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7219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88 大小:10.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8页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1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化学新课标(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全套教学案.doc

2011届高三年级化学备课组

考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考点聚焦

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元素等概念。

2.掌握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非金属的概念

3.掌握氧化物、酸、碱、盐概念及相互关系。

4.了解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

知识梳理

[课件]投影下列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一、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1.原子是。

思考:

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能否理解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是。

思考:

是否可理解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3.离子是。

4.元素是。

元素存在形式。

思考: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吗?

5.比较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6.同位素是。

7.同素异形体是。

8.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二、物质的分类

1.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依据所含物质种类是不是一种来区分的。

2.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是依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是不是一种来区分的。

要重点理解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

3.将化合物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是依据组成元素中是否含碳元素来区分的。

一般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物(CO、CO2、H2CO3及碳酸盐除外),将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无机物。

4.将无机物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四类,其依据是物质组成和性质上的不同。

氧化物是指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___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注意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是依据氧化物跟酸或碱反应的情况来区分的。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概念

性质

思考:

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酸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依据酸分子电离生成的H+个数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二是依据酸的组成元素中是否含氧元素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一般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有关酸、碱、盐的组成及判断见下表:

另外,盐按形成特点可分为四类:

强酸强碱盐:

如特点是。

强酸弱碱盐:

如特点是。

弱酸强碱盐:

如特点是。

弱酸弱碱盐:

如特点是。

思考:

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课件]投影上述内容参考答案。

试题枚举

[课件]投影例题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C.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不能跟酸反应

解析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如水、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氧化物就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所以A不正确。

酸性氧化物也称为酸酐,但多数有机酸的酸酐却不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的结构简式为:

,是两分子乙酸脱一分子水的产物,它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所以C不正确。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能和酸反应,但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气体和水:

SiO2+4HF=SiF4↑+2H2O

D选项也不正确。

只有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B

【例2】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

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氟利昂(如CC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化学反应为:

Cl+O3→ClO+O2ClO+O→Cl+O2

总反应:

2O3→3O2

①在上述反应中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          

A.反应物B.生成物C.中间产物D.催化剂

②在叙述中O3和O2是  ()                               

A.同分异构体         B.氧的同位素

C.同系物           D.氧的同素异形体

解析由题中所给的有关的化学反应可知,在上述反应中,氯原子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臭氧分子转化成氧气分子,而它本身在反应前后并未发生变化。

根据催化剂的概念: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物质为催化剂。

由此可知Cl的作用是起催化作用,所以Cl为催化剂,在第一问中,D选项为正确答案。

O3和O2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作业]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题

考点2物质的性质、变化与无机反应基本类型

考点聚焦

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应用。

3.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知识梳理

[课件]投影下列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一、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思考: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二、 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注意: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个特点。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物质性质的描述在物质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可以或不可以”、“能或不能”、“容易或不易(难)”等说法。

四、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从宏观上看,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与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对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从微粒上看,构成原物质的粒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五、化学反应的分类

1.按物种的变化分为:

2.从有无电子转移分为:

3.从热效应分为:

4.根据反应程度分为

5.从有无离子参加分为:

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定义

形式

举例

思考:

画出反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试题枚举

[课件]投影例题

【例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解析:

选项A、B、D均涉及有关燃烧的知识,属于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只是发生了形变,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

C

【例2】关于化学反应A+B=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生成物C和D分别是盐和水,则反应物一定是酸和碱

   B.若A和C是单质,B和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A是可溶性碱,B是可溶性盐,则C和D可能是两种沉淀

  D.若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C、D质量的总和一定等于20g

  解析:

对一个概念作出判断应弄清它的含义,把握它的实质。

B、C符合概念和反应规律,正确。

A中由于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可以在多种物质类别间发生,如:

碱和酸性氧化物,酸和碱性氧化物之间也都能生成盐和水。

D中A、B各10g物质可能恰好反应完,也可能其中一种没有反应完,则生成物的总和应≤20g。

答案:

B、C。

【例3】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解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甘油稀释后仍具有吸湿性,可做护肤品,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明矾溶于水后,发生反应:

Al3++3H2OAl(OH)3+3H+产生氢氧化铝胶体,从而可净化水。

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的原因是过程中发生了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产生了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的缘故。

烧菜用过的铁锅,由于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了电化腐蚀,Fe最终被氧化成Fe2O3•nH2O而出现红棕色斑迹,后三者都是化学变化过程。

