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8398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光曲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

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

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

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

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

第2—6自然段

第二层:

第7—10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

出示【课件4:

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

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

(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

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

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出示【课件5】

  男的(  )地说

  一个姑娘( )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

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

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

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

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

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

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

您就很肯定:

您就是——

  示范;

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出示【课件7】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理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分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清楚作者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安排,对学生理解课文和今后的习作都有好处。

教师描述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使课文的故事性增强了。

老师的提问,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会慢慢进入情境,会不由自主地想象,这就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

引导学生分析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茅屋里传出的琴声是怎样想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总结出他希望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高尚品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乐(lè

 yuè

)曲  入场券(quà

n juà

n)微弱(rò

 ruò

纯熟(shú

 shó

u)恬(tiá

n qià

)静飞奔(bēn bè

n)

二、词语巧搭配。

______的烛光   ______的月光______的浪花

______的琴声______的意志______的小路

三、选词填空。

幽静  恬静  安静

1.月光照在盲姑娘()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里()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

美丽  美好  美妙

4.兄妹俩被()的琴声陶醉了。

5.妈妈在我心中是全世界最()的女人。

6.()的未来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答案】

1、yuè

quà

nruò

shú

tiá

nbēn

二、微弱清幽雪亮美妙坚强幽静

三、1.恬静2.幽静3.安静4.美妙5.美丽6.美好

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

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

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

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

(学生自学) 

从上节课学的内容导入新课,做好衔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急于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精力集中的学习后半部分的课文。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

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

(老师读课文: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

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

(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

“幽”给人宁静的美感。

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

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

(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

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

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

月亮越升越高;

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

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

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

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

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

(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

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

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

(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

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

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

(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

(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

微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卷起巨浪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

从哪儿知道?

结合学生回答作画:

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

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

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

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

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

这一点还表现在哪里?

(恬静的脸上。

解释恬静:

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

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月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12】指导读: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指导读:

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

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

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

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激动?

(飞奔)。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

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言文字和艺术之美结合起来,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教师用简易画创设情境。

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出精美画面,感悟《月光曲》的美妙,感叹贝多芬的演奏记忆高超,理解音乐和美术都是另一种语言。

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请你写一段话描述。

创作《月光曲》感动)

  出示【课件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

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

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学生练笔,主要是训练学生运用想象的手法来写作。

因为刚刚我们分析了联想与想象的表现作用,学生写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板书

内容

月光曲

聆听谈话(同情)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创作《月光曲》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感动)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1、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4.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二、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熟:

①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

②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③因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

④熟练,对某种工作精通而又经验;

⑤程度深。

1.我和小明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熟。

()

2.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3.“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练习。

4.稻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5.饭熟了,妈妈叫我起来吃早饭。

三、解析加点的词语。

1.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哇!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一、1.纯熟2.陶醉3.水天相接4.微波粼粼

二、1.③2.⑤3.④4.①5.②

三、1.别难过是对哥哥的安慰,随便说说表现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

2.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指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第一个您表示猜想,第二个您表示肯定。

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统领全文。

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

第九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在事物。

之后听过聆听《月光曲》,指导感情朗读。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

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

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

让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最后,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说些什么?

”可以学习文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

比如“啊,简直太美妙了!

不愧是大音乐家!

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芬先生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习作不仅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感谢,还会运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成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

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

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  )恬静(  )照耀(  )陶醉(  )苏醒(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

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1、幽静安静照射沉醉醒悟

二、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恬静波涛汹涌2.③

3.略

4.

(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