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829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模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A.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B.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D.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31.下表是“一五”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的比较(以1952年为100)。

年 份(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

109

112.4

111.1

114.5

120.2

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98.6

100.5

102

101

102.2

据此可以推知

A.农产品收购价高于工业品零售价B.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

32.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

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

据此可知古希腊

A.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D.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33.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

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历史传统的延续 

D.对外扩张的企图

34.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

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

这表明苏联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D. 

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35.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

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A.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

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

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

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

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

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海外争霸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向社会募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印度公司等大股份公司的借款,政府往往给这些公司一些垄断的特许经营权。

光荣革命后英国股份公司不断涌现,1720年英国股份公司已经多达190家,证券交易异常活跃,伦敦也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一些商人酝酿成立一家与荷兰机构类似的银行,把政府直接借贷的功能银行化。

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英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成为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

到1793年英国全国银行总数达到353家。

18世纪中期,英国的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与明清金融革命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5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上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若干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

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为适应“新政”的需要,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詹师府(并入翰林院)、通政司等“冗衙”,并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置至此瓦解。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机构改革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

(7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沿海各省相继沦陷,与内地交通中断。

国际联系和进出口贸易均无法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从陆路打通国际通道,并以主干线联接国内各地,是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重要途径。

为了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一步取得国际援助,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建立了一条以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为联接点,包括空中航行、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2000多名西路军蒙难将士正是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在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营救下到达延安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国际交通线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这些战略武器和物资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缅甸被占,滇缅公路完全断绝。

一时间,西北交通线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联系通道。

——摘编自袁志学《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国际交通线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国际交通线建立的历史作用。

(9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从1948年起南非的白人政权就长期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占人口多数的黑人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

作为南非黑人中的杰出分子,曼德拉放弃继承其父的酋长地位,于1944年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走上了领导反种族隔离斗争的道路。

1952年他发起“蔑视不公正法”运动,跑遍全国各地的城镇和黑人住区,发动群众参加斗争。

1960年曼德拉提出了将非暴力斗争转变为武装斗争的建议,组建非国大的武装力量“民族之矛”。

1962年8月被捕入狱,1964年4月被判终身监禁。

曼德拉入狱后,仍利用各种机会与白人政府周旋、交涉,敦促其放弃种族主义立场。

1989年7月,尚在狱中的曼德拉第一次提出了通过和平谈判,政治解决南非问题的思想。

1990年2月获释出狱后,曼德拉广泛宣传种族和解立场,争取白人民众对政治解决进程的支持。

同时大声疾呼并力促黑人消弥纷争、加强团结。

由于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促进种族和解斗争中的突出贡献,曼德拉于1991年、1993年先后被授予联合国“博瓦尼争取和平奖”和“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5月9日,在南非首次多种族大选后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摘编自黄昭宇《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1)根据材料,概括曼德拉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曼德拉反种族隔离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7分)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4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A

D

24【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战国授田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B。

25【考点】史学理论——历史文献的功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基本史学素养。

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

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C。

AD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片面,故不选。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6【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历史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材料主要讲的是儒家内部师道尊严的“道统”与君尊臣卑的“治统”之间的冲突。

从皇帝的态度来看,可排除B,材料与士大夫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理学成为官学试在明代,排除D。

唐以来,皇帝虽三教并重,但对佛道思想异常重视,且佛道中的法会道场场面隆重,宗教人物基本都是坐讲,这给部分尊崇古儒的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他们希望坐讲,一方面希望提升传统儒学地位,同时也含有三教争胜的意味,故选A。

2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小。

从材料可知,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究竟为何?

A与史实不符,可轻易排除,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不能成为材料描述现象的原因,D与材料也缺乏严密的逻辑。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选C。

28【考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逻辑推理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近代国人对办报的认识变化,结合时间1895-1898年,我们可以认识到正是甲午战争战败于昔日“岛夷”日本的屈辱和创巨痛深的割地赔款,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的意识,办报刊和维新变法都是民族危机刺激的结果,故选B,不选ACD。

29【考点】辛亥革命

材料中卢彤的地图在宣统年间从推崇汉族战争英雄,明显带有较为狭隘的“种族民族主义”情绪,而辛亥革命后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一般知识阶层已逐步认识到单纯汉族国家建国的局限性,开始认同于多民族国家的建国模式,故C正确。

辛亥革命前后推崇战争英雄都体现了知识分子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故A错误。

材料讲的是知识分子近代民族观的变化,不是民主观的变化,故B错误。

D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30【考点】抗日战争——抵制奴化教育

材料反映的是南京及周边地区私塾教育的发达,依据所学知识,1939年南京及周边地区均为日本占领,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一般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憎恨日伪奴化教育,不愿把子弟送到公办学校接受奴化教育而改入私塾读书,因而城镇乡村地区的私塾教育特别发达。

故此题正确选项为B。

31【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1953年到1957年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总指数增长20.2%,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只增长2.2%。

这表明政府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稳定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以便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故选C。

A选项不符合史实,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虽有所缩小,但工业品零售价格仍高于农产品价格。