答案:

A

[作业]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题

考点3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考点聚焦

1.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能进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3.能应用离子反应判断离子在溶液中以能否大量共存。

知识梳理

[课件]投影下列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一、电解质的有关概念

1.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根据,可以判断是否为电解质。

(1)离子化合物在熔化状态时都能导电,因此都是电解质。

有些离子化合物因难溶于水而使其水溶液难导电,如BaSO4、AgCl等。

(2)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电离的为电解质,相反为非电解质。

如HCl、H2SO4、HNO3等,在液态时虽不导电,但水溶液能导电,是电解质。

(3)有些化合物如SO2、SO3、NH3、PCl3等,其水溶液也可导电,但它们却是非电解质,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并不能电离出离子,只是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电解质而引起导电。

(4)氯水、铁、石墨等尽管能导电,但既不是电解质,又不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指。

弱电解质是指。

     强酸:

HCl、H2SO4、HNO3、HBr、HI、HClO4……………

强电解质 强碱:

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含难溶盐):

NaCl、CaSO4、KNO3、BaSO4、AgCl…………

弱酸:

HF、HClO、H2SO3、H2CO3、H3PO4、CH3COOH、……

弱电解质弱碱:

NH3·H2O、Cu(OH)2、Fe(OH)3、………………

少数盐:

Pb(CH3COO)2…………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二、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是指。

1.离子反应的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反应:

这类离子反应又叫离子互换反应,其反应条件是:

产生深沉、产生气体或产生难电离的物质如:

BaSO4+H2SO4═BaSO4↓+2H2O

Na2CO3+2HCl═2NaCl+CO2↑+2H2O

NH4Cl+NaOH═NH3·H2O+NaCl

这些反应的共同特点是:

反应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减少,因此离子互换反应一般是朝着溶液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

但有少数例外,如:

           CaCO3+CO2+H2O═Ca(HCO3)2

此反应能够进行的原因,是因为生成了难电离的H2CO3与CaCO3反应可生成更难电离的HCO3-化合物。

(2)氧化还原反应: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离子反应是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进行反应的,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亦即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如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混合加热,虽然也有离子和离子反应,但不能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

(2)单质、氧化物、气体在溶液中的反应一律写化学式;弱电解质如弱酸(HF、H2S、HClO、H2CO3等)、弱碱(如NH3·H2O)和中强酸(如H2SO3、H3PO4)等难电离的物质必须写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O3、BaSO3、FeS、PbS、BaSO4、Fe(OH)3等〕必须写化学式。

(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写。

如NaHCO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HCO3-+H+═CO2↑+H2O

(4)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

①在生成物里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

如Na2SO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2Ag++SO42-═Ag2SO4↓

②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时,应写成离子的形式。

如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O2+Ca2++2OH-═CaCO3↓+H2O

③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应写化学式。

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Ca(OH)2+CO32-═CaCO3↓+2OH-

(5)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

如:

①少量烧碱滴入Ca(HCO3)2溶液〔此时碳酸氢钙过量〕中,有:

      Ca2++HCO3-+OH-═CaCO3↓+H2O

②少量Ca(HCO3)2溶液滴入烧碱溶液〔此时氢氧化钠过量〕中,有:

      Ca2++HCO3-+2OH-═CaCO3↓+CO32-+2H2O

3.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几个原则

⑴必须满足三个守恒原则

①元素守恒: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②电荷守恒:

方程式左右两边离子的电荷总数相等。

③电子守恒(价守恒):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与降低总数相等。

(2)正确把握与“量”有关的反应原则

①某物质若其阴、阳离子都参加了反应,且都反应完全,则方程式中,该物质阴、阳离子个数比应与化学式中组成一致,如Ba(OH)2与H2SO4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Ba2++2OH-+2H++SO42-═BaSO4↓+2H2O

注意:

在H+、OH-、H2O之前的化学计量数2是不可能省去。

②若反应物之间由于量比不同可发生反应时,必须结合量比书写。

如Ca(OH)2与NaHCO3反应,有两种情况:

若Ca(OH)2过量:

Ca2++OH-+HCO3-═CaCO3↓+H2O

若NaHCO3过量:

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3)注意反应条件的原则

①溶液酸碱性条件:

有些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存在形态不同,如反应产物有碳酸盐时,则CO32-与HCO3-取决于溶液碱性强弱,强碱溶液中写CO32-,弱碱溶液中(如CO2过量时)写HCO3-。

