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77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9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

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修改文章

待人厚送客

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人物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学法指导】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技巧:

①注意首括句。

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篇的主旨。

②注意结尾句。

它往往小结一段或一篇的中心。

③联系前后句。

可以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解释考查词句的特定含义。

④注意文题。

有时文题直接透露主要信息。

板书设计

作文做人

律己严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难点)

3.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4.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目标导学一:

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

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二: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

,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

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目标导学三:

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

“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

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

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

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

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导学四:

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

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评判所填的结果。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可提示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指名朗读相关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可事先准备好习作,进行示范修改。

因小见大的写法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行文平易、内涵深厚

的另一面——律己严。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本文的篇幅比较长,因此布置预习很有必要。

2.本文的语言表现出两种不同风格,因此有必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来辨析。

3.课后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不足之处:

1.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细节问题,课后有必要进行补充。

2.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

nsuì

,繁杂琐碎。

悲哀(bēiāi):

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mí

ngè

o):

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gà

i):

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wé

ndiǎncè

):

册:

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

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hé

搀杂混合。

躬行(gōngxí

ng):

指身体力行;

亲身实行。

师表(shībiǎo):

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

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xià

n):

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shāngzhuó

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zì

xiá

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

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pè

iliú

颠沛:

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

流离:

浪落。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

nzhějià

nré

nzhì

zhějià

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dà

shì

suǒqū):

大势:

指整个局势;

趋:

向、往。

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bù

即:

接近,靠近;

离:

疏远,离开。

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

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修饰(xiūshì

①整理,装饰。

②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

③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

④修养品德

晦涩(huì

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mé

ngló

①月光不明;

,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

,勉强看得见。

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

(1):

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

第二段(1-9):

叶老待人宽待己严。

1.总写叶老品行

(2)

2.叶老待人深厚

⑴文字往来谦和待人(3)

⑵日常交往守礼敬人(4-5)

3.叶老待己严格

⑴写作言文如一(7)

⑵文风倡导简洁(8)

⑶重语文求完美(9)

第三段(10):

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总结固趣:

本节课,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语言,从总体上了解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

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1.深入理解课文,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2.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格。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对叶老的去世深感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去的印象”指什么?

“失之太浅”指什么?

“过去的印象”指:

中先生的作品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失之太浅”指:

评价只看到了作品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没有搀合,是单一的儒。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

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5.“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6.“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律己严的?

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

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学习,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

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运用的?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XXX二三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注意借鉴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要思考叶老具有怎样的品德以及在写作与文风方面有怎样的主张。

我们要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布置作业:

1.预习《驿路梨花》,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介绍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趣味教学资料

张中行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

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

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

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

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

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

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

“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

“老头有骨气”。

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其代表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

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

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

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他所做的努力改进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

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

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圣陶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

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地审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民众。

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圣陶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他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

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地把笔锋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

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中国网评)

叶圣陶轶事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章先生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

“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先生笑了笑说:

“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

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叶先生有一条原则:

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

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

那天叶先生谆谆教导我的“交友处世之道”,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俞平伯先生上世纪50年代被点名“批判”以后,叶先生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经常信来书往,赋诗论文。

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政治运动中,二老的通信不但没有中断,反例“像打乒乓球似的”越发频繁起来。

后来两家后人把来往信件集中整理,居然出版了厚厚的一部书。

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

“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

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

可惜那时我对叶先生“交友处世”的重要教导领会不深,以致在那场政治灾难中,同不少亲友中断了交往,所幸与叶先生的交往如常。

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

“你该同我划清界限。

”我流着眼泪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如果我确信叶先生的某种思想是不符合真理的,那我会同这种思想划清界限。

至于叶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会常来看您,面聆教诲。

”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

看到五屉柜上叶师母的大幅遣像旁边,新摆一个小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