B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

32【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强调历史叙述强调公众的记忆,强调城邦,故选A。

材料中没有谈到“人文精神”和“民主政治”,故BC错误。

被西方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在其《历史》著作中,也强调公众的记忆,没有忽视历史的真实,因此D错误。

33【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社会各群体表现出不太正常的状态,凸显了军国主义色彩,这体现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故选C。

材料强调德国的军国主义,并未体现其代议制民主的缺陷,故A错误。

材料只是讲德国社会的一种氛围,军人地位高,军国主义色彩浓,体现不出军事实力强大和国家的对外扩张,故BD错误。

34【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五计划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在二五计划的决议中苏联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选D。

A项不符合史实。

BC项材料未涉及。

35【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从材料可知,二战后至70年代初期,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经历了自由贸易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变化,1974的贸易法也正是美国所谓301贸易调查的源头。

1973年的危机是由于石油和中东问题引发的,其影响不能与1929的危机并论,也没有引起30年初的贸易冲突,故不选A,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崩溃,但其涉及到的主要是货币、汇率领域,且放弃美元固定汇率,恰恰是维护美国利益之举,排除B。

苏联二战后一直对美国形成挑战,不能解释材料的变化,不选D。

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超群,倡导自由贸易建立GATT符合其国家利益,但70年代后,美国实力衰落,欧洲日本崛起,对美国经济形成了挑战,这促使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发生改变,偏向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故选C。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分)

【考点】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与明清金融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描述和概括、比较、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第一问第一小问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可以依据材料从突出特点、分布、资本、经营主体、业务、机构类型、政府参与、行业协调等方面来概括。

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明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对清政府的影响及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二问第一小问比较中国金融革命和英国金融革命的异同,相同点可以从出现的原因、政府的作用、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的原因可以从中西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和传统观念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要点:

(1)表现:

典当业尤为发达,且分布广泛;

资本相对雄厚;

经营主体来源广泛;

业务类型多样;

金融机构类型众多;

政府积极参与;

注重协调行业内部各种关系。

(每点2分,任答出3点给6分)

影响:

有利于促进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便利清政府赋税征收,调节货币流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未能促进经济转型。

(每点2分,任答出2点给4分)

(2)相同: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政府都积极参与;

都出现金融机构创新;

都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发展和增加了政府收入。

(每点1分,任答出3点给3分)

不同:

政府参与方式不同:

前者是直接创办金融机构;

后者是通过发行国债以及将特权折算成股份入股金融机构。

金融创新的力度不同:

前者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相对单一;

后者则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股份制银行,更具有近代特征,且初步建立了近代金融体系。

规范经营活动的举措不同:

前者为协定和规则,后者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影响不同:

前者未能促进经济转型,后者推动英国经济转型。

(每点2分,任答出2点给4分)

原因:

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缺乏政治环境;

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海外贸易发展;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

传统的重义轻利等观念束缚。

英国:

较早确立代议制;

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争霸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

实行重商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42.(12分)

【考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社会观念的变迁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观念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方面来进行选题和论证,可选择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来进行选题和论证。

从答题规范性上来说,小论文题要求首先要明确论题,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史实与观点要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切忌简单罗列史实,结尾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参考示例一:

论题:

“经济”观念的盛行体现了实业救国的理想

论述: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的刺激,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举措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投资建厂发展经济成为近代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们的追求。

他们试图发展壮大民族工商业来救亡图存,实业救国,中国经济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经济”也从传统的“经世”中剥离,被广泛采用。

小结:

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经济”观念的盛行是当时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推动了经济、政治的近代化。

参考示例二:

辛亥革命推动了“共和”观念的盛行

20世纪初,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预备立宪的破产,清政府越来越腐朽,社会逐渐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对民主内涵的认识逐渐深化。

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共和立宪主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推动共和观念广泛传播,这正是中国政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化的反映。

结论: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共和”观念的盛行折射了近代中国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的转型。

45.(15分)答案要点:

(1)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民主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清政府财政困难;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开展;

受西方政治体系的影响;

传统的封建行政机构不适应近代社会管理的要求。

(每点2分,任答出4点给8分)

(2)影响:

适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客观上推动了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近代化,在行政管理机构上逐步与世界接轨;

有利于行政管理的专门化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减轻清政府财政负担。

(每点2分,答出4点给7分)

46.(15分)答案要点: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各省沦陷,中外联系受阻;

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急需国际援助;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2)作用:

营救西路军蒙难将士,为中国革命保留了一批骨干力量;

加强了中国同苏联及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联系;

成为抗战期间的重要对外联系通道,打破了帝国主义经济封锁;

支持了中国的持久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每点3分,任答出3点给9分)

47.(15分)答案要点:

(1)精神品质:

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

信念坚定,勇于斗争,百折不挠;

倡导大度包容的和解理念;

热爱和平。

(每点2分,答出4点给8分)

(2)世界民主平等潮流的推动;

民族和解政策的实施;

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曼德拉本人不屈不挠的努力与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