值且不变,表明不进行光合作用,可排除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曲线CO2的释放量不断发生变化,则一定与光照有关,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曲线CO2释放量为负值且不变,这说明它有O2的产生和CO2的消耗,但与光照无关,所以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b、c同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分解者如大多数腐生细菌,三者都可能是细菌,C正确;b曲线只能代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D错误。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A正确;本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植物,从生产者→最高营养级,共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等级+1=营养级级别,D正确。

4.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中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 在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图1中分解者细菌不占有营养级,B错误;图2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减少),据此判断c是草,食物链关系是c→b→a,C错误;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 C

解析 在这个食物网中,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不重复的食物链有:

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E→D→H;⑤A→E→F→G→H,共5条。

在该食物网的5条食物链中,H分别处于第三(链①中)、第四(链②④中)和第五(链③⑤中)营养级。

若B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有明显变化。

在该食物网中,若C种群的数量下降,则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B或E)来弥补,通过食物网中生物这种相互补偿、相互制约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可维持平衡状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6.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意,当大量捕捞花鲢后,乌鱼的食物主要转移到白鲢这边来,大量捕食白鲢,故其数量在短期内快速下降。

7.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两种成分

答案 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8.某农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