②温度条件:

NH4Cl与NaOH溶液反应时,只有在浓溶液且加热条件下,才可写成NH3↑,否则写成NH3·H2O。

③浓度条件:

如BaCl2溶液与稀的NaHCO3溶液不发生反应,而BaCl2溶液与浓的NaHCO3反应,生成BaCO3↓,其离子方程式为:

      Ba2++2HCO3-═BaCO3↓+H2O+CO2↑

④注意实验操作条件:

如Na2CO3溶液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若将少量的HCl往多量Na2CO3溶液中滴加时:

先发生:

CO32-+H+═HCO3-;后发生:

H++HCO3-═CO2↑+H2O;若将少量Na2CO3往多量HCl中滴加时:

CO32-+2H+═CO2↑+H2O。

(4)必须遵循依据客观实验事实的原则

只有电解质参加的且具备电离条件的反应,才可写出离子方程式。

三、判断溶液中离子共存的规律

1.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离子便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

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2)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如NH4+与OH-、H+与CO32-、HCO3-、S2-、HS-、HSO3-、SO32-等不能大量共存。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如H+与CH3COO-、CO32-、S2-、S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Cu2+、Fe3+等生成弱碱或沉淀;H+与OH-生成水,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离子(如Fe3+、NO3-、ClO-、MnO4-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2-、I-、Fe2+、SO32-等)因在溶液中(特别是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5)形成配合物:

如Fe3+与SCN-反应生成配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肯定无有色离子。

如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红色)等都有颜色,若无色溶液则说明这些离子不存在。

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起反应的离子。

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起反应的离子

⑷与水反应的离子,如O2-、N3-、P3-等在水溶液中不存在。

试题枚举

[课件]投影例题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NaHSO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HSO+OH-=SO+H2O

B.少量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CO2+OH-=HCO

C.Fe与盐酸反应产生H2:

2Fe+6H+=2Fe3++3H2↑

D.氨水和醋酸溶液混合NH3·H2O+CH3COOH=NH+CH3COO-+H2O

解析:

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注意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②应该用化学式表示的(气体、沉淀、水、弱酸、弱碱、氧化物、单质等)是否写对,应该删掉的离子是否删去;③是否配平,电子转移是否合理.

据此检查各选项,A、D正确.B错,因少量的CO2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应生成CO.

正确的写法为:

CO2+2OH-=CO+H2O

C错.因不符合客观实际,应生成Fe2+.

正确的写法为:

Fe+2H+=Fe2++H2↑

答案:

AD

【例2.】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强酸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A.MnO,K+,Na+,SOB.Na+,K+,HCO,Cl-

C.Mg2+,NH,Cl-,NOD.Ba2+,K+,S2-,SO

解析:

对于离子能否共存问题:

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看同组离子是否发生反应(复分解或氧化还原),二看是否满足题干要求.

有颜色离子:

Fe3+,Fe2+,Cu2+,MnO……

强酸性(或强碱性),说明溶液中除离子组内各离子外,还应有H+或(OH-),典型的氧化性离子(如Fe3+,MnO,Cr2O等)和典型的还原性离子(如Fe2+,S2-,I-,SO等)在溶液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据以上分析得此题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例3】

(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中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

题目要求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呈中性,也即要求写出的离子方程式属于下列反应2NaHSO4+Ba(OH)2=2H2O+Na2SO4+BaSO4↓。

则离子方程式为:

2H++SO42-+Ba2++2OH-=BaSO4↓+2H2O。

若向上述溶液中继续滴加B(OH)2,则有Ba2++SO42-=BaSO4↓

答案:

2H++SO42-+Ba2++2OH-=BaSO4↓+2H2O

Ba2++SO42-=BaSO4↓

[作业]完成《三维设计》相关练习题

考点4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能量变化

考点聚焦

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

2.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物及生成物能量的关系;

知识梳理

[课件]投影下列内容,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

、、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讨论]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为什么化学反应中有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的和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断开化学

键要能量,而形成化学键则要能量,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释放能量则取决于。

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填高或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的最后结果就为吸收能量;反之,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填高或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的最后结果就为放出能量。

二、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的变化——或。

在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质总能量。

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质总能量。

[讨论]

1.有的反应吸热、有的放热,是不是客观世界的总能量也发生相应的增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